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古诗词诵读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策略

作者

雷康丽

建瓯市建州教育总校第四小学

引言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共收录古诗词 112 首(含课文与“日积月累”),覆盖从低段的五言绝句到高段的律诗、词曲,内容涵盖山水田园、边塞征战、思乡怀人、家国情怀等多元主题,构建了螺旋上升的传统文化学习体系。古诗词诵读作为“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重要载体,既是儿童接触传统文化的“第一扇窗”,也是培养文化认同感的“情感纽带”。然而当前教学中,部分课堂仍存在“重背诵轻理解”“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亟须探索“诵读—感悟—传承”的实践路径,让古诗词真正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活水源头。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诵读的现状

通过对多所小学的课堂观察与教师访谈发现,当前古诗词诵读教学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其一,目标偏移。部分教师将诵读简化为“熟读成诵”的任务,忽视对诗词意象、情感及文化背景的解读,学生虽能机械记忆,却难以体会“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炼字智慧,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里的团圆文化。其二,形式单一。多数课堂以“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反复齐读”为主要模式,缺乏节奏变化与情感投入,甚至出现“为诵读而诵读”的表演倾向。其三,文化割裂。部分教学脱离诗词创作的历史语境,如讲授《示儿》仅关注“王师北定中原日”的字面意思,未联系南宋偏安的时代背景,学生难以理解陆游“至死不渝”的家国情怀。这些问题导致古诗词诵读沦为“语言训练工具”,未能充分发挥其传承文化精神的核心功能。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诵读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策略

(一)丰富诵读形式:在多元体验中激活文化感知

统编版教材古诗词的编排注重年龄特点(如低段以五言绝句为主,高段引入《诗经》选篇与宋词),教学需根据文本特质设计分层诵读活动。例如,低年级《咏鹅》(一年级上册)可采用“动作诵读法”:引导学生模仿“曲项向天歌”的鹅颈弯曲动作,配合“白毛浮绿水”的手掌波动,将诗句转化为具象表演,在动态体验中感受古诗的音韵美与童趣;中年级《山行》(四年级上册)可设计“情境对读”——教师扮演杜牧,学生扮演山中童子,通过问答式诵读(“石径何人走?”“白云深处有人家”“枫叶比春花如何?”“霜叶红于二月花”),在角色互动中理解诗人对秋景的礼赞;高年级《少年中国说(节选)》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古诗词,但统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词诵读”板块中的《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可尝试“配乐轮诵”——选择古琴曲《流水》伴奏,小组接力诵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轻快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恬淡,在音画交融中体会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二)融入文化背景:在历史语境中深化文化理解

统编版教材注重”知人论世”的编排逻辑(如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集中呈现《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三首描写乡村生活的宋诗),教学需挖掘诗词背后的时代印记与文化密码。例如,教学《清明》(三年级下册)时,除讲解“清明”作为节气与节日的双重意义外,可拓展介绍寒食节禁火、扫墓的习俗,以及唐代“路上行人”的真实生活场景(如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民间疾苦的背景),让学生理解“借问酒家何处有”不仅是寻酒暖身,更是借酒消愁的文化心理。通过背景渗透,学生能从“读诗句”转向“懂诗人”“明文化”。

(三)开展实践活动:在沉浸参与中传承文化精神

统编版教材“综合性学习”单元(如三年级下册“中华传统节日”、五年级下册“遨游汉字王国”)为古诗词实践提供了天然载体。例如,结合“传统节日”主题,可组织“诗词里的节日”项目式学习:低年级制作“春节诗词卡”(收集《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等诗句,配剪纸窗花);中年级开展“中秋诗会”(诵读《古朗月行》《水调歌头》并分享家庭赏月故事);高年级策划“重阳敬老诗集”(汇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采桑子·重阳》并采访祖辈的节日记忆)。再如,针对教材中《诗经·关雎》《楚辞·离骚》选段(高中延伸内容可在小学高段做启蒙),可开展“寻找身边的草木诗”活动——带领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梅兰竹菊,联系《梅花》(王安石)、《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等统编篇目,理解“托物言志”的传统手法,并动手绘制“植物—诗句—品格”关联图。这些活动将诵读从课堂延伸到生活,让传统文化在实践中”活起来”。

(四)学校文化建设:在环境浸润中厚植文化根基

校园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隐性课堂”。一方面,可打造“诗词文化空间”:在走廊悬挂统编教材经典诗词书法作品(如《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配黄河落日壁画),在教室设置“每日一诗”朗读角(由学生轮流推荐教材内外的经典篇目),在图书馆设立“诗词文化主题区”(分类摆放《唐诗三百首》《给孩子的古诗词》等读物)。另一方面,开展“传统节日 + 诗词”系列活动:春季举办“春风诗会”(诵读《春晓》《村居》),夏季组织“荷风雅集”(赏析《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秋季开展“月圆诗韵”(共读《静夜思》《望月怀远》),冬季举行“雪趣吟诵”(品味《江雪》《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通过环境的持续浸润,让古诗词诵读成为校园生活的常态,最终实现“润物无声”的文化传承。

结语

古诗词诵读是小学语文教学连接传统文化的重要桥梁。基于统编版教材的编排体系,教师需以“诵读”为舟,以“文化”为楫,通过形式创新激发兴趣、背景渗透深化理解、实践延伸促进内化、环境浸润涵养精神,让儿童在朗朗书声中触摸经典的温度,在文化传承中生长精神的根脉。唯有如此,古诗词才能真正成为滋养儿童一生的文化基因,而传统文化也将在新一代的诵读声中焕发永恒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袁美蓉 .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与对策研 究 [N]. 科 学 导 报 ,2025-07-03(B07).DOI:10.28511/n.cnki.nkxdb. 2025.000724.

[2] 王吉平 . 小学语文古诗词朗读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关系 [J].教育艺术 ,2023,(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