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伦理视域下的儿童道德教育研究
胡清璇
贵阳学院 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 贵州贵阳 55005
一、关怀伦理视域下的儿童道德教育原则
(一)以儿童为中心的原则
在关怀伦理视域下,儿童道德教育首先应遵循以儿童为中心的原则。这意味着教育应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与需求,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与自主选择。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兴趣和能力。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避免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同时,我们要关注儿童的真实需求,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关怀与支持。此外,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与自主选择也是以儿童为中心原则的重要体现。作为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尊重、理解、关心每一个学生,从而推动学生得到综合发展。
(二)关系性教育的原则
关怀伦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儿童道德教育中,我们也应遵循关系性教育的原则。这要求我们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培养儿童的同理心与关爱能力。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之一。关系性作为关心教育的重点,良好的关心关系对道德教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传统的关心行为中,关心者和被关心者之间是一种单维度、不平等的关系,关心者和被关心者之间的角色一般是恒定不变的。这种关心行为所发出的关心是被动的、消极的,非常不利于学生关心意识以及关怀能力的有效形成、这种关心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关心。在关怀伦理的视角下,我们应建立一种基于理解、尊重与爱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以关怀之心对待每一个儿童,关注他们的成长与需求,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引导。关心的“关系性”属于关心行为的主要部分,我们的关心行为不能没有“关系性”的参与而单独存在。关心者和被关心者之间必须是积极配合、双向互动的关心关系,同时关心关系涵盖了关心与被关心两个不同方面的内容。关怀伦理提倡践行积极有效的关心行为,并强调关心者和被关心者的角色可以进行适当的更换,从而进一步增强关怀的实际效果。同时,我们也要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与他们建立平等、开放的交流渠道,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包容的教育氛围。同伴关系对儿童道德发展同样具有重要影响。我们应鼓励儿童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合作、分享与互助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同理心与关爱能力。同时,我们也要引导儿童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与沟通能力。
二、关怀伦理作为儿童道德教育方式的合适性分析
1.促进儿童情感发展
儿童的情感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基础。关怀伦理通过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和世界,强调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它帮助儿童在道德认知和情感发展之间找到平衡,促进儿童开展交际和自我了解,提高情绪管理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关怀伦理强调相互依赖的情感关系。因为关怀涉及通常是非契约的关系。试图使它们合同化的结果是“破坏或至少模糊了它们的价值所依赖的信任”。情感认知作为道德教育的首要前提,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培养,同时也需要将道德教育贯穿于儿童成长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关怀伦理重在“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以情促德”。诺丁斯强调老师需要唤醒儿童内心深处的情感,促使他们努力做一个“关心别人,爱别人的人”,以求营造一种“关心”的和谐氛围。关怀伦理呼吁人与人之间同情心的复苏,培养学生从小要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主动将自己变成关心者。
2.培养同理心与道德责任感
同理心是指理解并与他人感同身受的能力,是道德发展的重要方面。关怀伦理提倡帮助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促使他们主动关心他人,培养共情能力。通过情感交流和理解他人的需求,儿童可以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复杂情境,形成善良品质和道德行为。同时,关怀伦理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和责任,从而更加关心他人,并在实际行动中展现出道德责任感。
3.与儿童道德教育的目标相契合
儿童道德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告诉孩子什么是对和错,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形成一套良好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关怀伦理通过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与特点,以孩子为中心进行教育,这与儿童道德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它注重培养儿童的情感亲和力、共情能力和道德责任感,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三、关怀伦理视域下的儿童道德教育路径(一)家庭关怀:营造关怀为核心的家庭教育环境
在塑造以关怀为核心的家庭教育环境中,情感联结与沟通是至关重要的基础。家长应主动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无论是快乐还是困惑,都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和理解。通过定期的家庭会议或共进晚餐的时光,鼓励开放而诚实的交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用积极的语言表达爱和支持,如“我为你感到骄傲”或“我相信你可以做到”,这些正面反馈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使他们更加愿意分享和依赖家庭这个避风港。
(二)学校关怀:将关怀伦理渗透于道德教育过程
学校是学生接受知识,塑造自我的重要地点。学校教师的素质品行,学校培养模式都将对学生的道德认知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应当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更新陈旧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创新教育方法。“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之间的良好的情感有助于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结果。诺丁斯在这种关怀性的教育要求教育者具有极强的责任感,并主动对受教育者做出一定的情感投入,从而有效地唤醒受教育者的责任感,使受教育者也能够主动形成人文关怀意识和习惯。教育者需要积极融入到道德教育实践当中,为师生之间创建出一种平等互助、彼此认同的良好关系,从而使得道德教育取得良好成效。
四、结语
关怀伦理在儿童道德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道德教育视角,更在实践中指导我们如何更好地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通过深入剖析关怀伦理的理论基础及其与儿童道德教育的契合点,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理论不仅有助于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还能培养他们的同理心与道德责任感。同时,关怀伦理所倡导的建立积极教育环境的理念,也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将关怀伦理真正融入儿童道德教育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教育者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以真挚的关怀之心对待每一个儿童。此外,家庭、学校和社会也应形成合力,共同为儿童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成长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新一代儿童,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我们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丽萍.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探析——从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模式出发[J].法制与社会,2018(27).
[2]卢玮.关怀伦理:一个儿童早期照顾服务的新视角[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03).
[3]梁明月,蒋思婷.关怀伦理:缓解“儿童虐待”问题的伦理选择[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8(04).
[4]肖宝荣. 诺丁斯关怀伦理对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D].黑龙江大学,2018.
[5]檀传宝.诺丁斯与她的关怀教育理论[J].人民教育,2014,(0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