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视域下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规划
黄莹
长春市一三七中学 130000
引言
新高考改革推动语文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语文综合素养成为衡量学生语文能力的核心指标。新高考语文命题强调情境化、综合性与应用性,注重考查学生在真实语言环境中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重知识点讲授、轻素养整合培养,与新高考要求适配性不足等问题,导致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薄弱。因此,制定新高考视域下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规划,对优化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高考视域下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必要性
(一)顺应高考评价体系的内在要求
新高考评价体系聚焦“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语文综合素养是学科素养的集中体现。提升语文综合素养能使学生更好地应对新高考中情境化试题、综合探究题等新题型,满足命题对语言运用、思维品质、文化理解等方面的考查要求,实现从“应试得分”到“素养达标”的转变,契合高考评价体系的育人导向。
(二)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现实需求
语文综合素养是学生终身学习与社会发展的基础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助力有效沟通,思维能力支撑问题解决,审美与文化素养丰富精神世界。新高考视域下的素养提升规划,不仅关注考试需求,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与综合能力,使学生在未来学习、工作中具备持续发展的潜力,实现语文教育的长远育人价值。
二、新高考对语文综合素养的核心要求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实践性
新高考强调语言在真实情境中的运用,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情境准确表达、有效沟通,掌握语言积累、梳理、整合的方法。命题通过设置生活场景、学术情境等,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连贯性与得体性,注重语言运用的实践性与灵活性,避免孤立的语言知识考查。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深刻性
思维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核心,新高考注重考查逻辑思维、辩证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试题通过文本分析、观点论证等形式,要求学生能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出有深度的见解,体现思维的条理性、严密性与创新性,强调从“理解”到“探究”的思维进阶。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独特性
新高考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与审美表达能力,要求能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形成个性化的审美判断。通过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写作,考查学生对美的感知、分析与创造能力,鼓励表达独特的审美体验,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素养。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厚重性
文化传承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新高考强调考查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命题融入丰富的文化素材,要求学生能从文化视角解读文本,理解文化内涵,形成文化自信,将文化传承与语言学习有机结合,体现语文的文化育人功能。
三、当前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素养培养缺乏系统性规划
语文综合素养的四个维度被割裂培养,阅读、写作、语言运用等教学环节缺乏有机衔接,未能形成完整的素养培养体系。教学中多围绕单个知识点或题型展开,忽视素养的整体性与关联性,导致学生素养发展不均衡,难以应对新高考的综合性考查要求。
(二)与新高考命题情境适配不足
教学内容与方法未能充分适应新高考情境化命题特点,仍以传统的文本解读与习题训练为主,缺乏真实语言情境的创设。学生在面对新高考中的复杂情境试题时,难以将所学知识迁移应用,出现“学用脱节”现象,影响综合素养的有效发挥。
(三)思维训练深度与广度不够
教学中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停留在浅层分析层面,缺乏对逻辑推理、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的系统训练。阅读教学侧重文本内容的梳理,忽视思维过程的引导;写作教学强调结构套路,限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不足,难以满足新高考对思维品质的要求。
(四)文化素养培育流于表面化
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培养多依赖知识点识记,如背诵文化常识、默写古诗文等,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与体验。教学中未能将文化元素融入语言学习全过程,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意识薄弱,影响文化素养的实质性提升。
四、新高考视域下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路径(一)构建阶梯式阅读素养提升体系
依据新高考阅读要求,构建“基础阅读—提升阅读—拓展阅读”的阶梯体系。基础阅读聚焦教材文本,夯实文本解读能力;提升阅读增加思辨性文本,培养逻辑分析与批判性思维;拓展阅读引入跨学科文本与文化经典,拓宽阅读视野。通过精读与泛读结合、单篇与整本书阅读结合,提升信息筛选、理解概括、分析鉴赏等综合阅读能力,适应新高考阅读的综合性考查。
(二)开展情境化写作素养培育训练
以新高考写作命题趋势为导向,设计多样化情境写作任务,如应用文体写作、思辨性议论文写作、文学类创作等。创设真实生活情境、学术探究情境、文化体验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明确写作目的、受众与表达需求。强化写作过程指导,包括立意构思、素材积累、结构布局、语言表达等环节,培养审题能力、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提升写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三)强化语言运用的实践性训练
结合新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型特点,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如病句修改、句式变换、语段补写、得体表达等专项训练。创设语言运用情境,如社交场合表达、实用文书写作、媒体信息解读等,提升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注重语言积累与梳理,建立语言知识体系,培养语感与语言规范意识,使语言运用准确、连贯、得体,适应新高考对语言运用的灵活考查。
(四)深化文化素养的浸润式培育
将文化素养培育融入语文教学全过程,阅读教学挖掘文本中的文化内涵,如从古典诗词中感受审美文化,从史传散文中理解历史文化;写作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文化素材表达观点,增强文化表达能力。开展文化主题活动,如传统文化讲座、文化经典诵读、文化现象研讨等,深化对文化的理解与认同。通过古今对比、中外比较,培养文化自信与跨文化理解能力,夯实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素养根基。
结论
新高考视域下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是适应高考改革与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涵盖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多维度能力。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素养培养碎片化、学用脱节、思维训练不足、文化培育表面化等问题,制约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通过构建阶梯阅读体系、开展情境写作训练、强化语言实践、深化文化浸润等路径,可全面提升语文综合素养。这需要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强化师资能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才能切实推动素养培养落地见效,助力学生适应新高考,实现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任聪.新高考卷“语言文字运用”模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4.
[2]李忻怡.高考语文情境化试题设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4.
[3]李铭伟.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下高考语文文学类试题应对策略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