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印章边框艺术研究

作者

石锐

白城师范学院吉林白城137000

时至今日,对于印章各个方面的研究和整理日趋完善,但印章边框的研究相对于其他要素如字法、刀法、印稿设计等方面则略显单薄。殊不知,在方寸之间石面上,极其细微的变化都会带来迥然不同的艺术效果,而边框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印章边框的发展规律大体上也同艺术史上其他艺术门类一样,经历了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阶段,或者说是从“实用”到“艺术”的历程或许更为恰当。米芾《书史》曰“印文须细,圈细与文等”,结合宋印来看,其中的“圈”应该是指印章的边框。而根据文献记载,米芾应该是第一个有迹可循的对边框处理产生意识并且有文字记载的人。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在汉代之前的印章之所以会有鲜明的风格特征当系“时代印记”所致,尤其在官印上更能得到印证,官印一般都会交由某一特定机构去铸造,并且有森严的等级制度,为了保证官制的统一性和中央集权的上令下达,因此风格上固然有其时代性。除此以外,在印面大小、钮别、印绶等方面亦都有一定的制度;私印则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和趋向于这种“主流审美”。而后的“有意识”阶段,在宋代之后的印学史论中则多有提及,本文则不再赘述。

边框的处理方式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首先是在古玺的边框处理方式上,无论是阴文还是阳文,都赋予了边框在其它历史时期无法比拟的重要性。分开来看,朱文古玺一般都是采用粗边的处理方式,即边框的粗细明显要粗于阴面文字的线条,三晋古玺可视为这一类型中较为典型的代表(见图1-2)。三晋古玺的艺术特点即为“宽边细朱”,且边框的粗细比文字线条的粗细足足有三倍之多,这种边框的处理在笔者看来有其必然性——三晋古玺文字线条是比较纤细的,如果使用较细的边框来处理则整体上则略显轻浮,缺乏端庄稳重之感,因此,使用劲挺而纤细的篆文和浑厚粗壮的边框形成强烈的反差,并相互弥补无疑是一种充满了鲜明对比却又不失和谐的艺术表现手法。

而白文古玺则一般强调复边,即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边栏,其目的是除了印面与纸张的天然界格之外,再人为的刻画出边缘线(见图 3),以达到从内而外分别展现出“白”(印文为白文)—“红”(印文之外的留红)—“白”(人为刻画的边缘线)—“红”(印面与纸张的天然界格)的韵律感。当然,秦代印章除了边线之外,还在字与字之间加入了界格(见图4),虽然此举是出于文字还未演化到汉代缪篆方正匀称的实际需要,但也在不经意间更加增强了上述的这种“韵律感”。

随后是汉印,汉印的边框处理相较于古玺则貌似随意很多。这在很大程度程度上要归功于汉代入印文字,即缪篆的发展成熟。缪篆的形体大多平方匀整,字与字之间不易混淆,因此上述提及到的秦印中的界格则慢慢失去其实际意义。汉印泰半为白文,前期偶有复边的个例,绝大多数是没有复边,而是以印面本身与纸张形成的自然边界为边框,自然,亦有粗边和细边之分,如“皇后之玺(见图5)”与“巧工司马(见图 6)”。粗边的汉印在整体上看气息内敛,或因系女性印章刻意为之,给人以委婉含蓄之感;而另外一方则恰恰相反,气息外放,有浑厚苍茫之气象。但无论是边框粗细与否,大体上都在追求尽可能体现印文线条的表现力;汉代朱文印(见图7)我们可以见到的为数不多,经过秦代“书同文,车同轨”对于篆文的调整和梳理后,原本追求错落、欹侧的文字变得更为整饬,因此不再需要较为粗壮的边框来增强其“厚重感”,汉代入印文字普遍均匀,线条多平行分布,因此边框的重要性下降许多,汉印朱文的边框粗细大多与篆文线条的粗细保持一致,给人自然朴素之感。

清人陈目畊在其著作《篆刻针度》中有云:“印之边栏,犹室之有墙垣也。朱文虚起,非栏无所附,若白文犹有红地相依,则相字势外有曲折周围,自相约束,不必用栏。”此言颇有道理,但时至今日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和相关资料的极大丰富,此言也不可奉为圭皋,在历代的印章边框中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个例存在——朱文无边。例如汉印“常骑(见图8)”以及明代文彭所作“七十二峰深处(见图 9)”都可视为朱文无边的范例。朱文无边这种手法给人以“空灵通透、虚无氤氲”之感,印文虽缺少了边框的束缚,但毫无凌乱之感,如“正人君子”虽无管束却能“自守”。然而,笔者认为无边的手法相对于上述的其他边框处理方法更需要设计者的苦心经营和高超技巧,如汉印“常骑”,虽无边框,但经过设计者精心的调整后将“常”字的“点”、“宝盖”等部分进行巧妙变化,使文字撑住四角,以达到类似于“边框”的效果,固然,在一定程度上亦需要印文内容的配合。

除了上述的几种边框处理方法,还可对边框进行“破边”处理,这种手法是我们平时欣赏篆刻作品可以经常见到的,多用于印面某一处显得较为“拥挤”之时把边框进行残破以“泄气”;亦或是印章边框显得过于刻意、平正时增加其历史感的一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与印章的“残破”有交集之处。

粗边、细边、单边、复边、无边、破边作为印章边框处理的一系列表现手法,各有其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随之带来的美感,需要创作者悉数掌握,并熟练运用到创作实践中去,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印章边框作为篆刻中的一个元素,固然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但还是要服从于整体的审美,不可“喧宾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