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中职高质量数字教材开发研究
王倩
保定市女子职业中专学校 河北保定 071000
数字教材是“利用数字技术开发的、服务于特定教学或学习目的,有一定体系的知识内容、教与学工具或其与设备、服务的组合系统”。数字教材不仅具备传统教材的知识选择与传递等基本功能,还具备“学习支持功能、学习分析功能、教学管理功能、资源更新和版权保护功能”,实现了从“内容”到“内容+服务”的转型,能够为教学活动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一、当前数字教材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中职数字教材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态势。一方面,部分领先院校和企业开发的数字教材已初步实现多媒体化、交互化和智能化,采用了VR/AR、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另一方面,大多数数字教材仍停留在纸质教材电子化的初级阶段,仅实现了简单的 PDF 转换或基础多媒体叠加。行业调研数据显示,约 65% 的中职院校使用的数字教材仍以静态电子书为主,仅 28% 的教材具备基本交互功能,而实现真正智能化、个性化的教材不足 7% 。数字教材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新技术的应用体现不明显
目前的部分数字教材中设计有大量的实践活动,但都是延续了纸质教材的设计思路,如各类任务表单、撰写方案,或画图演练等的活动设计,这类需要大量输入文字的互动设计,对于线下课堂教学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学生更为便利,而对于通过手机阅读或Pad 阅读的学生并不友好。同时,在教学媒体运用上,教学视频以讲授、实操实录为主,缺少运用VR/AR 等虚拟化技术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丰富性等方面的案例。
2.职教特色不显著,缺乏职业性、实践性
现有的部分数字教材没有体现出职教特色。教材依然十分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呈现,在反映本专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方面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教材实践环节内容的安排较少,教材在对接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帮助学生解决未来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方面做得很一般,甚至较差。教材内容与生产实践脱节、滞后的问题明显,不能及时反映新规范、新规程、新标准,与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不衔接,教材内容结构与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特点不相符合。
3.个性化和互动性明显不足
现有的数字教材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和能力水平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路径。所有的学生被迫遵循相同的教学大纲和进度,而没有考虑到个体差异。部分数字教材中的学习活动以测试题为主,虽然有部分讨论交流、同伴互评等实践活动,但形式相对单一,以文字描述、图表呈现为主,只体现了作者与学习者的单向互动设计,缺少对学习者反馈的技术环境支持。而且存在着仅把纸质教材数字化或把图片彩色化的情况,数字教材本身特有的交互式阅读优势没有很好的体现,仍是静态的线性顺序呈现。
二、新技术应用的融合与创新
数字教材开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技术革新机遇。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使教材具备了智能推荐和自适应学习的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动态调整内容呈现方式。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为实践性强的中职专业课程提供了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使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技能训练和操作练习。大数据分析技术则帮助教材开发者精准把握学习者的行为模式和知识掌握情况,为教材内容的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在这些新兴技术中,混合现实(MR)技术尤为值得关注。MR 技术通过将虚拟对象与现实环境无缝融合,为中职学生创造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体验。例如,在汽车维修专业的数字教材中,学生可以通过 MR 设备观察虚拟的发动机部件叠加在真实发动机上的三维图像,并进行拆装练习,这种体验大大提升了学习的直观性和实践性。区块链技术在数字教材版权保护方面的应用也展现出巨大潜力,为教材内容的原创性和安
全性提供了可靠保障。
三、内容专业性和实用性的提升
高质量数字教材的核心在于其内容的专业性和实用性。中职教育的职业导向要求教材内容必须与行业标准和技术发展保持同步。为此,教材开发团队需要建立校企合作机制,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内容审定,确保教材中的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一致。同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也至关重要,通过云计算平台可以实现教材内容的实时更新和版本控制,使教材始终保持与行业发展同步。
在提升实用性方面,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设计理念显示出显著优势。这种设计方法将学习内容组织为完整的工作任务序列,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例如,在电子商务专业的数字教材中,可以设计从网店开设到运营推广的完整项目任务,学生通过完成这些实际工作任务来构建系统的专业能力。案例教学和情境模拟也是增强教材实用性的有效手段,特别是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的交互式案例,能够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工作环境中做出决策并观察结果。
四、个性化和互动性的设计与实现
个性化和互动性是数字教材区别于传统教材的显著特征。通过学习者画像技术,数字教材可以建立每个学生的能力模型和学习偏好档案,进而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路径建议。自适应学习算法则能够根据学生的实时表现动态调整学习内容的难度和呈现方式,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在互动设计方面,数字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包括触控操作、语音交互、多人协作等多元化的互动形式。
游戏化元素的引入显著提升了数字教材的互动性和学习动机。通过积分系统、成就徽章、进度排行榜等游戏机制,教材将学习过程转化为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体验。社交学习功能的整合也值得关注,例如在教材中嵌入讨论区、协作项目和同伴互评等功能,能够有效促进学习者之间的知识建构和技能交流。特别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即时反馈机制尤为重要,数字教材应当提供操作练习的实时评价和错误纠正指导,帮助学生及时改进技能操作。
五、结论与建议
数字化赋能为中职数字教材开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新技术应用、内容质量和互动设计三个关键维度,构建了高质量数字教材开发的整体框架。研究发现,技术创新是推动教材形态变革的基础动力,内容质量是确保教材教育价值的核心要素,而个性化和互动性设计则是提升学习效果的关键所在。未来中职数字教材开发应当坚持技术为教育服务的原则,注重教育性与技术性的有机统一,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革新。同时,还需要加强教师数字素养培训,完善数字教学环境建设,为数字教材的有效应用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林静, 张立群. 后疫情时代高校数字教材的优化路径——基于深度学习理论视角[J]. 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 2023(1): 32-38.
[2]李明辉, 王海英. AI 辅助下的个性化数字教材设计:理论框架与实践探索[J]. 中国电化教育, 2022(5): 47-53.
[3] 陈晨曦, 黄敏. 大数据驱动下的数字教材智能推送系统设计[J]. 电化教育研究,2022(7): 62-69.
[4]赵宏伟, 马晓光. 基于 AR/VR 技术的互动型数字教材开发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21(12): 76-83.
本文系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 2025 年度课题《数字化赋能中职高质量数字教材开发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504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