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的实践与创新
王萍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东辰学校
在初中阶段,阅读与写作是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两大支柱,然而传统教学中 " 读归读、写归写 " 的割裂现象普遍存在:学生阅读时缺乏深度思考,写作时苦于无米之炊,导致课堂效率低下,语文素养难以全面提升。新课标强调 " 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读写结合教学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路径。
1 以读启思,以思促写——构建读写思维桥梁
阅读行为构成写作实践的基础源头,单纯接受信息输入难以有效转化为写作技能,关键在于借助深度阅读激活内在思维过程,形成具有迁移价值的认知结构。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考虑设计系列关联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逐层深入的探究。教学《背影》时,教师抛出“作者为何选择‘攀月台’这一细节”或“删除父亲外貌描写后情感表达将如何变化”等问题,能促使学生关注文本蕴含的潜在逻辑关系。这种持续追问的阅读方式有助于学生建立观察、分析、归纳的思维习惯,为其在写作活动中如何选择素材、如何刻画细节提供方法论的参照。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能够有效促进读写能力的贯通。分析《孔乙己》人物形象时,要求学生使用树状图示梳理“长衫”、“茴香豆”、“排出九文大钱”等关键意象,标注每一具体细节所反映的性格特质,最终整合形成“以物写人”的创作模式。当学生需创作《我的邻居》时,便能自然联想到通过观察对象的日常物品、习惯性动作等具体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避免写作内容空洞或人物刻画趋同的现象。
2 文本为媒,仿写为径——夯实读写基础能力
教材文本在整合阅读与写作实践中扮演核心角色,其经典选篇的结构方式、语言运用及表现技巧为写作学习提供了可参照的范本。例如,《春》这篇课文所呈现的“盼春绘春赞春”递进式布局,能够引导学生观察并尝试仿照这种“总分总”的组织框架,进行类似《家乡的四季》的习作练习。学习《安塞腰鼓》之后,学生可以参照课文中“排比 + 比喻”的修辞组合模式,去刻画校园运动会的热烈场景。此类带有特定形式约束的练习,常被形容为“带着镣铐跳舞”,它有助于学生较快地把握写作技法,同时保留了一定的创作自主空间。针对写作中常见的起始困难,“凤头仿写”成为一种有效的专项训练。选取《紫藤萝瀑布》、《白杨礼赞》等典范的开头段落,分析其制造悬念或借助景物烘托氛围的手法,要求学生围绕指定主题构思三种迥异的开篇方式。当学生逐渐熟悉了诸如“环境描写式”、“对话引入式”、“哲理提问式”等开头模型后,写作初始阶段的障碍通常能够得到缓解。类似的专项训练,像“豹尾仿写”、“细节描写仿写”,对于提升学生文章局部环节的表达能力具有系统性作用。
跨文体的仿写尝试则有助于突破学生惯常的写作模式。研习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后,可以让学生以“手机”为对象,分别运用“平实说明”、“生动说明”、“程序说明”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完成写作,体会不同文体对语言特质的要求。阅读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后,指导学生将其改编为戏剧剧本,重点练习对话的书写与场景之间的转换衔接。
3 生活为源,创作为翼——拓展读写实践空间
生活场景构成写作素材基础,教学过程中需要建立" 观察记录创作" 的完整循环。教师主导设计的 " 生活观察日记 " 任务要求学生每日留存情感触发点,此类记录对象可能覆盖早餐时段母亲的眼神变化或放学途中的特殊场景。每周组织 " 细节分享会 " 使学生诵读个人观察文本,其余参与者推测事件背景。该训练模式增强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感知敏锐度,缓解写作过程中的素材匮乏困境。当文字记录日常成为学生行为惯性,书面表达将自然呈现真实情感与具体细节。项目化写作推动阅读写作进入真实情境。" 校园植物志" 项目要求学生先阅读植物学文本材料,掌握分类说明方法;继而实地考察植被形态特征与生长环境;最终产出图文结合的植物介绍文档并进行班级展示。此过程形成知识储备与成果输出的衔接机制。同类任务如 " 家乡美食文化调查 "" 班级人物志 " 等,使读写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发展。数字技术拓展读写结合路径。班级博客与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支持学生发布短文并获取反馈;语音输入软件实现灵感快速捕捉与文字转化;思维导图应用程序协助实时调整文章框架。
综上所述,读写结合不是简单的阅读加写作,而是通过思维训练、基础夯实、实践拓展三个层面的系统设计,实现语言输入与输出的良性互动。以读启思构建的思维桥梁,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文本仿写提供的基础训练,使学生写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生活化创作拓展的实践空间,则让读写能力在真实情境中持续生长。
参考文献
[1] 吕松和 . 基于“情境体验”的初中散文阅读教学方法——评《基于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 2023,43 (24): 244-245.
[2] 赵玉艳 . 依托“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 [J].甘肃教育研究 , 2022, (12): 104-107.
[3] 范俊萍 . 巧借课文节点,促进读写共生——谈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 [J]. 语文教学通讯·D 刊 ( 学术刊 ), 2022, (04): 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