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
谢凤英
大连工业大学
引言
生鲜农产品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其供应链的高效运转关乎食品质量安全与市场稳定。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消费需求升级、物流成本上涨等问题,使得供应链风险事件屡见不鲜,如产地滞销、运输腐损、价格暴涨等,不仅损害农户利益,也影响消费者体验。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的形成机制、评估方法及控制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特征分析
1.1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结构与流程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是一个由多个主体协同构成的复杂网络,其结构涵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生产环节以农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为核心,负责作物种植或畜禽养殖;加工环节由食品加工厂完成清洗、分拣、包装、初加工等工序;流通环节依赖批发商、物流企业实现跨区域运输;销售环节则通过农贸市场、超市、电商平台等渠道触达消费者。各环节通过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紧密连接,形成 “从田间到餐桌” 的完整流程。与工业品供应链相比,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具有更强的时效性要求,且各环节衔接的紧密程度直接影响产品新鲜度与供应链效率。
1.2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主要风险类型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风险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主要包括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物流风险等。自然风险源于气候异常、病虫害侵袭等不可控因素,可能导致产量骤减或品质下降,如洪涝灾害会冲毁农田,低温冻害会影响果蔬储存。市场风险表现为供需失衡与价格波动,消费需求的季节性变化、替代品出现或市场信息不对称,可能引发 “卖难” 或 “买贵” 现象。物流风险则与运输、仓储环节相关,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控制不当会造成产品腐损,仓储设施不足或管理不善会增加损耗率,尤其在偏远地区,物流基础设施薄弱加剧了这类风险。
2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风险评估理论框架
2.1 风险评估的基本原则与逻辑路径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风险评估需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动态性和实用性的基本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从供应链整体出发,全面考量各环节、各主体之间的关联关系,避免孤立地评估单一风险;科学性原则强调评估方法需基于客观数据与理论支撑,确保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动态性原则指风险评估应关注风险因素的变化趋势,及时更新评估指标与结论;实用性原则则要求评估结果能够为实际决策提供明确指导,具备可操作性。其逻辑路径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明确评估目标,即识别供应链中可能存在的关键风险点,确定评估的范围与重点;其次通过收集相关信息,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影响程度进行分析与量化;最后根据评估结果划分风险等级,为后续的风险控制策略制定提供依据。
2.2 基于供应链环节的风险识别方法
从定性分析视角出发,基于供应链环节的风险识别可采用流程分析法、专家访谈法与案例分析法。流程分析法通过梳理供应链各环节的操作步骤,找出潜在风险节点,例如在生产环节排查种植技术缺陷,在物流环节分析运输衔接漏洞。专家访谈法邀请农业经济学者、供应链管理者、一线农户等多方主体参与讨论,结合其经验判断各环节的高风险因素,如资深物流从业者可指出冷藏车调度中的潜在问题。案例分析法通过复盘过往风险事件,总结不同环节的风险诱因,如分析某地区蔬菜滞销案例,可发现市场信息传递滞后是流通环节的关键风险。这些方法能够直观识别风险特征,为后续风险评估奠定基础。
3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风险控制策略
3.1 风险预防机制设计
风险预防机制的设计需从源头管控与流程优化两方面入手,构建全链条的风险防线。在源头管控上,应加强对生产环节的标准化管理,推广优良品种和科学种植养殖技术,提高农产品的抗风险能力。例如通过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规范农药、化肥的使用,从源头上保障产品质量,降低因品质问题引发的市场风险。对供应链主体进行资质审核,选择信誉良好、技术过硬的合作伙伴,减少因主体能力不足导致的风险隐患。在流程优化方面,需对供应链各环节的操作规范进行梳理与完善,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提高衔接效率。例如优化采摘后的分拣流程,采用自动化分拣设备提高分拣速度与准确性;合理规划运输路线缩短运输时间降低产品在途损耗。还应加强对各环节的质量检测,建立严格的准入标准,对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及时拦截,避免其进入后续流程,从根本上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2 风险分担与转移策略
风险分担与转移是降低供应链主体损失的重要手段,可通过契约设计、保险机制等方式实现。契约设计是供应链主体间风险分担的基础,在签订合作协议时应明确各主体在不同风险情境下的权利与义务,例如约定当因市场价格波动导致损失时,供应商与经销商按照一定比例共同承担,避免风险集中于某一主体。同时可引入弹性条款,根据市场变化动态调整合作条件,增强契约的适应性。保险机制是风险转移的有效途径,针对生鲜农产品的特点,开发针对性的保险产品,如天气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冷链物流保险等。农户可通过购买保险,将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转移给保险公司,在风险发生时获得经济补偿,减轻损失。还可探索 “保险 + 期货” 等创新模式,通过金融工具进一步分散风险,为供应链主体提供多重保障,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3.3 风险应对与应急管理
风险应对与应急管理的核心在于建立信息共享与协同响应机制,提高供应链对突发风险的处置能力。信息共享是实现有效应对的前提,通过搭建信息化平台,整合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各环节的信息,实现供应链主体间的实时数据互通。例如种植基地可及时发布农产品的产量、品质信息,经销商可共享市场需求数据,物流企业可更新运输进度,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决策失误。在协同响应方面应建立跨主体的应急协调组织,明确各主体在应急状态下的职责分工,制定标准化的应急处置流程。当突发风险发生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如在自然灾害导致供应短缺时,协调其他地区的供应商补充货源;在物流中断时调动备用运输资源保障配送,通过各方的协同配合,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造成的影响,尽快恢复供应链的正常运。
结语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控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结合其结构特征与风险类型,构建科学的评估框架与多元的控制策略。通过源头预防、风险分担、应急响应的协同发力,可有效降低供应链脆弱性,保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顺畅流通。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结合定量分析方法,量化风险损失程度,提升评估的精准性;同时探索数字化技术在供应链中的应用,如区块链溯源、物联网监测等,为风险管控提供技术支撑。只有供应链各主体强化合作意识,形成风险共防共治的合力,才能推动生鲜农产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陶礼蔓.数字经济环境下生鲜农产品电商供应链优化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5,(06):47-49.
[2]林永民,刘展飞,王怡涵.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的区块链赋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理论模型[J].湖北农业科学,2024,63(12):185-190.
[3]李瑞,杨红娟,刘欢.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综述[J].江苏商论,2025,(04):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