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情境化教学实践探索
刘秀秀
定边县白泥井郑国洲中学 718600
地理是研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分布现象与相互关系,以及相互之间发展变化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对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感知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今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氛围沉闷、师生互动不足、学生主体性不明显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成为了课堂教学发展的瓶颈。而将情境化教学模式融入其中,可以为地理教学注入活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能够推动课堂教学质量迈上新的发展台阶。
一、设置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与生活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地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为此,初中地理教师开展情境化教学时,可以通过设置生活情境,拉近学生与地理学科之间的距离,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陌生感,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知识应用意识。
例如,在讲解“天气与天气预报”时,本节课主要需要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天气符号,阅读气象云图,准确地描述天气状况。同时,需要学生了解天气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其能够依据天气预报合理规划生活计划。为此,在课前的导入环节,为了活跃课堂的氛围,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教师可以以“天气”为主题,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天气,并简要阐述喜欢的原因,如雨天、晴天、雪天等。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快速地理解与掌握天气符号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结合当日的天气预报内容,以及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内容进行讲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点的拓展与延伸,以此降低学生的知识学习难度,提升学生的参与感。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问题式情境更加侧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通过合理化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分析与探究,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初中地理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适合的问题链,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与创新能力发展。
例如,在教学“东南亚”时,本节课主要需要学生能够结合地形分布图,准确地阐述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地形分布特点与河流分布特点、气候分布与特点,以及东南亚的经济作物、矿产资源和包含的国家。为此,在课前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展示世界地形图,并提出问题:从地图中你能够准确地找出东南亚的范围吗?通过设计这样的问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问题链的方式,引导学生小组自主进行知识的探究,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1. 结合地图分析,马六甲海峡的位置特点与重要性原因是什么? 2. 东南亚的整体地势是怎样的,主要包括哪些地形? 3. 东南亚的气候特点、河流特点是怎样的? 3. 东南亚的主要物产有哪些?具有怎样的天然优势。4. 东南亚的国家有哪些?每个国家的主要城市与人口分布是怎样的?等。
三、引入媒体情境,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媒体情境的优势在于可以借助多媒体、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学生创设真实性与互动性兼具的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氛围下,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对此,初中地理教师在开展情境化教学时,可以通过引入媒体情境,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元素,在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同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中国的气候”时,在课前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并引导学生小组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分析二十四节气中反映节气变化的、温度现象的节气有哪些?同时,可以将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发展,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展现,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民族自豪感。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悬殊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教师可以通过 AI 技术搜索我国南北端的不同城市在同一季节下的气温信息。同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看科普视频与虚拟模拟视频,使其深入感知影响南北方气温差异悬殊的原因。
总而言之,情境化教学是在新课标背景下推出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是提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应深入研究情境化教学模式内涵。同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与个性化需求,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案。未来,还应依据学生发展需求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展情境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空间,以此为学生构建高效的课堂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乾 . 初中地理情境化教学实践探索 [J]. 学周刊 , 2024(35).
[2] 冯军永 . 初中地理情境教学实践探究 [J]. 科学大众(智慧教育),2024(2):0021-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