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说教”到“对话”:辅导员在大学生价值观塑造中的角色重构
李妍
黄山学院 安徽省黄山市 0245041
一、引言
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其角色定位直接影响价值观塑造成效。传统模式中,辅导员多以“权威者”身份开展单向“说教”,但随着互联网发展与社会思潮多元化,Z世代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对“填鸭式”教育的抵触凸显。《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23)》显示,仅 32.6% 的学生认为“单纯理论讲解”影响显著, 78.3% 更倾向“平等交流”。这揭示了“说教式”教育的局限,凸显角色重构的迫切性。
从“说教”到“对话”的转变,是教育理念从“客体性”向“主体性”的跨越。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指出:“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1]对话式教育强调平等互动,通过情感共鸣实现价值观内化,这一理念为辅导员角色重构提供了核心指引。
二、理论基础:从“单向灌输”到“主体间性”的转向(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价值观的主动建构性
建构主义认为,价值观是个体通过互动主动建构的结果。皮亚杰“同化-顺应”理论指出,学习者会基于已有经验筛选新信息,若冲突过大则产生抵触。传统“说教”将学生视为“空白画布”,忽视其认知结构,导致价值观传递与需求脱节。例如,爱国主义教育中单纯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忽视学生对个人与国家关系的困惑,易引发“形式化认同”。
辅导员需从“传授者”转为“意义建构促进者”,通过对话了解学生认知起点,引导其主动认同主流价值观。冯建军在《主体间性教育论》中强调:“真正的教育不是给予,而是引导,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对话中发现自我、确证价值。”[2]
(二)主体间性理论:教育关系的平等性
主体间性理论打破“教育者-受教育者”二元对立,强调教育是“主体与主体”的交往。马丁·布伯在《我与你》中提出,“对话”是人际最本真的关系,通过“我-你”关系实现精神相遇。价值观塑造中,辅导员与学生应是“平等对话的伙伴”,体现在话语权平等(允许表达不同观点)与情感平等(共情理解困惑)。例如,面对学生对“躺平”“内卷”的困惑,对话式引导会先倾听其焦虑,再共同探讨“个人奋斗与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而非直接否定。
三、现实挑战:“说教式”教育的局限与重构必要性
(一)Z世代价值观特征对“说教”的消解
Z世代价值观呈现三大特征:多元性(受主流、西方与亚文化交织影响)、主体性(抵触“被教育”,注重自我选择)、务实性(关注价值观与个人发展的关联)。传统“说教”难以适应,如职业生涯规划中仅强调“到基层去”,不回应学生对薪资、发展的担忧,会被视为“脱离实际”。某高校 2023 年调研显示, 67% 的学生认为“辅导员讲的道理都懂,但和实际无关”,印证了“说教”与需求的脱节。
(二)新媒体对教育权威的解构
互联网打破信息垄断,学生可通过社交媒体获取多元观点,传统教育者的“信息优势”弱化。当辅导员“说教”与网络信息冲突时,学生更信后者。例如,讨论“精致利己主义”时,仅强调“集体主义至上”而回避“个人利益合理边界”的争议,会削弱话语公信力。此外,新媒体培养了学生的“参与式思维”,对单向“说教”天然排斥,要求辅导员以“对话者”融入其话语体系。
(三)辅导员角色认知偏差
部分辅导员将自身定位为“管理者”,将价值观教育等同于“行为约束”。例如,处理宿舍矛盾时仅要求“相互忍让”,不通过对话挖掘深层原因,难以根本解决问题。这种“重管理、轻引导”的倾向,背离了“教育者”的核心角色。
四、实践路径:“对话者”角色的建构策略
(一)理念重构:确立“以生为本”导向
对话式教育需尊重学生主体性,从“教育者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通过“价值观座谈会”“困惑树洞”收集学生对社会热点的看法,针对性设计主题。例如,针对“功利化社交”迷茫,组织“真诚交往的价值”对话,邀请学生分享经验而非单向宣讲。同时,允许学生表达“灰色地带”思考,正如金生鈜在《理解与教育》中所说:“对话的本质不是说服,而是理解,理解差异背后的合理性,再在差异中寻找共识。”[3]
(二)方法创新:构建情境化对话场域
价值观内化需具体情境支撑,通过“生活化对话”“问题式对话”转化抽象理念。例如,“劳动教育”中组织学生参与食堂帮厨,再讨论“劳动的价值”;“诚信教育”中结合作弊案例,探讨“规则与自由”的关系。利用新媒体搭建线上平台,如公众号“价值微讨论”专栏,以短视频抛题(如“算法是否固化价值观”),匿名性可降低表达顾虑。
(三)能力提升:培养共情式对话素养
对话有效性取决于共情与倾听能力:一是倾听时避免打断,通过复述确认理解(如“你提到的压力是担心考研失败吗?”);二是多用开放式问题(如“这种想法的原因是什么?”)引导思考;三是适当自我暴露(如“我大学时也有类似迷茫”),增强信任。某高校“辅导员对话能力工作坊”后,学生满意度从 48% 升至 79% ,印证了能力提升的效果。
(四)机制保障:建立长效对话生态
需制度支撑:一是考核机制,将“对话成效”(如价值观内化程度、活动参与度)纳入考核,替代“教育次数统计”;二是协同机制,联合专业课教师、心理咨询师构建“对话共同体”,如“学术诚信”教育中,教师分析科研不端危害,辅导员组织案例讨论;三是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访谈收集评价,动态调整策略。
五、结论
从“说教”到“对话”的重构,是应对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必然选择,并非否定主流价值观,而是通过平等互动增强其说服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强调:“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4]辅导员需以建构主义尊重主体性,以主体间性建立平等关系,以实践创新提升对话实效,实现从“外部灌输”到“内在认同”的跨越。
参考文献
[1] 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 邹进,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2] 冯建军. 主体间性教育论[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3] 金生鈜. 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作者信息:姓名 李妍,性别 女,出生年月 1996.03,民族 汉,籍贯:安徽安庆,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 助教,研究方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