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道路桥梁的抗震设计与优化研究

作者

朱健

云南天坤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 云南 昆明 650000

一、 绪论

地震作为突发性自然灾害,对道路桥梁等生命线工程构成严峻挑战。历史震害表明,桥梁结构损毁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更严重阻碍震后应急救援。近年来全球地震活动频发,如日本“3·11”大地震、中国汶川地震等,凸显了提升桥梁抗震能力的紧迫性。随着我国“交通强国”战略推进,高烈度区路网规模持续扩大,桥梁工程面临更为复杂的抗震需求。传统抗震设计主要依赖提高结构强度,存在经济性差、损伤控制难等瓶颈。因此,在深入理解地震作用机理与结构响应基础上,发展更安全、经济、智能的抗震设计与优化方法,已成为工程界与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本研究旨在探索前沿抗震理论,提出系统性优化策略,推动道路桥梁抗震韧性提升

二、道路桥梁抗震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地震作用对桥梁的影响机制

地震对桥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水平和竖向地震力的综合效应。水平地震力会导致梁体相对桥墩产生纵向和横向位移,若位移超过支座允许范围,易引发落梁事故——汶川地震中,绵竹市某公路桥梁因梁体纵向位移达80cm ,导致 3 片梁板坠入河道。竖向地震力虽数值通常为水平地震力的1/2~1/3 ,但会增加桥墩和基础的轴力荷载,在高墩桥梁中可能导致基础不均匀沉降或桥墩开裂。此外,地震引发的滑坡、地基液化等次生灾害危害极大,如某山区桥梁因地震引发山体滑坡,桥台被推移 1.5m ,整桥报废;软土地基中的桥梁可能因地基液化失去承载力,导致结构整体倾斜。

(二)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桥梁抗震设计需满足安全性、适用性和经济性的统一。安全性是首要目标,要求结构在设计地震作用下不发生垮塌,保障生命安全;适用性指地震后桥梁应能保持基本通行功能,如中小跨径桥梁震后裂缝宽度不超过0.2mm ,便于快速修复;经济性则需平衡抗震投入与灾害损失,例如在地震烈度 6 度区,过度采用隔震技术可能导致成本浪费,而在 8 度区采用常规设计则可能增加震后修复费用。

(三)现行规范核心指标

规范中,抗震设防烈度是重要依据,我国将抗震设防烈度分为6~12 度,对应不同的设计地震动参数,如7 度区峰值加速度为 0.15g ( 为重力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根据场地类别(Ⅰ~Ⅳ类)取 0.25~0.65sc 。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分为三类:弹性设计要求结构在地震中保持弹性状态,适用于特大桥;不屈服设计确保关键构件(如桥墩、支座)不发生塑性变形,适用于重要公路桥梁;延性设计允许构件产生塑性变形但不垮塌,通过变形耗能保护结构,适用于中小跨径桥梁。

三、道路桥梁抗震设计的关键技术

(一)结构选型与布置优化

梁体形式的选择直接影响抗震性能。连续梁桥因整体性强,抗震性能优于简支梁桥,但简支梁桥构造简单、施工便捷,在中小跨径桥梁中仍广泛应用,需通过加强梁体连接弥补抗震短板。桥墩设计中,延性桥墩通过设置塑性铰区域(如加密箍筋、削弱截面),使地震能量集中在该区域消耗,保护桥墩主体;刚性桥墩则适用于地基条件好、地震烈度低的区域。支座作为连接梁体与桥墩的关键部件,盆式橡胶支座能适应较大位移,铅芯隔震支座可通过铅芯屈服耗能,降低地震力向梁体的传递。

(二)抗震构造措施

耗能装置是提升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塑性耗能器通过金属材料屈服变形耗能,摩擦阻尼器利用接触面摩擦消耗地震能量,二者常安装于梁体与桥墩的连接处。限位装置用于限制梁体最大位移,钢挡块配合缓冲垫可有效防止落梁,钢拉杆则能在地震后将梁体复位。基础加固方面,扩大基础通过增大受力面积降低地基应力,桩基础适用于软土地基,通过桩体与

地基的共同作用提升抗震稳定性。

(三)抗震验算方法

静力法中的底部剪力法适用于中小跨径桥梁,通过将地震力简化为作用于结构底部的剪力,计算结构内力;动力法中的时程分析法则通过输入实际地震波,模拟结构在地震过程中的动力响应,更适合复杂桥梁的抗震验算。工程中常结合两种方法,确保验算结果的可靠性。

四、道路桥梁抗震设计的优化策略

(一)基于性能的参数优化

刚度优化需合理调整梁体与桥墩的刚度比,避免刚度突变导致地震力集中;质量分布优化可采用轻质材料(如高强混凝土、钢结构)减轻上部结构自重,降低地震惯性力;阻尼比提升可通过安装附加阻尼器实现,研究表明,阻尼比每提高 1% ,结构地震响应可降低 10%~15% 。

(二)减隔震技术的集成应用

被动控制方案中,隔震支座与耗能装置的组合应用效果显著。某高速公路桥梁改造中,采用铅芯隔震支座配合摩擦阻尼器,使梁体地震位移减少 30% ,桥墩内力降低 25% 。主动控制技术虽成本较高,但地震预警系统与自动限位装置的联动,可在地震来临前快速限制梁体位移,为高烈度区重要桥梁提供额外保障。

(三)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化

抗震设计需平衡前期投入与后期维护成本。“强抗震设计+低维护”模式虽初期成本较高,但可减少震后修复费用;“常规设计+高修复”模式初期成本低,但震后损失可能更大。实际工程中,应结合桥梁重要性、地震风险等因素综合选择。此外,关键构件模块化设计可缩短修复工期,降低交通中断带来的间接损失。

五、 挑战与未来展望

道路桥梁抗震优化虽取得显著进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1.复杂环境耦合效应:地震-风、地震-波浪等多灾害耦合作用机理需深入研究;

2.新材料与新结构体系:高性能复合材料(FRP)、形状记忆合金(SMA)及3D 打印技术在桥梁抗震中的应用潜力巨大;

3.智能算法深度整合: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在震害快速预测、优化设计及实时控制中的应用有待突破;

4.全寿命周期韧性设计:需建立涵盖设计、施工、监测、维护、震后修复的全过程韧性提升框架;

5.规范持续更新:PBSD 理念需加速向工程实践转化,推动规范升级。

六、结论

道路桥梁抗震设计需结合结构形式、场地条件和规范要求,合理选择结构选型、构造措施和验算方法。减隔震技术与参数优化的结合,是提升中小跨径桥梁抗震性能的有效路径。目前,现有方法对复杂地质条件的适应性仍需加强,未来可结合BIM 技术、人工智能开展抗震设计参数的智能优化,实现设计效率与性能的双重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JTG/T2231-01-2020)[S].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20.

[2] 李忠献, 王卫永. 桥梁抗震设计理论与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3] 张启伟. 公路桥梁减隔震技术应用指南[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22.

[4]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汶川地震公路桥梁震害调查与分析[R].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