缩略图

论网络纪录片的人性关怀

作者

马传啸

新疆艺术学院 830000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影视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纪录片和网络综艺等新类型相继出现。网络纪录片是普通人上传最多的一种类型,正是因为广泛的参与度,纪录片行业中涌现了大量以普通人为视角的影片。影片从身边的人和事入手,通过小事展示社会某一方面的情况,因此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1.网络纪录片的视角展现

在目前的纪录片市场中,主流纪录片强调突出整体民族命运,而网络纪录片则更注重个体,视点范围 缩小多采用以小见大的形式,但同时网络纪录片在现阶段也存在内容单一过于碎片化的问题,为此,部分自媒体人开始发掘网络纪录片的突破口。

微记录视角主要强调篇幅短小、诉求单一、视角 微观、风格纪实,这种创作风格使得微记录视角下的纪录片在纪录片市场上独树一帜、更具特点,也更容 易吸引观众。微记录视角主要为平民视角,也正因如此平民化视角的纪录片在短时间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支撑。

1.1 网络纪录片的背景

近几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的环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这种快节 奏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掩盖了许多生活中的细 节和一些历史文化、社会现象,人们无暇注意将要消 失的文化历史和工种,部分社会边缘群体在互联网的发展下受到关注,而部分依旧被人们所忽视。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维的转变,以及网络平台上传途径 向大众开放;摄影器材逐渐走入普通人的家庭,纪录片开始在非专业人员行业中发展。这让掩盖在快节奏 下的文化逐渐走入大众视线,重新被重视。

1.1 网络纪录片的特征

网络纪录片在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和人们心理需求下产生并繁盛,进而形成了其特有的风 格。这种风格、特征的出现,使其真正形成成为一种独特的记录手法。微记录视角网络纪录片最重要的特征为平民化。网络纪录片打破了原有纪录片的高门槛。草根特征让有意愿表达自身的人都成为了创作者。与主流纪录片不同,网络纪录片关注普通人的真实故事,选题更趋平民化和大众化,往往采用接 地气的叙事视角、专注朴素的情感、折射现实生活, 被普通人所喜爱 [1]。

网络纪录片的具体体现

平民化特征是微记录视角网络纪录片区别于其他纪录片的主要特征 [2]。网络纪录片的创作主要为了向观众展现被摄主体的状态和心理,从而形成一种广泛的社会关注。因此,在拍摄和解说上也就 要求创作者减少说教化、科普化的语言,让观众与影片构建平等沟通的关系,这个理念和想法需要贯穿于整个影片。

在纪录片的拍摄中,创作者也应通过客观视角进行主题表述,通过真实拍摄抓捕被摄 主体的微表情等,以此将影片感情放大传递给观众。

2.网络纪录片中人性关怀的表达

在平民视角下,产生了一批富有人性关怀的网络纪录片,这些纪录片整体聚焦于平民,强调了对于普通人的关怀。在中国纪录片发展过程中,这类纪录片一直都有存在。1990 年前后出现了大量纪录片,也正是这个时期,纪录片开始兴起。这也让人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多样性和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并开始将目光聚焦在于社会底层群体和小众群体。当下,微记录视角纪录片成为各个群体展现生活状态,传递内心声音的工具

2.1 网络纪录片中的人性表达特色

在当下,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所了解的知识面也越来越广,造成部分影视作品中所研究、探 讨的问题或社会现象,已不能激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探 索欲,所以在选题上也就更倾向于选择边缘化题材,选择如残疾人、失孤群体等。这种独特的视角属于平民化,但其很难做到客观化,更难做到让观众产生共鸣。因此,在网络纪录片中更强调正常人的不同身份和经历,如矿工、棒棒等特殊身份。在这种情况下观众更容易理解,进而产生创作思想的共鸣, 这种身份的选择也更好地进行促进了影片人性关怀的情感表达。

2.2 当下人性关怀纪录片的问题

在网络纪录片中,大多数影片的表达困难点都在人性关怀。因为难以准确地把握人性关怀表达所需要的角度和力度,所以对创作者来说难以掌握。

首先是网络纪录片在选材部分过分追求平民化,而且其对平民化的概念在扭曲后形成了对 边缘化群体的过度展现,在一定程度上让纪录片损失了部分的客观性。同时,这也导致观众难以真正进入 他们的世界,无法形成思想共鸣。近年来,纪录片市场的准入门槛降低而涌入了大批未受到专业学习的创作者,脱离纪录片本身的拍摄理念促使创 作者盲目追求新的拍摄角度和对特殊人物,让纪录片脱离了真实生活的记录

其次,部分影片的思想表达过于简单,网络纪录片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选材,而对大多数创作者思路相同、利益相同,也就产生大量主旨、立意雷同的同类化题材纪录片,这也让纪录片市场呈现出一种纪录片数量增加但实则内容相似、表达情感以及创作风格相似,优秀影片大量下降的情况。而这种简单化的思想表达更多是源于缺少对社会和人 们生活的观察。

本文将以《最后的棒棒》为例,对该纪录片的人性关怀进行重点分析,该纪录片于2014 年开始拍摄,于 2016 年在首届金树国际纪录片节上获得了最佳短纪录片奖。影片将视角聚焦于重庆市的棒棒身上以独特的视角进行了创作。

3.《最后的棒棒》的人性关怀的表达

《最后的棒棒》是以棒棒群体为中心,通过导演 何苦亲身进入棒棒群体中进行拍摄的记录短片。首先,何苦作为退役军人进行纪录片拍摄,已属非专业人员进入专业市场,同时影片中通过一系列既定的限制,形成了充分的戏剧冲突性但又不失真实。

3.1 叙事方式特点

叙事不仅是呈现故事也是一种手法,让观众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影片,在叙述过程中也包含了对中心思想的阐述 [3]。《最后的棒棒》从棒棒从业者的生存环境入手,围绕棒棒从业者的生活和工作进行叙事,同时对几个主要人员的家庭进行展现,而这一切的中心都是展现重庆繁华都市下的体力劳动者,其将中产阶级和底层收入群体的生存环境形成了鲜明冲突。

4.结语

《最后的棒棒》通过对底层棒棒群体的影像化描绘展现出都市底层群体的情感挣扎,既体现了重庆棒 棒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展现出了重庆这座城市的大气风度。微记录视角网络纪录片通过对生活细节的展示,借助以小见大的方式,全面展现了一个时代、一个城市的历史,这种小视角的切入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也更容易让观众与创作者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这种沟通的形成让观众可以产生更多思考和反思。

参考文献:

[1] 李易难 . 探究平民视角纪录片中人文关怀表达 [D]. 吉首 : 吉首大学 ,2019.

[2] 张雷 . 人物内视角叙事在微纪录片创作中的应用分析 [J]. 电视研究 ,2019(12):55-58.

[3] 石莉 . 纪录片《最后的棒棒》叙事学分析 [D]. 重庆 : 西南大学 ,2019.

作者简介 (姓名:马传啸 出生年:1998 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山东省。职称:无 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影视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