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课后服务与学生体质健康提升的关联研究
李川峰
四川省渠县涌兴中学 635206
一、常规体育教学的现实挑战
当前初中体育教学面临多重结构性挑战。从时间维度看,每周2-3 节的固定课时难以满足《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的运动负荷,特别是中考体育项目所需的持续性训练强度。教学组织方面,40-50 人的班级规模导致人均指导时间不足3 分钟 / 课时,使动作纠偏、个性化辅导等精细化教学难以实施。课程内容设计存在同质化倾向,统一考核标准与初中生快速分化的体能发展水平产生矛盾:体能较弱学生因跟不上进度产生挫败感,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因重复性训练丧失兴趣。更突出的矛盾体现在特殊体质学生群体的教学适应性不足,常规课堂既缺乏专业评估手段,也缺少针对性的运动处方设计能力。这些系统性困境客观上制约了体育课程在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应有作用。
二、课后服务的独特价值与作用体现
(一)弥补运动时长,夯实健康基础
根据教育部规定,青少年每天应保证至少 1 小时中等强度运动,但常规课程安排很难达到这个标准。课后服务增加的活动时间让学生能完成更充分的锻炼:20 分钟热身与基础训练,30 分钟专项技能练习,10 分钟放松拉伸。以某初中开展的课后跑步训练为例,经过一个学期的坚持,参与学生的心肺功能指标平均提升 15% ,肌肉耐力测试成绩提高 20% 。这种持续性的运动积累对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学生尤为重要,不仅改善当下的体质状况,更为成年后的健康打下基础。
(二)拓展内容形式,激发内在动力
体育课后服务的项目设置比常规课程更加灵活多样。学校可以根据场地条件、师资力量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各类特色运动项目。实践表明,当课后服务提供街舞、轮滑、攀岩等新兴项目时,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会显著提高。项目多样性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能满足不同性别、不同性格学生的需求:喜欢团队合作的学生可以选择篮球、足球;偏好个人项目的可以选择田径、跳绳;追求美感体验的可以选择艺术体操、啦啦操。这种自主选择权让学生从要我练转变为我要练,运动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三)关注个体差异,促进精准提升
常规体育课受制于班级规模,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体需求。课后服务的小班化教学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可能。教师可以更细致地观察每个学生的动作模式,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比如在跳绳教学中,教师能准确判断是手腕发力不对还是起跳时机不当导致的问题,进而给出针对性指导。这种个性化指导就像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的运动处方,能够精准解决他们的体质短板。
三、优化课后服务以强化健康效益
(一)需求导向,精准设计
建议学校在每个学期开学初组织全体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重点检测体重指数、肺活量、50 米跑、坐位体前屈、耐力跑等关键指标。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准确掌握学生的整体体质状况,比如可以计算出超重肥胖学生的比例、耐力测试不达标人数、柔韧性较差群体规模等具体数据。同时应当开展运动兴趣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各类运动项目的喜好程度。比如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后服务项目:对于肥胖率较高的年级,可以增设游泳、有氧健身操等有助于减脂的运动;对于耐力素质普遍偏弱的班级,可以安排长跑、间歇训练等内容;针对女生群体的特点,可以开设健美操、瑜伽等课程。这种基于实证数据的课程设计能够确保每项活动都具有明确的针对性,避免资源浪费和形式主义。
(二)提升师资,保障质量
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师资培养体系,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参加专项技能培训。比如安排篮球专项教师参加青少年篮球教练培训,让体操专业教师进修少儿体适能课程。对于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特色项目,可以采用 " 内培外引 " 的方式解决:一方面选拔有特长和潜力的教师进行转岗培养,另一方面可以与当地体育院校、专业俱乐部建立合作关系,聘请高水平教练来校指导。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所有授课教师都必须经过急救知识培训并取得相关证书,对于具有一定风险的运动项目要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三)整合资源,创新模式
学校要树立资源整合意识,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条件开展课后服务。体育场地设施可以实行错时使用的管理模式,比如将篮球场上午用于体育课教学、下午用于课后服务活动。对于器材不足的问题,可以发动师生共同制作简易教具,如用废旧轮胎制作障碍训练器材、用沙袋代替专业力量训练设备等。同时要积极拓展校外资源,与周边体育场馆签订共建协议,在周末和节假日错峰使用;联系体育用品企业争取器材赞助;邀请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来校开展志愿服务。在组织形式上可以推行项目选课制,让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运动课程;或者成立各类运动社团,由学生骨干参与日常管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引入智能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学生运动负荷,为个性化训练提供数据支持。
(四)注重过程,激励成长
建议为每位学生建立个性化的运动成长档案,详细记录每次活动的参与情况、训练态度、技能进步等具体表现。可以采用星级评定、进步曲线图等直观的形式,定期向学生反馈他们的成长轨迹。要将学期初和学期末的体质测试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用具体数值展示学生的进步,比如你的立定跳远成绩比开学时提高了 8 厘米。在激励措施上要注重多样性,设立全勤奖、进步奖、拼搏奖等不同奖项,照顾到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评价反馈要注重时效性和针对性,避免空泛的表扬,而要具体指出学生的进步之处。
总之,体育课后服务不是课堂的简单重复,而是校园体育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以其特有的灵活性、趣味性和针对性,为弥补常规教学不足、激发学生运动热情、切实提升体质健康水平开辟了有效通道。
参考文献
[1] 郝世杰 .“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体育课后服务模式构建与评价研究 [D]. 鲁东大学 ,2024.
[2] 韩德蕙 .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阈下天津市滨海新区初中体育课后服务发展策略研究[D]. 淮北师范大学,2023.
[3] 何丽 . 促进初中生体质健康发展的课后体育服务教学模式的构建 [J]. 垂钓 ,2022(11):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