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直流输电(HVDC)系统接地极设计关键技术及土壤改良研究
谢国通
身份证号:120103197912092918
1.引言
随着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接地极作为 HVDC 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合理性直接影响系统运行稳定性。当接地极注入数千安培直流电流时,土壤会因电化学反应出现电阻率升高、结构劣化等问题,导致接地电阻增大、跨步电压超标。当前接地极设计面临两大技术挑战:一是高土壤电阻率地区的散流效率优化,二是长期大电流注入下的土壤理化特性演变机制。本文以某±800kV 换流站接地极工程为研究对象,从拓扑结构优化、土壤改良材料筛选、电化学腐蚀防护三方面展开研究,建立“设计-改良-评估”一体化技术体系,为 HVDC 接地极工程提供学术参考。
2.HVDC 接地极设计关键技术分析
2.1 接地极拓扑结构与散流特性研究
HVDC 接地极通常采用环形或星形拓扑结构。基于有限元法建立三维散流模型,模拟不同拓扑结构的电流密度分布:环形结构(半径 50m)在中心区域电流密度达 0.8A/m2 ,边缘区域降至 0.2A/m2 ,存在明显电流集中现象;而星形结构(6 射线,长度 80m)的电流密度分布均匀性提升 35% ,边缘与中心区域差值缩小至 0.15A/m2 。通过引入不等间距射线布置优化(中心间距 10m ,边缘间距 15m) ),可使接地电阻从 0.8Ω降至 0.6Ω,满足 DL/T5224-2014 中“接地电阻 ≤0.7Ω∗ 的要求。某工程实例表明,采用 6 射线星形拓扑并配合 2 层水平电极网,可使接地极表面最大跨步电压从 1200V 降至 850V,低于国标 1000V 限值。
2.2 大电流注入下的土壤电化学腐蚀机制
当直流电流密度超过 0.5A/m²时,土壤会发生电化学反应:阳极区产生 O2 与 H+ ,导致pH 值降至3.2-3.8,加速金属电极腐蚀;阴极区产生 H2 与 OH⁻,pH 值升至 10.5-11.2,引发土壤胶体凝聚。通过电化学工作站测试发现,Q235 钢在 pH=3.5 的土壤中腐蚀速率达 0.12mm/ 年,是中性土壤(pH=7)的 2.8 倍。采用 XRD 分析腐蚀产物成分,阳极区主要为 Fe2O3 与 Fe(OH)3 ,阴极区则形成 Fe(OH)₂与 Fe₃O₄混合层。长期运行监测数据显示,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接地极在运行 5 年后,导体截面积平均减少 18% ,接地电阻上升25% ,严重影响系统安全。
2.3 接地极热稳定性评估模型构建
建立考虑土壤热导率、电流密度、水分迁移的热-电耦合模型,计算接地极温升特性。当注入电流3000A 时,传统土壤(热导率 1.2W/(m⋅K)⋅ )中接地极表面温度可达 75∘C ,超过 DL/T5224-2014 规定的 60∘C 限值。通过有限元仿真发现,温度场呈以接地极为中心的半球形分布,距电极 5m 处温度降至 30∘C 以下。引入温度-电阻率耦合关系(土壤电阻率随温度升高呈指数增长,系数 0.02/°C' ),构建热稳定性评估矩阵,当接地极温升超过55℃时,需启动土壤改良措施以控制电阻率增幅在 15% 以内。
3.土壤改良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
3.1 纳米改性材料筛选与性能优化
对比分析纳米碳管(CNT)、纳米二氧化钛( TiO2 )、纳米氧化锌( ZnO )对土壤电阻率的改良效果:添加 2%CNT 可使土壤电阻率从 500Ω⋅m 降至 280Ω⋅m ,降幅 44% ,但材料分散性较差;添加 3%TiO2 可使电阻率降至 320Ω⋅m ,同时提升土壤热导率至1.8W/(m⋅K) ;复合添加 1.5%CNT+2%TiO2 时,电阻率降至 290Ω⋅m ,且热导率达1.7W/(m⋅K) ,综合性能最优。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发现,纳米材料在土壤中形成导电网络,填充土壤孔隙并改善离子迁移路径,使改良后土壤的离子电导率从 0.01S/m
