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矿井水害防治技术探讨与应用

作者

王祖金

身份证号码:42062619680617255X

一、引言

在采矿工程中,矿井水害始终是威胁矿井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随着矿井开采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拓展,地质条件愈发复杂,矿井突水事故一旦发生,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损坏,还可能导致矿井停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深入探讨矿井水害防治技术并有效应用,对保障矿山稳定运营、推动采矿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矿井水害形成原因与危害

矿井水害形成原因多样,复杂的地质构造是首要因素,如断层、裂隙发育,为地下水提供了运移通道,使含水层与矿井巷道连通,引发涌水;岩溶地貌区溶洞、暗河广泛分布,富含岩溶水,开采活动极易揭穿岩溶水体,导致突水事故。此外,不合理的开采方式,如超层越界开采、破坏隔水层完整性,也会人为增加水害风险。

矿井水害危害严重,大量涌水瞬间涌入巷道,可迅速淹没作业区域,造成人员被困;水流携带泥沙淤积巷道,阻碍通风与运输,增加救援难度;水对设备的浸泡腐蚀,缩短设备使用寿命,修复成本高昂;长期受水害影响,矿井开采被迫中断,严重影响矿山经济效益与生产进度。

三、矿井水害防治技术体系

水文地质勘察是基础,运用地面物探技术,如瞬变电磁法、高密度电法,探测地下含水层分布、富水性及构造特征,圈定潜在富水区域;结合井下钻探,精准获取不同地层的水文地质参数,包括水位、水压、渗透系数等,构建详细的水文地质模型,为后续防治工作提供精准依据。

水害预测预报是关键环节,基于长期监测数据与水文地质模型,采用时间序列分析、灰色预测等方法,预测矿井涌水量变化趋势;利用微震监测、声发射技术捕捉岩石破裂信号,预警可能引发突水的地质异常活动;建立多源信息融合预警平台,综合水位、水压、水质变化等信息,提前预判水害风险等级,及时发出警报。

防治水工程技术是核心手段,针对不同水害类型采取相应措施。对于含水层疏干,采用地面深井疏降、井下钻孔疏放,降低含水层水位水压,减少突水威胁;隔水层加固利用注浆技术,封堵断层、裂隙,增强隔水性能;对导水通道,实施超前预注浆、帷幕注浆等,切断水源补给路径,有效防控水害。

排水系统优化不容忽视,依据矿井涌水量预测结果,合理选型排水设备,确保排水能力满足最大涌水需求;优化排水管网布局,减少阻力损失,提高排水效率;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根据水位变化实时调控水泵启停、运行台数,实现节能高效排水,保障矿井在突发涌水时迅速排水,维持巷道干爽。

四、矿井水害防治全流程应用策略

前期探测阶段,在矿井建设前期,全面开展水文地质调查,综合运用地质测绘、物探、钻探手段,查明矿区地层结构、含水层分布、构造形态,绘制详细水文地质图;对周边老窑、采空区积水情况排查摸底,评估积水范围、水量、水压,为开采设计提供安全边界,从源头上规避水害风险。

过程防控阶段,在开采过程中,严格按照防治水设计施工,持续监测水文地质参数变化,验证水害预测预报准确性;对采掘工作面等重点部位,提前采取防治水措施,如超前探放水、注浆加固,确保作业环境安全;加强日常巡检,及时发现并处理防水设施损坏、排水管路堵塞等问题,将水害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应急处置阶段,制定完善的水害应急预案,明确突水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响应流程、人员疏散路线、抢险救灾措施;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人员应急反应能力;储备充足的抢险物资,如大功率水泵、抢险管材、救生设备等;一旦发生突水,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有序开展抢险救援,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五、矿井水害防治的创新应用

多技术融合打造超强防治网,将卫星遥感、无人机探测与地面井下探测技术结合。卫星遥感宏观监测矿区地表水变化、地面沉降,无人机低空勘查地形地貌、构造露头,与井下精细探测互补,全方位掌握矿区水害相关信息,实现立体防控。

智能化监测实现实时预警,在关键位置安装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水位、水压、水温、水质等参数,数据通过无线传输至监控中心;利用大数据分析挖掘数据关联,智能判断水害风险,如根据水质变化推断水源类型、依据水位波动预测涌水趋势,一旦异常,立即推送预警信息至相关人员手机终端,确保及时响应。

动态管理提升防治效能,基于实时监测数据与开采进度,动态调整防治水方案。当开采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如遇新构造、含水层参数改变,及时优化注浆参数、调整疏排水策略,使防治水措施始终贴合实际,保障防治效果持续有效。

六、矿井水害防治的实施要点

人员专业素养提升是内在动力,开展涵盖水文地质、采矿工程、地球物理勘探、应急管理的跨学科培训。培训人员掌握各种探测技术原理、防治水工程设计施工、监测数据分析、应急处置技能;组织实战演练,模拟突水场景,锻炼人员快速决策、协同作战能力,培养复合型防治水人才,满足技术要求。

制度保障筑牢根基,国家与地方完善法规标准,明确防治水技术规范、工程质量标准、监测数据管理要求;矿山建立内部管理制度,规范水文地质勘察、防治水工程施工、排水系统运维等流程,各环节责任到人;设立考核机制,将防治水成效与部门、个人绩效挂钩,激励员工保障防治系统有效运行,确保制度落地生效。

七、矿井水害防治未来趋势

精准可靠持续升级,随着探测技术进步,水文地质参数测量精度更高,水害预测模型更精准;新型材料应用于防治水工程,如高性能注浆材料,提升隔水、堵水效果,为防治水提供更可靠保障。

高效协同迈向新高潮,强化多部门协同合作,采矿、地质、机电、通风等部门信息共享、联动配合,共同应对水害;矿山与科研机构、高校加强产学研合作,联合研发新技术、新方法,凝聚强大合力提升防治水平。

绿色可持续成主流,注重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在防治水过程中,合理规划疏排水,将矿井水净化处理后回用,减少水资源浪费,实现矿井水害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八、结论

矿井水害防治技术探讨与应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多领域关键举措。通过剖析成因危害、构建技术体系、落实全流程应用、探索创新应用并紧跟未来趋势,有望显著提升矿井水害防治能力,为采矿作业营造安全环境,开启采矿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侯志星. 煤矿水文地质特征与矿井水害防治技术质量分析[J]. 矿业装 备,2024(3):122-124. DOI:10.3969/j.issn.2095-1418.2024.03.040.

[2] 申 巧 君 . 矿 井 隔 水 关 键 层 机 理 与 防 治 水 害 技 术 探 讨 [J]. 矿 业 装备,2014(6):100-101.

[3] 王 伟 . 煤 矿 建 设 中 水 害 防 治 技 术 与 应 用 实 践[J]. 建 筑 工 程 与 设计,2024,3(7):174-175. DOI:10.12417/2811-0536.24.0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