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军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王沛 嵇智杰 胡金林 白婧
引言
党的二十大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将人民军队打造为世界一流军队。其中,作为第一资源的人才,已然成为达成强军目标的关键所在。现代战争形态展现出诸如体系对抗、人机协同、算法博弈等新的特征,这便对人才提出了跨学科、复合化以及创新性的要求。而传统培养模式,其偏重的是知识传授与技能达标,在与任务链以及作战需求的紧密衔接方面存在欠缺。军事教育必须直面的重大问题在于,如何以任务作为牵引,对培养目标进行重塑,打通课堂与靶场、科研与战场之间的链路,并且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本文借助问题诊断与对策对应,针对新时代军事人才培养的系统创新展开探讨。
一、新时代军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1. 培养目标滞后与能力画像模糊
在培养目标方面,其设定依旧停留在学科清单与岗位罗列层面上,在围绕未来作战任务逆向设计环节上有所欠缺。对于能力方面,常常会采用“掌握”与“具备”之类的笼统用语,这使其很难被拆解成可以拿来教学、训练、并且评价的细化指标;导致学训内容与实际的用人需求之间产生错位,学员在入岗之后需要经历的磨合期较长,并且其效能转化的速度也比较慢。
2. 课程与训练割裂以及场景化不足
一方面,理论教学与实际训练虽然并行展开,但常常会呈现出各自为政的状态,并且缺少一套统一的任务场景标准。另一方面,推演活动往往会偏重于演示性质,而轻视了复盘,过程数据也没能被沉淀下来,难以对持续性的改进工作提供支撑。
3. 师资与平台短板突出
从无人集群、网络对抗以及认知博弈等方面来说,复合型的导师队伍显得较为薄弱,在军地联合培养上,投入的力度也还不够。实装化平台以及数字孪生靶场等方面的建设工作相对滞后,其工具呈现出分散的状态、数据之间也存在异构的问题,导致科研成果向课程与训练内容进行转化的链条拉得过长、整体效率也比较低,导致新质力量的培养工作受到限制。
4. 评价机制单一以及生涯衔接不足
现有的评价机制仍然偏重于对成绩与达标情况的考量,对于创新、协同以及任务绩效等方面有所轻视,导致难以真实地反映能力结构。在培养、任用和深造等环节之间,缺少能够贯通起来的标准以及学分互认机制,所能提供的激励作用不足,容易出现一种“阶段性合格、但整体看又不强”的结构性矛盾。
二、新时代军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路径
1. 任务牵引下的能力画像重塑
军事人才的培养工作,须拿未来作战任务为出发点,构建“任务—能力—指标—课程”的闭环体系。一围绕侦察、打击、控制、防护等环节,提炼出具有前瞻性的能力簇,如:人机协同决策、感知融合以及抗干扰检测等;二把这个能力拆解成知识、技能和心智品质这三个方面,形成可供度量的分级指标,避免目标表述空泛化的问题;三建立动态修订机制,把演习演训中产生的数据纳入到能力画像库中,以此来保持画像与实战需求之间的高度一致性。最终目的,是要把画像映射到课程设计和毕业标准当中,从而真正地实现“以战定教、以用定学、以效定评”,确保人才培养整个过程能够精准地对接到实战要求中。
2. “教—研—训—演—测”一体化体系
理论与实践相割裂这个难题,关键点在于构建一体化育训模式。在课程设置方面,以任务包作为一个个单元,把课堂上的讲授与案例分析的环节延伸到模拟推演中,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初步实践动作。与此同时,还需大力建设数字孪生靶场,以提供可编程战场要素、红蓝对抗以及数据回放等功能,形成标准化的场景库。各个院校、部队和科研单位可联合组建导师团队,对学员进行跨领域指导,提升体系作战素养。每次演训活动结束后,生成“作战数据包”和“成长数据包”,这些数据包上传评估平台,并反馈到教学环节里,形成“教、学、训、评”紧密相连的闭环结构。
3. 新质力量师资与平台供给
针对新质作战力量的问题,应在师资与平台建设双向发力。在师资层面,可以推行“军内导师 + 军地联合导师 + 产业专家”的组合模式,对跨领域的联合培养工作加以强化,来确保前沿的科技成果能够及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平台层面,应把建设的重点放在无人集群试验系统、网络攻防靶场和认知博弈仿真平台上,统一标准接口,从而实现软硬件的复用和数据的沉淀工作。此外,还需要制定出严格的数据治理规范,推动建立教材级别的数据集和演训级别的数据湖,实现数据从分散化到资产化的转型。
4. 能力导向的多元评价与贯通培养
在人才质量评价环节上,应突出能力导向。一是建立“理论学习 + 任务绩效 + 红队压力测试 + 同侪互评 + 导师评审”的多维度证据链,来对学员在知识掌握、实战表现以及团队协作等方面的特性进行全面的考察;二是设置里程碑和等级徽章,并加以动态有效期的管理,督促学员进行持续学习与能力更新;三是整个培养体系要打通不同阶段之间的衔接,实现学分互认以及学位、资格、岗位认证的贯通,构建循环式的成长路径;四是形成“激励与淘汰并行”的机制:一方面要对表现突出的学员提供晋级和科研的直通通道,另一方面则要对长期停滞的学员进行分层辅导直至最终淘汰。
三、结语
军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把合适的人才置于合适的任务。新时代战争样式决定了人才必须政治坚定、技术通晓、协同高效。本文围绕目标滞后、训练割裂、师资不足和评价单一四大问题,提出任务牵引画像、一体化育训、新质力量供给和能力导向评价四条路径。核心在于让培养全流程对准任务、沉入数据、服务胜战。建议以“任务包、数据包、成长包”为抓手,固化联合导师、靶场和评价机制,持续产出能打仗、打胜仗的新时代军事人才队伍,为建军百年目标和国家安全战略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洪斌. 新时代我国军事人才培养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2023.
[2] 老松杨 . 对新时代军事人才培养的认识与思考 [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23,46(03):39-41.
[3] 李晨 , 李永建 , 刘家儒 , 等 . 勾画新时代军事教育蓝图 谱写军事人才培养新篇章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21(19):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