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音乐与英语跨学科作业融合的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张聪敏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龙池小学 271200

引言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评价体系正逐步由知识导向转向素养导向,“跨学科”与“综合性学习”成为教学变革的重要趋势。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尚未形成明显学科边界,对知识内容接受方式更依赖于场景化、情境化与多感官体验。因此,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任务导向、形式多样的作业形态,不仅契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力。在此背景下,小学英语与音乐课程的融合成为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英语学科注重语言输入与输出能力,音乐则侧重情感表达与节奏感建构,两者在音韵、语感、表达等方面具有内在联通性。通过跨学科作业的设计与实践,不仅可提高作业质量,还能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促进思维整合与能力迁移。因此,对小学音乐与英语跨学科作业融合的路径进行系统探讨,不仅有助于深化作业改革,还可为综合素养提升提供实践范式。

一、小学音乐与英语学科融合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必要性

从课程理念来看,音乐与英语均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与个性发展,注重表达能力与审美素养的提升。音乐教学倡导通过旋律与节奏培养学生的听辨力与表现力,英语教学则侧重语言环境与语感建构,两者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声音主导与口语输出的共通点。在小学阶段,这种共通性尤为明显,学生对声音、节奏、语调的感知能力处于快速发展期,为语言与音乐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将英语教学中的语音、句型等内容与音乐节奏、旋律结合,有助于实现语言与音乐的双重输入,提升学习效率与趣味性。从学生认知发展看,低年级儿童更倾向于通过游戏、歌曲、律动等方式进行学习,跨学科作业能适配其需求,促进理解与经验建构。

在教学实践中,当前作业形式仍偏向单一和机械,英语与音乐尤为突出。传统英语作业多为抄写、默写,音乐作业常流于练唱与记谱,缺乏创造性和互动性,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也难达成课程提出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与“审美与表现”目标。融合型作业则通过任务整合与情境迁移,引导学生将音乐与语言知识用于表达与理解,有助于打破学科界限,促进知识建构与思维整合。因此,构建小学音乐与英语跨学科作业融合机制,不仅在理论上具备逻辑支撑,也在实践中日益紧迫。

二、音乐与英语跨学科作业融合的设计原则与实施重点

构建有效的融合型作业体系,需在设计思路上遵循目标一致性、任务关联性与表达开放性的基本原则。在目标层面,要确保作业任务同时服务于英语语言能力与音乐表达能力的发展,避免偏科。例如,任务中应包含英语词汇与句型的应用,也涵盖节奏、旋律、情感表达等音乐要素。任务结构上应选择英语与音乐内容契合度高的主题,如节日、情感、自然等,便于构建统一的学习情境。作业需具备明确的任务指向和表达目标,鼓励学生通过创作、演唱、口语等形式完成综合性输出。在表现方式上,应提供开放空间,支持多样化呈现,使学生发挥自主性与创造力。

在实施过程中,还需注重作业难度的分层与资源支持,避免“一刀切”带来的负担。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节奏,为作业准备预留时间,引导学生借助数字平台或校本资源获取音视频材料与语言模板,提升任务质量。评价方面,应兼顾语言准确性、音乐表现力与创意表达,构建关注过程与结果的多元评价体系,增强学生完成作业的成就感。通过合理设计、科学实施与系统评价,融合型作业将真正服务于素养提升与学科协同发展。

三、融合作业的实践策略与课堂联动机制

在具体实践路径上,融合作业应与课堂教学紧密衔接,避免作业设计脱离教学实际。一方面,在英语教学中可适时引入音乐元素,如利用歌曲、律动训练语音语调与听辨能力;另一方面,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英语元素,将简单英语词汇、句型作为歌词内容或表演素材,实现语言与音乐的同步输入与输出。融合作业应作为课堂活动的延展任务,通过前期课堂的语境创设与技巧铺垫,为学生完成作业打下基础,形成“课内—课外”联动的任务链条。

此外,还应注重师资协同与组织管理机制的建设。融合作业的高效实施离不开音乐与英语教师的合作共研。教师需就作业目标、内容安排、指导方式等进行充分沟通,确保作业任务既不偏离学科目标,又能体现融合特色。学校层面应建立教研协作机制,为跨学科合作提供制度与时间保障。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作业过程的观察与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个性化支持。通过建立课堂引导、课后落实、反馈完善的融合作业运行机制,形成良性循环,逐步推动跨学科教学从作业层面向课程整合层面迈进。

四、融合作业的成效评估与推广建议

融合作业的有效性评估是推动其持续优化与推广的关键环节。在评估思路上,应坚持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既关注学生完成作业的成果表现,也要记录其在完成过程中展现的思维路径与情感反应。通过教师观察记录、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反馈等方式,构建多维评估体系,可较为全面地反映融合作业对学生综合素养的促进作用。评估维度不仅应包括语言表达与音乐表现力,还应涵盖合作能力、情感投入与审美意识等方面,真正体现素养导向的评估理念。

在推广层面,应注重构建融合作业的资源体系与指导机制。可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优秀案例汇编、作业模板设计等方式,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融合作业范式,降低一线教师设计难度。同时,应加强教师培训,引导其理解跨学科融合的基本理念与操作方式,提升教师作业设计与指导能力。对于已开展融合作业的教师团队,应鼓励其开展课题研究或成果分享,通过专业平台推动优秀经验的传播与转化。学校应设立专门奖项或评价机制,对融合作业实施成效显著的教师与团队予以表彰,营造积极探索、协同创新的教研氛围,最终推动融合作业走向常态化、体系化发展。

五、结论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与艺术启蒙的重要时期,音乐与英语作为两门具有表现性与情感性特征的课程,具备良好的融合基础。通过科学设计与合理实施跨学科融合作业,不仅可丰富作业形式与学习体验,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与审美素养。本文基于融合作业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需求,提出了目标一致、任务协同、过程评价的设计思路,并结合课堂衔接、师资协同与机制保障等维度,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实践路径。未来,随着融合理念的不断深化,音乐与英语作业融合应从个别实践走向系统构建,为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提供更多可操作、可持续的支持策略。

参考文献

[1]陈蓉. 小学英语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尝试[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24(4):22-24.

[2]许爱萍. 艺术启迪语言——小学英语与美术、音乐的跨学科教学策略[J]. 孩子,2024(34):125-128.

[3]邹梦馨.新课标下小学音乐学科与英语自然拼读课程的融合实践[J].小学生(中旬刊),2025,(03):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