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合作组织引领下特色作物种植模式推广路径探索

作者

丁亮

湖南省桃江县农业农村局 湖南省桃江县 413400

引言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色作物种植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以农村合作组织为核心的模式,将分散农户有效组织起来,构建起资源、技术与市场的高效对接机制。这种模式不仅改变了传统小规模、分散化的生产格局,还在产品质量、品牌塑造与市场开拓方面形成了集体优势。通过协同创新与利益共享,特色作物产业展现出强劲的生命力与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农村合作组织引领下特色作物种植的现实困境与成因分析

在特色作物种植发展中,农村合作组织虽发挥了组织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优势,但仍面临多重困境。部分合作组织受资金积累不足、融资渠道狭窄制约,难以在生产基础设施、农机具及新品种推广上持续投入;治理结构不完善、权责划分不清导致决策低效,影响种植模式的科学规划与落地;信息滞后与市场对接不畅则使种植结构调整缺乏前瞻性,难以应对价格波动和需求变化。

技术推广应用层面问题突出。农艺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制约单产与品质提升;绿色防控、智慧农业等技术支持不足,部分生产仍处粗放阶段;农户文化水平、技术素养差异导致新技术接受度不一,增加推广协调难度,而稳定的技术培训与跟踪服务缺失,也降低了农户对合作组织的依赖度。

市场体系不完善同样构成制约。品牌建设滞后、质量认证权威性不足,使特色农产品缺乏高端市场竞争力;流通渠道单一、加工能力薄弱,限制产业链延伸与附加值提升;合作组织市场预测和风险防控能力欠缺,应对价格下跌或供需失衡手段有限;区域生产布局趋同、产业同质化,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压力,这些问题交织形成亟待破解的现实困境。

农村合作组织推动特色作物种植模式优化的路径与措施

农村合作组织通过利益联结(如股金分红等多元分配)、资源整合(如土地规模流转降本增效)、产业带动(延伸加工产业链提升价值)三大机制促进农民增收。优化特色作物种植模式,需其发挥组织协调与资源整合优势,完善内部治理以明确权责、保障公平分配,依区域禀赋与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推动优势品种集中连片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针对水稻、棉花、玉米等作物,可由合作组织联合种子企业、科研机构筛选适种优质品种,制定全流程标准手册(如水稻“统一种植密度+绿色有机肥替代”等模式),通过集中培训和现场示范让农户感受标准化种植效益。

在技术推广与应用方面,强化农业科技与生产实践的深度融合,建立长期稳定的农技服务队伍,依托农业科研院校和技术推广机构,开展精准化、针对性的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推动绿色防控、智慧农业、数字化管理等先进技术在特色作物生产中的普及,提高单产水平与产品品质。对于水稻、棉花、玉米等大宗作物,可重点推广“合作组织+技术专员 + 种植户”的服务模式:由合作组织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驻村指导,在水稻育秧期、棉花打顶期、玉米灌浆期等关键节点开展集中培训,同时建立田间技术档案,记录各地块的种植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农户优化种植方案。此外,合作组织可统一采购无人机、大型收割机等农机具,为成员提供低价租赁服务,解决散户购机成本高、使用效率低的问题,推动水稻机插秧、棉花机采、玉米机收等机械化技术的普及。通过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制定统一的种植、管理、采收与加工标准,提升全产业链的质量控制能力。鼓励合作组织探索“技术入股”“订单农业”等模式,增强农户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与风险共担能力,从而提升生产体系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在市场体系构建与品牌塑造方面,合作组织应加快完善产销对接机制,建立多元化流通渠道,拓展线上电商平台与线下直销网络,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农产品销售利润率。积极推进地理标志认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提升产品的市场辨识度与附加值。通过整合加工、包装、冷链物流等环节,延伸特色作物产业链,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产业模式。引入市场预测与价格保险机制,提升对市场波动的应对能力,减少因价格下跌造成的损失。通过一系列制度、技术与市场措施的协同发力,推动特色作物种植模式向高效化、绿色化、品牌化方向稳步迈进。

三、农村合作组织带动特色作物产业化发展的成效与经验

农村合作组织在带动特色作物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通过统一种植规划与生产标准,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生产,有效降低了单个农户的生产成本并提高了产出效率。产业链延伸带来的深加工能力增强,使特色作物的附加值得到显著提升,农户收益结构从单一的原料销售转变为多元化的产业收入。在这一过程中,合作组织依托集体谈判与市场整合能力,成功进入更多优质销售渠道,拓展了本地农产品的市场版图,增强了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在生产与技术管理方面,合作组织的引领作用带动了农业科技的快速应用与推广。通过引进新品种、优化栽培模式、实施精准化管理,特色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均有明显提升。以水稻、棉花、玉米为例,合作组织推动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了化肥使用量,既降低成本又改善土壤;棉花的“生物防治”技术替代了传统农药,产品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玉米的“早熟品种+错峰上市”策略,避开了集中上市的价格低谷,提高了销售利润。绿色防控、数字化监测、智慧灌溉等现代农业技术的普及,推动了生产过程的绿色化与高效化转型。标准化生产流程的建立,使得产品质量稳定性得到保障,有效满足了高端市场和出口市场的质量要求。这一过程不仅增强了农户的技术能力与管理水平,还培养了一批能够在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发挥带动作用的骨干力量,为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人力与技术基础。

在市场运作与产业协同方面,合作组织通过品牌打造和渠道整合,建立了稳定的产销网络,并推动了特色作物从区域性产品向全国性乃至国际性市场扩展。产业集群效应的形成,使相关配套产业如农资供应、加工包装、物流冷链等同步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整体提升。在价格波动与市场风险应对中,合作组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订单农业、价格保险、市场预测等手段,降低了农户的经营风险。在利益分配机制设计上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式,保障了农户积极性与合作组织持续发展的平衡。这些成效与经验的积累,不仅为本地区特色作物产业化提供了坚实支撑,也为其他地区探索类似发展路径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例。

结语:

农村合作组织在特色作物种植与产业化发展中展现出显著的引领作用,不仅优化了生产模式,还推动了技术进步与市场拓展。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体系提升了产品质量与附加值,产业链延伸与品牌建设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技术推广、风险防控和利益共享机制的完善,保障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模式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现实路径,也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承志.农村合作组织促进农民增收的机制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2025,35(14):112-114.

[2] 吴小光.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 新农民,2025,(18):19-21.

[3]张玉娟.农村合作组织赋能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J].农业工程技术,2025,45(15):15-16.

作者简介:丁亮(1988.08)男,汉族助理农艺师,本科

主要研究方向:农村合作组织管理与种植业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