提升至 0.035S/m 。
3.2 改良土壤的电化学防护机制
在纳米改性材料中掺入 5% 的镁基牺牲阳极材料,构建“导电-防腐”一体化改良体系。电化学测试表明,该体系可使土壤腐蚀电位从-0.5V(vs.SCE)提升至-0.2V,腐蚀电流密度从 15μA/cm2 降至 5μA/ϵm2 。XPS 分析显示,镁基材料在阴极区形成 Mg(OH)2 保护膜,抑制 OH⁻的聚集效应,使土壤 pH 值稳定在 7.5-8.2 之间。某工程应用中,改良土壤在运行3 年后,接地极腐蚀速率降至 0.04mm 年,较未改良土壤降低 67% ,验证了该技术的长效防护能力。
3.3 工程应用效果评估
在某±800kV 换流站接地极工程中,采用 **6 射线星形拓扑+纳米复合改良土壤”方案:接地极主体为 1Φ20mm 的高硅铬铁合金,射线长度 80m ,水平电极网采用 2 层 Φ16mm 镀锌钢;改良土壤区域半径 50m ,深度 3m,采用分层回填工艺(每层厚度 0.5m ,压实系数 ≥0.93 )。实测数据显示:接地电阻 0.62Ω,满足设计要求;最大跨步电压 780V,低于国标限值;运行 1 年后接地极温升稳定在 48∘C ,土壤电阻率维持在 295Ω⋅m ,较改良前降低 42‰ 。该工程通过持续 2 年的监测表明,改良土壤未出现板结或性能衰减,验证了技术方案的可靠性。
4.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围绕高压直流输电(HVDC)系统接地极设计与土壤改良技术展开系统性研究,形成以下核心结论:在接地极拓扑结构优化方面,通过有限元仿真验证了 6 射线星形拓扑较传统环形结构可使电流密度分布均匀性提升 35% ,配合不等间距射线布置可将接地电阻从 0.8Ω降至 0.6Ω,满足 DL/T5224-2014 标准要求。在土壤电化学腐蚀机制研究中,发现直流电流密度超过 0.5A/m²时,阳极区 pH 值可降至 3.2-3.8,导致 Q235 钢腐蚀速率达 0.12mm /年,而构建的热-电耦合模型显示注入 3000A 电流时传统土壤中接地极温升可达 75∘C ,超出安全限值。
在土壤改良技术方面,筛选出 1.5% 纳米碳管(CNT)与 2% 纳米二氧化钛( TiO2 )的复合改性体系,可使土壤电阻率从 500Ω⋅m 降至 290Ω⋅m (降幅 42% ),热导率提升至 1.7W/(m⋅K) ;掺入 5% 镁基牺牲阳极材料后,土壤腐蚀电流密度从 15μA/cm2 降至5μA/cm2 ,接地极腐蚀速率降低 67% 。工程应用表明,采用“星形拓扑+纳米改良土壤”方案后,接地电阻稳定在 0.62Ω ,跨步电压 780V,温升控制在 48∘C ,各项指标均满足行业规范要求。
未来研究需聚焦三方面:一是开发基于机器学习的接地极拓扑优化算法,提升设计效率;二是探索石墨烯-膨润土复合改良材料,进一步提升土壤导电与导热性能;三是建立考虑土壤冻融循环、地下水迁移的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完善长期运行评估体系。随着特高压直流输电的规模化发展,接地极设计与土壤改良技术将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持续演进。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接地极设计技术规程(DL/T5224-2014)[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4.
[2] 李明, 王强. 特高压直流接地极土壤电化学腐蚀特性研究[J]. 高电压技术,2022,48(5):1654-1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