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分析

作者

陈静秋

建银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分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绿色建筑着重其整个寿命周期,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营造健康、适宜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本文采用文献综述与案例分析法,对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涵盖项目设计、招投标、施工及运营等阶段)的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展开细致剖析,并从技术应用与管理优化双维度提出针对性控制策略,旨在实现绿色建筑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平衡,推动绿色建筑行业健康发展。研究表明,通过全阶段协同管控可降低 15%~20% 的全生命周期成本。

一、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

1.1 项目设计阶段

选址需规避地质灾害风险,优先挑选荒地与不适宜耕种活动土地,减少对耕地占用。居住区设计需综合考量户型规格、房屋朝向、楼层数与密度、绿地面积等因素,这些设计决策不仅影响土地使用效率,还会对建筑物后期运营成本产生间接影响。例如,某绿色小区因户型设计未考虑自然通风,导致运营阶段空调能耗增加 12% 。

在材料选择方面,可再生材料(如竹制板材)与低碳混凝土的应用可降低5%-8% 的隐含碳成本。以深圳某项目为例,采用再生骨料混凝土使材料成本降低 15 元 / 平方米,同时减少建筑垃圾排放。若材料选择不当,如使用高能耗建材,会使成本上升且加重环境负担。

1.2 招投标阶段

绿色建筑招投标在评标环节需对项目工程方案的技术可行性、施工组织流程、质量把控、环境保护及运营维护方案展开全寿命周期综合性评审。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合同工程总承包模式可确保设计、采购、施工阶段的顺畅衔接。某体育馆项目因采用 EPC 模式,减少设计变更导致的成本增加 230 万元,较传统模式节约成本 8% 。若合同承包方式选取不合理,可能致使各阶段衔接不畅,进而增加成本。

1.3 项目施工阶段

绿色建筑施工需在确保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举措与技术进步,达成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与降低环境负面影响的目标。施工管理不到位或技术应用不合理,会造成资源浪费与工期延误。某高校教学楼施工中,因未采BIM 技术进行管线综合,导致施工返工增加成本45 万元,工期延误15 天。

1.4 项目运营阶段

绿色建筑运行成本涵盖设施更新费用及维护费用、设施运行消耗(能耗、材耗)、绿化养护、中央空调清洁费用、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费用,以及建筑物运行中的污水和废气处理等。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如 BA 系统)的应用可降低 10%-15% 的能耗成本。某写字楼引入智能电表与水表后,年耗电量减少12 万度,节水3.5 万吨,折合运营成本降低28 万元。若运营管理不善,能耗增多、设备维修频繁,会使运营成本超出预期。此外,建筑物运营期间的废弃物管理也是控制运营成本的关键环节。通过实施有效的垃圾分类和回收制度,不仅可以减少垃圾处理费用,还能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例如,某购物中心通过设置分类垃圾桶和回收站,成功将可回收物利用率提升至 60% ,年节约垃圾处理费用近 10 万元。同时,对于建筑物内部的污水和废气处理,应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确保达标排放,避免因环境污染导致的罚款和治理成本增加。

二、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控制策略

2.1 项目设计阶段

2.1.1 优化设计方案

引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开展多方案比选。借助 EnergyPlus、Ecotect 等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建筑朝向及布局展开模拟分析,确保充分利用自然光与通风条件,减少对人工照明及空调系统的依赖。设计人员与造价人员协作构建成本分析数据库,对不同设计方案的材料成本、施工成本、运营成本做详细分析。如上海某绿色办公建筑通过模拟优化朝向,使采光能耗降低 22% ,年节约电费 18万元。

2.1.2 注重节地设计

选址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评估土地资源,筛选适宜地块。居住区设计中运用空间规划技术,合理规划户型、朝向、间距、层数、密度及绿地面积。采用紧凑型布局方式,增加建筑密度,确保足够绿地面积与良好通风采光条件。某新城项目通过紧凑型设计,土地利用率提升 18% ,同时绿地率达到 35% 。

