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之后,家庭的“教育焦虑” 真的消散了吗?

作者

万钦睿

教育改革的车轮滚滚向前,去年推出的“双减”政策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教育领域掀起巨大波澜,政策一出台,便引发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政策初衷甚善,旨在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还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然而,当我们拨开政策的表层,深入中国家庭的真实生活场景,不禁要问:那份深植于家长心中的教育焦虑,真的随着政策的实施而消散了吗?

教育焦虑并非凭空而生,而是深植于特定的社会土壤。中国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源远流长,从“孟母三迁”到“科举取士”,教育一直被视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在当代社会,这种传统与现实的竞争压力相互交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焦虑现象,家长们不仅担心孩子的学业成绩,更担忧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失去优势。这种焦虑如同空气般无处不在,渗透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校外培训机构纷纷转型或关闭,学校作业量明显减少,孩子们的书包确实轻了许多。表面上看,政策的直接目标已经初步实现: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家庭在校外培训上的经济支出减少了,周末和假期终于还给了家庭。许多家长最初为此欢呼,认为这将是教育回归理性的转折点,然而,短暂的欣慰之后,许多家长陷入了新的困惑与不安。一位母亲坦言:“以前虽然累,但至少知道孩子在跟着培训班走,现在培训班没了,心里反而空落落的,总担心孩子会落后于人。”这种矛盾心理在家长中颇具代表性。焦虑并没有真正消失,只是变换了形式,从明处的奔波转变为暗处的担忧。

当下,教育焦虑正在转移与变形,曾经集中在补习班和作业上的焦虑,如今转向了对“素质教育”的疯狂追逐。钢琴、舞蹈、编程、马术——这些原本培养兴趣的课外活动,突然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成为新一轮竞争赛道,这种从学科培训到素质教育的焦虑转移,反映出家长对教育资源重新分配的深度不安。

究其根源,教育焦虑本质上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在优质教育资源仍然相对稀缺的背景下,升学压力依然存在,中考、高考的选拔机制没有根本改变,家长对子女前途的担忧自然难以彻底消除,当传统的补习路径被切断,家长们不得不寻找新的方式来确保子女的教育优势,于是乎,家教市场悄然火热,小众高端辅导供不应求,“地下”培训悄然兴起。同时,不同家庭对“双减”政策的应对能力呈现出明显差异。高知家庭、高收入家庭能够通过聘请私教、组织小型学习小组等方式继续为子女提供额外教育支持;而普通工薪家庭则可能真的失去了校外培训这个曾经相对公平的补充渠道,这种分化可能带来的教育不公,成为许多家长新的焦虑源。

教育焦虑还呈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教育资源的相对丰富和教育观念的相对开放,使得“双减”政策的落地较为平稳。然而在二三线城市及农村地区,家长们的焦虑情绪往往更为凸显,这些地区的家长更加依赖标准化考试这一相对公平的上升通道,对政策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感到尤为不安。一位县城中学教师表示:“我们这里的孩子本来教育资源就有限,现在培训班没了,很多家长觉得自己连努力的方向都找不到了。”

另一方面,“双减”政策在减轻课业负担的同时,也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学校教育和培训机构“退场”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然而,许多家长并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既缺乏教育专业知识,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进行高质量的学习活动。这种“能力焦虑”与“时间焦虑”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新的压力源。现代家长面临的困境在于:既要应对职场竞争的压力,又要承担起家庭教育的重担,在快节奏的当下,许多父母陷入身心俱疲的境地。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焦虑还存在代际传递现象。许多焦虑的家长自己就是在高度竞争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努力学习,也将自己的焦虑和压力无形中传递给了下一代,即使外部环境改变,这种内化的心理模式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转变。社交媒体和家长群组在无形中成为了焦虑情绪的放大器,在各类家长微信群中,随处可见“别人家的孩子”如何优秀的讨论,各种教育资讯和升学信息铺天盖地,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场。一位家长坦言:“每次打开家长群,看到别人都在为孩子安排各种活动,自己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焦虑,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群体性的焦虑情绪通过网络快速传播,形成了一种自我强化的循环。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教育焦虑还与社会价值观和人才评价体系密切相关,当社会仍然过度看重学历和名校背景,当用人单位仍然以毕业院校为重要筛选标准,家长的教育焦虑就很难从根本上消除,这意味着,减轻教育负担不仅需要教育系统的改革,还需要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转变。面对这些深层次的挑战,我们需要认识到,“双减”政策只是教育改革的起点而非终点,政策实施初期出现各种不适应和新的焦虑是正常现象。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到政策带来的积极变化:它迫使全社会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思考什么才是真正对孩子成长有益的教育。对于家长而言,减轻教育焦虑需要从改变自身心态开始,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发展轨迹,成功的人生有多元化的定义,与其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不如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和适应能力,这些才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真正法宝。

教育工作者应当成为缓解焦虑的重要力量。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减负的同时能够提质增效,同时,学校应当加强家校沟通,帮助家长理解教育改革的方向,建立合理的教育期望。北京市某重点中学的校长分享道:“我们定期举办家长课堂,不是教家长如何辅导功课,而是帮助他们理解孩子成长规律,缓解不必要的焦虑。”

对学校和教育部门来说,需要进一步推进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打破“唯分数论”的桎梏,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同时,要加强家校合作,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与提升或是缓解教育焦虑的一剂良方。在德国、瑞士等国家,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并行且互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的发展道路,这种多元成才路径的有效建立,将有助于打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困境,从根本上减轻家长和学生的焦虑。

对社会而言,应当逐步改变单一的人才评价标准,营造更加包容、多元的成才环境。媒体应当宣传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展示不同领域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帮助公众拓宽对“成功”的理解,企业用人单位应当改进招聘机制,减少对名校学历的过度依赖,更加注重应聘者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双减”政策后的教育焦虑不会一夜之间消失,但它已经开始促使我们反思和调整。正如一位教育学者所说:“改革的最大阻力不是政策本身,而是人们已经习惯的思维模式。”教育焦虑的真正消散,需要政策引导、社会支持和个人心态调整的多管齐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许能够重新发现教育的本质——不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不是无休止的竞争比较,而是唤醒内在潜能,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帮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当我们能够以更加平和、自信的心态看待子女的教育问题时,真正的教育变革才会悄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