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给排水工程施工管理

作者

张嘉琪

身份证:410822199810028953

摘要:给排水工程作为城市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城市运行效率与居民生活质量。在施工周期控制、材料设备管理、质量安全保障等方面,需通过制度化、规范化与技术化手段协同推进。文章围绕当前给排水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关键问题展开分析,探讨全过程管理模式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实现工程高效建设与运行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施工管理;质量控制;给排水工程

一、给排水工程施工管理的基础体系与运行逻辑

(一)施工组织设计在工程全周期管控中的统领作用

施工组织设计是给排水工程管理工作的起点,其科学性直接决定工程实施过程的系统性与协调性。设计内容需包括施工流程安排、资源配置计划、风险应对措施及应急预案,明确各项任务的时间节点与责任主体。在设计阶段,施工区域划分应结合现场环境进行合理布局,保障作业通道畅通与作业面协同。同时需综合考虑管线交叉点、地下障碍物与临近设施的安全距离,以实现施工效率与安全性的双重保障。组织设计还应融合施工进度与质量控制机制,为后续管理体系运行提供全面依据。

(二)技术交底与施工图纸深化对作业标准化的推动意义

技术交底作为技术管理的重要环节,其目标在于统一作业认知、明确技术规范与作业标准,防止因理解偏差导致的施工误差。在给排水工程中,交底内容涵盖管材类型、接口方式、敷设深度、坡度控制及防渗要求等关键参数,需通过可视化图示与现场示范提升交底效果。施工图纸深化工作应依据设计图纸与现场条件进行再加工,明确节点构造与安装尺寸,为施工人员提供可操作性强的图纸资料。通过技术交底与图纸深化协同推进,既提升了作业标准化水平,也增强了施工过程的可控性与技术一致性。

(三)施工现场资源协调与空间组织的统筹规划价值

施工现场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空间组织直接关系到工程进度与安全水平。材料堆放区应根据管材种类与使用频率进行分类布局,避免搬运路径交叉引发效率损耗与安全风险。设备与机具应按作业流程布设,保障运输通畅与应急疏散通道畅通无阻。劳动力资源需依据施工强度动态调配,构建层级明确、职责清晰的现场作业网络。现场组织还应纳入环保与文明施工要求,如排水处理、粉尘控制与施工噪声管控措施,以确保施工过程符合环保标准。在资源协调与空间管理的统筹下,现场管理才能实现有序、高效与规范运行。

二、给排水工程施工管理的关键策略与优化路径

(一)施工进度控制机制中的计划制定与动态调整方法

施工进度控制是确保给排水工程按期完工的重要管理任务,需在计划制定与实施监督之间实现有效衔接。制定阶段应依据工程量、作业面展开顺序与季节性施工条件,编制符合实际的施工进度计划,并以周为单位设置短周期控制节点,便于动态调整与跟踪。进度执行中应通过现场巡查与数据化手段监测作业完成情况,识别进度偏差产生的原因,如材料延迟、设计变更或天气因素影响,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纠偏。施工进度控制还需融入多专业协调机制,确保土建、安装、电气等各环节同步推进,避免施工阻滞与资源闲置。通过构建闭环的进度控制体系,能够有效实现计划执行与项目管理目标的一致性,提升工程整体实施效率。

(二)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中的过程控制与验收标准实施路径

给排水工程质量管理需要覆盖从原材料进场到系统调试全过程的各个控制环节,形成系统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在过程控制阶段,应设置质量检查点,对管材焊接、接口密封、回填夯实等关键工序进行重点抽查,确保施工环节满足规范要求。材料与设备需通过合格证书、检验报告等资料验收,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施工环节。对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变更、返工处理与质量问题追溯应建立台账记录,增强施工数据的可追溯性与决策参考价值。验收阶段应依据国家与行业标准进行闭水试验、压力测试与流量检测等性能核查,形成完整的质量评估报告。质量管理还需加强责任体系建设,明确质量责任人制度与奖惩机制,强化质量意识。通过标准化、精细化与制度化质量管控手段,确保工程交付成果满足设计要求与使用功能。

(三)施工安全保障体系中的风险识别与应急预案设计原则

安全管理作为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实现事故预防与应急响应的全流程覆盖。在施工前应对作业区域开展风险识别与等级评估,识别深基坑坍塌、有毒气体泄漏、高处坠落等重点风险源,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风险控制应围绕作业人员、作业环境与作业流程三大维度展开,通过安全技术交底、岗位培训与行为规范实现作业风险前置化控制。安全设施配置需规范到位,包括围挡、警示标识、防护栏杆与通风装置等,确保施工空间具备基本安全保障能力。应急预案设计应结合施工场景,设置事故响应流程、信息报送机制与人员疏散路径,定期组织演练与评估,提高现场人员应急处置能力。通过构建“识别—防控—应急”闭环体系,可显著增强施工管理的安全保障能力,降低突发事故对工程进度与人员安全的冲击。

(四)信息化技术在施工过程协同管理中的应用成效分析

信息化手段为给排水工程施工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与管理效率的双重提升平台。施工管理平台可实现任务分配、进度跟踪、质量记录与材料库存等信息的集中管理,打破传统纸质资料传递周期长、内容易遗漏的弊端。BIM技术在施工阶段的应用可以实现管线碰撞检测与三维可视化交底,辅助施工团队提前发现设计冲突并进行施工模拟,提高工程方案的执行准确率。无人机、移动终端与传感设备的引入,使施工现场巡查实现数据实时采集与远程监管,提升工程调度与安全巡检效率。信息系统还可与材料供应链平台对接,实现材料采购计划、库存动态与到货信息同步共享,减少物资积压与断供风险。在多方协同机制下,信息化平台促进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与业主之间的高效沟通,形成透明可控的项目实施环境,推动工程管理从经验导向向数据驱动的系统转型。

结束语:给排水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协同性与技术性要求极高的工程管理任务。通过完善施工组织设计、强化过程控制体系、落实安全保障机制与推动信息化技术应用,可有效提升工程执行效率与建设质量。未来施工管理的发展应注重管理模式创新与技术手段融合,推动施工现场实现高效、有序与绿色发展,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陈建军.给排水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与质量控制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43(02):85-88.

[2]王海峰.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市政给排水施工管理优化路径[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3,41(06):62-65.

[3]孙立国.城市排水管道施工安全管理与风险防控研究[J].建筑安全,2023,39(05):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