2.1.3 合理选择节能与节材措施

节能措施需综合考量建筑所在地气候条件、能源价格等因素,选择性价比高的节能技术与设备。在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优先采用太阳能光伏系统,寒冷地区加强外墙及屋面保温设计。节材方面建立材料选用数据库,对比不同材料性能、价格及环境影响指标,选择本地生产的环保可回收材料。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技术,某保障房项目采用装配式施工,材料损耗降低 12% ,施工成本减少90 元 / 平方米。

2.2 招投标阶段

制定详尽的绿色建筑评标准则,明确对项目工程方案技术可行性、施工组织流程、质量把控、环境保护及运营维护方案的具体要求。运用综合评分办法对投标单位展开全面细致评价,选择技术实力雄厚、经验丰富且信誉良好的单位中标。合同签订中优先选用 EPC 模式,明确总承包商责任与义务,保证各阶段紧密配合。某会展中心项目采用 EPC 模式,减少沟通协调成本 150 万元,项目整体造价降低 5%- 。同时,在招投标阶段还需强化绿色建材的选用要求,确保所有材料均符合环保标准,从源头上控制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建立投标单位绿色施工能力的评估体系,考察其在以往项目中的绿色施工表现,以及是否具备实施绿色建筑的技术储备和管理经验。此外,对于投标文件中的绿色建筑实施计划,要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其可行性和有效性,从而确保绿色建筑理念在项目实施中得到切实贯彻。

2.3 项目施工阶段

2.3.1 加强绿色施工管理

构建绿色施工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及人员职责,制定绿色施工目标与考核标准。对施工人员开展绿色施工培训,提升其环保意识与操作技能。施工期间强化对资源消耗及环境影响的监测,借助信息化技术实时知晓水电消耗、材料使用、废弃物排放等情况。某医院项目通过实时监测,水电消耗降低 18% ,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达 85% 。

2.3.2 推广绿色施工技术

积极推广应用绿色施工技术,如采用先进施工工艺减少施工噪声与粉尘污染,运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对施工过程展开模拟优化,避免错误与返工。某商业综合体项目应用 BIM 技术进行施工模拟,提前发现管线冲突问题132 处,减少返工成本 210 万元。大力推广节能型施工设备与工具,加强对施工设备的维护管理,确保其高效运行。

2.4 项目运营阶段

构建智能化运营管理系统,借助物联网技术对建筑各类设施设备展开实时监测与控制。通过智能电表、水表实时监测能源与水资源消耗,依据数据调整设备运行参数,实现节能节水目标。周期性对设施设备开展维护保养,制定维护计划与保养标准。某工业园区引入智能运营系统后,年能耗降低 15% ,设备维修成本减少 30 万元。强化对绿化养护、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等工作的管理力度,引入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室内二氧化碳浓度、PM2.5 等污染物指标,超标时启动空气净化设备。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运营数据,发现能耗异常点,优化运营策略。建立反馈机制,鼓励使用者提出改进建议,提升绿色建筑整体效益。同时,项目运营阶段还需注重提升建筑使用者的绿色生活意识。通过宣传教育、举办绿色生活主题活动等形式,引导使用者养成节约用水、用电,垃圾分类投放等良好习惯。在公共区域设置绿色生活提示标识,时刻提醒使用者注意环保行为。此外,可引入绿色出行理念,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骑行或步行前往建筑区域,减少碳排放。通过这些措施,共同营造绿色、健康、舒适的建筑使用环境。

结论

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工程造价受设计、招投标、施工、运营等阶段多因素影响。设计阶段优化可降低施工与运营成本,如合理选材减少后期维护费用;EPC 模式在招投标阶段的应用可提升各阶段协同效率,降低变更成本;施工阶段 BIM 技术的应用能减少返工损耗;运营阶段智能化系统可降低能耗与维护成本。通过全阶段针对性控制策略,实现绿色建筑环保、节能目标的同时,有效控制工程造价,达成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有机融合,推动绿色建筑行业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晓珂 .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建筑成本影响因素研究 [D]. 中原工学院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