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建筑改造中的结构加固与功能提升研究
刘青
身份证:50038419850708031X
摘要:在城市存量建筑逐步增多的背景下,既有建筑改造成为提升建筑使用效率与安全性能的重要手段。结构加固技术确保建筑承载力达标,是改造的核心基础,而功能提升则在满足现代使用需求的前提下优化空间与性能表现。本文聚焦既有建筑改造中的结构加固策略、功能整合方法与协同路径,探索结构安全与功能更新的统一设计原则,旨在为改造实践提供系统的技术指导与理论支撑。
关键词:既有建筑;结构加固;功能提升
一、既有建筑结构改造的核心逻辑与技术基础
(一)建筑现状评估对改造策略的制约作用
既有建筑的结构改造需以准确的现状评估为基础,评估范围涵盖承载体系构成、材料老化状况、变形裂缝特征及使用历史等多方面内容。评估过程不能仅依赖图纸资料与目测判断,还需结合实地检测与数据回归分析,从力学性能、构造节点与连接体系层面形成科学诊断。现状评估结果不仅决定是否实施结构加固,还会直接影响加固技术路径、加固部位及结构节点布置方案。若忽略基础评估或信息不充分,容易导致设计与实际偏差过大,从而影响结构安全与改造效果的统一性。
(二)结构体系类型对加固方式的适配关系
不同类型的结构体系对加固方式有本质差异,不能简单套用统一的加固模板。框架结构因其节点灵活性强,常采用外包钢构件或碳纤维复合加固以提升延性与承载力;剪力墙结构则更侧重于墙体局部加厚与开口调整以恢复整体稳定性。砖混结构在抗震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宜选用钢拉杆配合钢网喷浆的方式增强整体刚度与连接性能。在加固过程中,加固材料的刚度与原有结构的适配程度也决定了整体受力协同能力,错误匹配可能导致应力集中与新裂缝扩展的问题。
(三)改造需求对结构与功能协调的影响因素
建筑改造往往伴随使用性质、功能布局或荷载标准的变化,这些变化对结构体系提出新的适应性要求。在原结构基础上进行功能转换,需要评估结构安全储备是否足以支撑新增使用工况,如楼面荷载变化、电梯井道穿插、开间调整等改造内容。结构变更与功能布局调整之间需建立动态协调机制,避免因空间使用优化而破坏结构整体性,或因结构强化造成空间约束。改造设计的核心在于兼顾使用提升与安全保证,确保每一项功能优化措施在结构层面具备可行性支撑。
二、既有建筑加固与功能提升的协同路径探析
(一)基于荷载重构的结构加固设计方法
在建筑改造过程中,荷载体系往往发生重构,原结构承载路径与受力模式会被不同程度地改变。设计方案需通过荷载传递分析识别新增荷载作用点与路径变异区域,采用精细化分析工具对局部及整体结构响应进行评估。加固设计应以恢复结构安全储备为核心目标,兼顾新旧构件间的力学协调。针对新增开洞或构件截面削弱部位,应采用外包型钢、加厚截面或构造植筋等方式增强局部承载力,并保证整体构件变形能力相对均衡。对于荷载重新分布引发的基础不均匀沉降风险,还应通过桩基托换或地基注浆处理形成有效补强。荷载重构引发的结构变化需在方案设计阶段系统纳入,加固手段必须与荷载传递路径相一致,避免形成新的结构薄弱区域。
(二)功能空间重塑中的构造节点重组策略
在进行功能提升设计时,空间重塑往往要求对原有结构构造节点进行调整,特别是柱梁交汇部位、楼板开孔位置及楼梯间结构构造,均需在改造设计中作出合理重组。节点重组不仅需保持力的连续性,还要实现结构功能与建筑功能的高度融合。例如,在扩大空间开间的过程中,原有梁柱可能无法满足新使用需求,应通过增设暗梁或托换构件,使新的功能区域形成独立而稳定的承重单元。在空间连通区域,如中庭或通高大厅的形成过程中,需通过框架支撑与刚性连接,保持楼层结构的整体稳定。构造节点重组还应考虑节点耐久性与维护便捷性,避免施工过程中对原构件造成过度扰动,从而保障结构系统在改造完成后的长期使用安全与结构协调完整。
(三)建筑使用功能提升中的垂直交通优化路径
既有建筑常因早期设计标准限制,在垂直交通系统设置方面存在电梯缺失、楼梯间狭窄与安全疏散不达标等问题。为适应现代使用需求,在改造中引入电梯与消防楼梯系统成为常规手段。设置电梯井或扩充楼梯间涉及多个结构构件的切割、托换与加固,需综合考虑位置选取、井道布设与结构安全的协同关系。宜选择结构薄弱干扰最小的区域开设电梯井,避免核心筒区与主要剪力墙区域,减少对抗侧刚度的影响。在楼板或屋面开洞过程中,应采取边缘加强、梁端加固与构造柱设置等方式,确保局部应力不发生突变。楼梯间扩建则应结合疏散通道优化路径,构建防火分区与安全出口的完整体系。通过对垂直交通系统的精细化布设与加固构造强化,提升建筑运行效率与人员安全水平,实现功能性与结构性的高度融合。
(四)结构改造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兼容性控制技术
在结构加固施工中,新旧材料之间的力学行为差异与物理性能不匹配,极易成为结构耐久性与安全性隐患的诱因。为确保改造效果,新型材料与原结构材料之间的兼容性控制成为关键环节。采用碳纤维布、钢板、化学植筋等材料时,需根据原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布置与表面处理状况进行参数适配,确保加固材料在设计应力作用下能够协同变形。在界面处理方面,需采用机械打毛、化学涂层或界面剂涂覆等方式提高附着力,防止粘结失效。在湿接缝构造中,灌浆料与原混凝土应具备相近的弹性模量与膨胀系数,避免温度变形不一致引发开裂问题。对于多种加固材料混合使用的情况,还需构建材料响应数据库,预测组合构件的长期性能表现。通过施工前实验验证与全过程质量控制,确保材料在服役期间不因老化、脱落或性能退化而削弱加固效果,实现结构改造的高可靠性与功能持久性目标。
结束语:既有建筑改造作为城市更新与建筑再利用的重要方式,其结构加固与功能提升需协同推进、互为支撑。通过科学评估原结构状况,合理配置加固技术路径与空间功能重构方案,构建结构安全与功能完善并重的综合性设计体系,可有效延长建筑使用寿命,提升空间利用效率与安全保障能力,为高质量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李伟,刘云.城市既有建筑加固改造技术研究与应用[J].建筑结构,2023,43(02):102-108.
[2]王磊,韩文君.建筑功能转换中结构安全评估与加固设计研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23,15(04):77-83.
[3]郭倩,张恒.既有建筑改造中新旧结构材料兼容性控制方法研究[J].建筑科学,2023,39(03):9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