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及物动词的及物化用法研究综述
李祖奥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81
1.引言
在语言学领域,动词的及物性是其基本属性之一,它描述动词是否具有携带宾语的潜能。基于此特性,动词广泛地被归类为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也被称作一价动词或单论元动词,有时在特定条件下会表现出及物用法,这种现象表明动词的次范畴发生了转换。语言作为人类认知和社会结构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发展受到内在的认知动力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众多学者对不及物动词的及物化现象进行了详细研究,以探究其背后的语言学原理和变化机制。
2.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互相转化
关于英语动词的及物性和不及物性的转换关系,存在两种主要的学术观点,即“转化论”和“兼类论”。
转化论认为英语中的动词具有固有的句法特性,即及物性和不及物性,并且这两种特性可以相互转化。如 Quirk et al. (1985; Martsa,2013) 所提出的,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次词类”(second word class),其间的转化被视为“部分转类”(partial conversion)。这意味着某些动词同时拥有及物和不及物的用法,并且可以根据语境转换这些属性。在这种观点下,动词被认为在其及物和不及物的用法之间有潜在的对立关系,但是在实际语言使用中,这两种用法可以通过一定条件的变化相互切换。
与转化论不同,兼类论认为动词并不固持一种语法属性,而是可以兼具及物性和不及物性。这意味着动词在不同的句法环境中可以展现出不同的用法,这种用法的变化取决于动词携带或不携带论元(如宾语)。在 Jesperson(1928:319) 的表达中,英语动词应当被理解为在特定环境中具有及物或不及物的用法,而非属于明确的及物或不及物类别。
两种观点都试图解释和分类动词的及物性转化现象,但它们存在根本区别。转化论强调动词属性的固有性和可转化性,而兼类论则侧重于动词用法的灵活性和环境依赖性。袁邦照(2005) 提出不及物动词随着人们概念结构的拓展而逐渐演变成及物动词;词典的修订,语言的习得过程及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概念化过程都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社会分层会影响语言的结构;不及物动词演变成及物动词的过程,是概念系统复杂化和人类理解能力拓展的结果。他的见解涉及了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对语言变化的解释,以及社会因素对语言发展的影响,从而提供了对动词及物性转换现象更为全面的视角。
3.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识解
不同的学者从语法,语义,语言形式等方面谈及了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语言现象
刘晓林(2004)从形式上进行把握,分别在形式语言学的逻辑式、句法树形图和赋格论解读了不及物动词带宾语这类常规关系的形成过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加细致地把握了动词的及物性和不及物性的转换。
盛新华,朱军(2005) 在语言现象中,有些动宾式不及物动词“VN”通过转化语义成分,移动论元位置等手段带上了宾语,构成“ S+VN+O′ 句式。盛新军等认为构成这一句式的条件是“VN”是位移动词和部分交互动词; 或者“N”和“O” 之间在语义上具有属种关系;或者可以将“把”与“N”构成的介宾短语置于“V”之前做状语等。异态“S+VN+O”比常态更为醒目,更能直接让受众增加新鲜感,更为简练,能表达出语言的言外之意。
石琳(2008)提出,不及物动词配合宾语构成的结构属于及物句范畴的边缘案例,这种结构既展现出典型及物句式的某些性质,又受到不及物句式的一定约束。主要通过两个机制实现不及物动词的及物用法:介词的吸纳以及基本句式通过隐喻扩展而转化。认知隐喻的延伸在这里是指将典型的及物事件结构——即施事者、行为和受事者的关系——投射到非典型的及物事件状态之中。
邵斌、吴侠(2023)从使用基础的历时语言学角度出发,采用边界渗透性的分析方法,探讨了当代英语中双重及物性的变迁。研究发现,在动词的及物性与不及物性范畴之间存在着一种边界渗透现象,而且这种渗透性表现出一种下降的趋势。边界渗透性的下降趋向意味着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动词的及物性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固化和规范化,这表明着语言演变过程中的马太效应,可能是指常用且典型的及物用法的动词可能更容易被保留和固化下来,而不及物用法或是不典型的及物用法可能逐渐降低使用频率,最终成为边缘化甚至是淘汰的对象。不同动词可能遵循不同的路径和速率发展成及物或不及物用法,或者在两者之间来回转换。因而,理解这些变化需要考虑动词本身的内在性质及其在实际语言使用中的表现。
4. 问题与总结
传统的将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做法已经满足不了一些语言现象,从句法和语义对其重新分类会深化动词不及物和及物用法的理解;“转化论”和“兼类论”可以解释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转化关系,但对英语中动词的及物性和不及物性的程度之分的相关研究较少,这样更能体现英语动词的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面;研究者们大多采用共时性研究和历时性研究的方法来讨论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现象,借助概念转喻理论,概念隐喻和认知语言学等理论来解释一些不及物动词及物化结构的机制,但有些结构的使用只考虑到在普通话中的使用情况,如果可以收集一些方言数据,对它们在方言中得结构进行比较可能帮助我们得到新发现,深化理解。
参考文献:
[1] Jesperson, O.1928. A Modern English Grammar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 London: George Allen& Unwin LTD
[2] Martsa, S. 2013. Conversation in English: A Cognitive Semantic Approach. Newcastle: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3] Quirk, R., S. Greenbaum, G Leech & J.Svartvik. 1985.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London: Longman
[4] 刘 晓 林 . 也 谈 不 及 物 动 词 带 宾 语 的 问 题 [J]. 外国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01):33-39.
[5]邵斌,吴侠.英语动词及物性程度的历时演变研究:以边界渗透性为参数[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3,(05):14-23.
[6] 石 琳 . 不 及 物 动 词 带 宾 语 的 认 知 解 释 [J]. 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02):161-163
[7]盛新华,朱军.动宾式不及物动词“VN”带宾语语义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136-139.
[8]袁邦照.论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的互相转化[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2):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