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读·思·达”视域下小学语文整本书教学策略

作者

戴爱宾

福建省南靖县山城中心小学 363699

余文森教授曾提出:“读·思·达”的核心要义,即“阅读、思考、表达”的过程需紧密衔接。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单篇阅读过渡到整本书阅读,在一个大的架构下完成“输入”与“输出”,尤为重要。选择“读·思·达”的模式,引发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让他们获取到独立见解,参与个性化表达就能够持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审美素养,使学生终身受益。而本文则以剖析“读·思·达”的内涵为起点,进行了有意义的思考和探索,围绕小学语文整本书教学的实施策略,针对课例进行了系统性分析、论述,以供参考。

一、设置巧妙的导读活动,渗透学法指导

语文学科教学中,阅读是重中之重。从“读”的角度切入,学生才能汲取到不同的信息,建立更深刻的感知。尤其是在“读·思·达”的视角下,使阅读成为一个“输入”过程,为学生的“输出”做好有力的准备尤为重要。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设置导读活动,同时渗透阅读的方法与技巧,从而提升学生展开整本书阅读的针对性、有效性。其次,教师也需引导学生参与正向迁移学法,从课内阅读过渡到课外阅读中,在有意义的批注、探析中,进一步领会书籍的无限魅力,受到熏陶和感染。

以《三国演义》为例,导读指导中,教师可以明确这本书的阅读目标,安排“搜集《三国演义》的背景、作家基本情况,填写个人背景卡片和个人简介表格”的导读任务,带领学生通过网络查询、课外书籍查阅等途径,自行搜集有关知识,进而指导他们基于“知人论世”的思想培养自己的读书热情。接下来,利用智慧平台展示图文视频,比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单刀赴会》等。这些图文与同学们比较熟知的剧情内容相吻合,能够有效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此,可以渗透相应的学法指导,鼓励学生去勾画出重点内容,剖析一些段落之中的描写,感知故事情节的波澜起伏,关注到诸多角色人物的不同形象特点等。如此一来,学生就会在整本书阅读中,建立更加深厚的认知,为思考与表达做好准备。

二、聚焦思考与辨析,生成阅读问题或任务

语文学科教学的推进与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判断息息相关。唯有彰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他们持续进行思维发散,才能获取到更多的观点,提炼不同的启示、道理。尤其是在整本书阅读视角下,学生往往需要从一个更大的架构出发感受主题意义,关注到众多作品中所反馈出来的不同思想。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应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生成相应的思辨问题或任务,鼓励学生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地展开不同维度的探索,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累积更加丰富的实践性经验,持续形成一定的辩证性思维、逻辑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等。

以《西游记》为例,教师则可以设计问题链,将学生划分合作小组,以小组形式阅读、探究。第一个问题是“《西游记》在你心中是什么样的?”第二个问题是“回顾第一次阅读《西游记》时的相关经历,并以“去西天取经的人是何人?取的经是什么?为何要去取经?”,指导学生对全书的主体思想进行反思和提炼。”第三个问题是“孙悟空在《西游记》中有多少种称谓?这些不同的称谓对应的一些隐藏信息都有哪些?”在问题的引导之下,学生就能持续提升思考力度,关注到《西游记》的故事魅力,在批判性思考的基础之上受到启发。最后,教师也可以提出“唐僧、孙悟空、沙和尚、猪八戒”师徒4 人,表现出来了怎样的角色特点?整个名著由怎样的线索串联起来?看完《西游记》这部小说,你最喜欢哪个人?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阅读四大名著或其他课外书?”让学生再次进行探讨。针对这种模式,教师也可以定期去推进分享会、交流会等,让学生在集思广益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的观点、认知以及见解,共享阅读方法与经验。

三、开发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完成个性化表现

在“读·思·达”视域下,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也成了一个重要趋势。让学生在阅读输入的基础之上,迈入到输出性表达中,就能完成一定的正向迁移或者运用。立足于表达,学生也能够张扬个性,展开不同形式的表现。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从不同的角度去切入,生成诸多类型的表达活动,选择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促成学生的持续性发展。

以《水浒传》为例,针对表达环节,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程度地参与。示例一:选择记录读书笔记的形式进行表达,鼓励学生针对作品中的不同故事情节,在有效判断的基础之上,运用笔记的形式展现出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在今后的阅读过程中也同样受益。示例二:应用“绘制角色人物海报”的形式进行表达,鼓励判断在《水浒传》中 108 位好汉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或是不同特点,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人物来进行绘制,并且辅以评述等。示例三:运用写读后感的形式进行表达。读后感,也是本单元的重中之重,与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剖析其中的故事情节,获得个性化感悟,并且以写作的形式表现出来,带动学生的表达水平提升。示例四:选择“演课本剧”的形式进行表达。启发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故事情节,围绕着划分角色、创作剧本、设计动作表情等步骤进行演绎,带动学生在独特巧妙的表达体验中,进一步张扬个性,持续获得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读·思·达教学法”融入整本书教学的始终,更能表现出明确的引领意义,带动学生在高质量的阅读过程中汲取到更多观点,累积实际性的阅读方法与经验,最终获取不一样的感知,在批判性思考的基础上融入个性化表达中,获得发展。因此,展望未来,广大教师仍然需要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策略,从更有效的角度切入,运用这种模式提升整本书阅读的针对性、有效性,引导学生关注众多作品中所反馈出来的不同构思、观点,逐步迈入到输出性表达实践中,真正提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宴丽.聚焦“读思达”教学法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4, (10): 122-124.

[2]张碧凤.“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语文新读写,2024, (20): 51-53.

[3]康玉星.“读思达”视域下的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下旬),2024, (05): 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