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社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作者

禹元武

石林彝族自治县应急管理局 云南省昆明市 652200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地震活动强度高、影响范围广。近年来,尽管城市防灾基础设施与应急响应能力日趋完善,但广大的农村地区仍是地震风险防控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信息传播限制影响,农村社区在地震面前表现出明显的应对能力不足,群众缺乏科学的避险常识和应急逃生技能,往往在突发灾害中成为最易受害群体。有效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是提升农村社区灾害防控能力的关键抓手。

然而,当前农村地区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普遍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滞后、覆盖面窄的问题,缺乏长期性机制与群众主动性参与。尤其在偏远乡村,防灾知识多以临时张贴海报或集中培训的方式传达,缺乏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结合的宣传路径,难以形成持续影响力。加之农村地区文化差异大、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导致信息传递过程存在理解偏差与行为脱节。面对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的转型要求,构建一套科学、高效、适应性强的农村社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体系,不仅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下公共安全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也对实现灾害治理现代化目标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一、农村社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农村社区在防震减灾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多由地方政府和应急管理部门组织实施,主要依靠宣传月活动、广播通知、海报张贴等方式。这些做法虽在灾前宣传中起到一定作用,但在信息传递速度、内容接受度和教育效果上仍存在不足。一方面,部分村民对灾害风险缺乏认知,认为地震等自然灾害是“小概率事件”,从而忽视防范措施的学习与落实。另一方面,受教育资源和传播手段所限,许多宣传内容仍停留在表层知识讲解,缺乏针对性和实操性,难以真正转化为群众的应急反应能力。

此外,当前农村地区在防震减灾教育中还存在责任主体不清、组织机制松散、内容缺乏本地化的问题。许多宣传材料“照搬城市模板”,未能结合本地建筑形式、地形特点与居民文化习惯,导致信息“水土不服”。个别村庄甚至在过去几年未组织过一次系统演练,居民对“警报响了该怎么做”仍无明确概念。同时,由于基层干部普遍负担较重,防震减灾教育多为临时任务,缺乏专项队伍和稳定投入,导致活动碎片化、效果难持续。群众参与度低也是制约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部分村民存在“被动接受”“事不关己”心态,防灾意识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较大落差,急需从根本上调整传播策略与教育方式。

二、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体系的构建逻辑与内容设计

构建适合农村社区特点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体系,首先需确立“预防为主、常态渗透、人人参与”的基本原则。体系设计应以提高村民的实际应对能力为核心,从信息传播路径、内容更新机制、组织方式三方面进行整合。具体而言,宣传教育应实现从“灌输式”向“互动式”转变,将传统的告知转变为引导与激发居民主动参与的过程。通过建立村级防灾宣传员队伍、设置常驻信息栏、定期推送短视频或微信群信息等方式,实现知识传播的常态化、精准化和亲民化。

内容设计方面,应将科普性、实用性与本地化相结合。基础内容包括地震基本常识、房屋结构安全识别、自救互救技能、疏散路线规划等。同时,应融入村庄周边地质环境、建筑耐震等级、历史地震影响记录等本地信息,使宣传材料更贴合实际,增强居民的现实感和紧迫感。还可以设置“家庭防灾手册”“村级应急卡片”等个性化材料,帮助村民建立与自身实际相匹配的防震准备。对于不同年龄层群体,还可采取分层设计策略,如为青少年设计游戏互动式学习材料,为老年人提供图文并茂、语音辅助的知识册子,提升各类人群的接受效率。

此外,应建立内容更新机制,定期引入最新政策、技术与典型案例,保持宣传教育的时效性与权威性。可借助省级应急平台或行业协会的力量,推动内容生产专业化,避免地方信息“各说各话”“多年未变”。必要时还可引入地震模拟设备进行现场演示,增强村民体验感,让宣传教育“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

三、宣传教育资源整合与组织机制优化路径

在农村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体系构建中,资源整合是突破单一部门碎片化推进困局的关键。各地应在政府引导下,推动应急管理、乡镇政府、教育、民政等多部门联动,构建“纵向协调、横向协作”的宣传教育网络体系。通过明确职责分工、设立专门联络员制度,可提高各职能部门的信息协同与响应速度。在资源统筹层面,应鼓励社会组织、高校科研力量与基层志愿服务力量参与内容制作、培训服务与效果评估,提升宣传活动的专业性和覆盖广度。

机制优化方面,可推动防震减灾教育纳入村规民约或村民自治章程,建立村民参与评估、监督与反馈的长效机制。村级组织应明确一名“应急宣传责任人”,每年定期组织宣传演练活动,并建立档案记录。乡镇应急部门则需定期巡查宣传落实情况,形成上下联动的治理闭环。在此基础上,推广“应急积分”机制,将参与培训、演练、传播等行为纳入信用记录,建立正向激励制度,鼓励群众形成自我提升与互助互促的良好氛围。

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建议开发“村级防灾云平台”或微信小程序,融合宣传材料、报警功能、互动测试、演练信息发布等模块,实现防震减灾知识的可视化传播。尤其在农忙季节或人口流动大时,依托数字平台可维持教育连贯性,有效弥补传统手段覆盖不足的问题。

四、实效保障与群众参与机制的实践路径

提升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体系的实效性,关键在于让群众“愿意听、能听懂、记得住、做得到”。因此,需要从“宣传”向“教育”延伸,推动知识传授向行为训练和思维习惯转化。建立以“演练为核心”的培训机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路径。村级层面应定期组织地震应急演练,涵盖模拟警报响应、疏散路线实践、急救操作、灾后自救互救技巧等内容,增强居民的应急反应能力和集体行动意识。对参与表现较好的家庭可设立“防震示范户”或给予精神奖励,以激励更多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形成典型带动效应。

还应注重构建社区内部的自主学习与传播机制。通过培育“防灾带头人”,如村医、乡村教师、热心村民等,发挥他们在村内的影响力和信任基础,形成“邻里传播—家庭教育—集体记忆”链条,实现信息从外部输入到内部自循环的转变。可通过“防震知识竞赛”“家庭防震技能比拼”“儿童防震绘本共读”等形式激发村民兴趣与认同感,逐步将防震减灾从“外来要求”变为“内在动力”。

最后,建立宣传教育效果的量化评估机制也是关键一环。建议制定可操作的“防震教育成效指标”,结合问卷调查、实地抽查、突击演练反应速度等方式,定期对村级宣传效果进行评价,并将结果反馈至管理部门,用于指导下一周期教学内容与形式的调整,真正形成“学习—反馈—改进—提升”的闭环路径。

结论

构建农村社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体系不仅是提升基层减灾能力的现实需要,更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研究表明,有效的体系应实现宣传内容的本土化、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参与机制的制度化与资源配置的长效化。在今后的推进过程中,应以政府主导为基础,充分调动村民自治组织、学校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形成多主体协同、多层级覆盖的宣传教育格局。只有将防震意识真正嵌入农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认知体系,才能在地震来临时最大限度减少损失、保障生命安全,实现防震减灾从“应急响应”向“风险预防”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1]张睿.城市社区韧性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24.

[2]余玉娟.川东北地区H镇乡村应急文化现状分析与培育研究[D].西华大学,2023.

[3]练永健.社区公共安全教育机制优化研究[D].广西大学,2023.

[4]吴世仪.科普服务供给质量评估及提升策略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