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STEAM 理念下幼儿园科学区游戏的推进研究

作者

田雨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中心幼儿园

随着 STEAM 教育理念在学前教育领域的渗透,科学区游戏逐渐从单一的知识传递转向跨学科整合的实践探索。科学区作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载体,其活动设计需突破传统模式,以真实情境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究。以“玩转小陀螺”为例,该项目通过引导幼儿观察陀螺旋转现象、设计制作陀螺、优化结构等环节,将 STEAM 理念融入科学区游戏的全过程,实现幼儿科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协同发展。

一、基于STEAM 理念,剖析科学区游戏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幼儿园科学区游戏是以幼儿园内的科学区角为环境支撑,以游戏为教育活动,以教师的观察指导为重要辅助的游戏形式 [1],STEAM 教育理念是涵盖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和数学(Mathematics)五个主题的综合性教育理念,它强调跨学科的整合学习, 尤其强调通过以工程为核心的设计和制造活动,解决生活 中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 [2]。将 STEAM理念应用于科学区游戏的创设中,有效地丰富游戏内涵,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 , 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开阔科学文化视野、加深科学知识印象,进而实现全面发展,

二、结合STEAM 理念,预设与生成科学游戏

(一)活动前幼儿的兴趣及经验分析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应基于幼儿的社会经验,基于他们的兴趣与热度。在开展“好玩的民间游戏”主题活动时,幼儿非常喜欢并积极参与“抽陀螺”的游戏中,如果在班级科学区创设制作陀螺的游戏,让孩子都拥有独属于自己的“陀螺战士”一定会非常受欢迎。

(二)活动的目标预设

通过对于幼儿已有经验的观察与分析,结合幼儿游戏时所涉及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和数学(Mathematics)五方面的知识经验,我们对活动目标以及重难点的进行创设并及时调整。

(三)环境及材料的投放与准备

一个生动有趣且主题明确的区域空间不仅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好奇心,还能够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到快乐和满足,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区域游戏。用陀螺为背景创设的陀螺斗技场,以其明亮的色彩和积极的体育竞技精神吸引孩子的目光。

游戏环境如果说是老师提供的“硬装”,那么材料的“软装”则应该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完成的。在开展“玩转小陀螺”前,孩子们通过集体讨论、自主搜集了光盘、纸板、棉签、木棒、雪花片、钻石积木等低结构材料,完成了初步的材料库创设。

三、依据STEAM 理念,调整与优化科学游戏

(一)转变教师角色,聚焦问题,梳理游戏经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玩转小陀螺”的项目活动中,教师秉持新角色意识,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与“合作研究者”,活动前,教师初步预设该项目网络图,通过观察与访谈捕捉幼儿的真实需求,将原本内容宽泛的网络图重新聚焦,生发符合幼儿兴趣需要的探究点——如何制作一个陀螺。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的探究需求,提供“支架式”支持,如通过示范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引导幼儿进行陀螺主体的制作;通过提供色彩的搭配及个性的图案引导幼儿进行陀螺外观的制作。活动后,教师鼓励幼儿分享经验,形成学习共同体,如在分享交流时,教师引导幼儿分享在制作陀螺时遇到的问题,请其他幼儿共同思考原因和提出解决方法,并一起验证猜想、尝试解决问题,形成共同经验。

(二)提供丰富性、主题性、层次性的游戏材料,助推游戏开展

材料是支持幼儿游戏的主体。在陀螺项目活动开始前,教师和幼儿共同探讨,搜集材料,使得材料库拥有了丰富的材料,但要使材料与幼儿形成有效互动不仅需要丰富的材料,还要求材料与主题相适应。如在项目开始初期,我们在材料库中投放了多种陀螺,引导幼儿观察比较陀螺的不同材质、结构,尝试理解重心、摩擦力对陀螺旋转的影响。我们还投放了绘本《抽陀螺》,让孩子们了解传统的木质陀螺,了解陀螺旋转的秘密。

此外,投放材料时,教师不仅要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游戏水平,要注意游戏材料间的层次性,还要根据幼儿实时的游戏情况对材料进行调整,从而满足幼儿当下的需求,使幼儿的探索兴趣得以回升和延续 [3]。在陀螺制作初期,教师多投放投放雪花片,管道积木,立方体等拼插玩具,少投放生活中的低结构材料,让幼儿较容易的完成陀螺的制作,体验成功的喜悦。在部分幼儿对陀螺的重心、摩擦力、平衡性有初步感知后,教师减少拼插类玩具,多提供生活中的低结构材料,如纸板、纸杯、光盘、木片,树枝等。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在游戏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起点,并通过逐步探索实现能力提升。

(三)创设多元评价量表,调整优化游戏

评价环节就是对儿童进行回顾与反思的过程,借助这一过程教师可以把握幼儿科学探究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等不同能力的发展情况,进而准确地对后续教学方案进行调整,促进STEAM 教育理念渗透到项目活动中去。在“玩转小陀螺”项目中,教师根据项目的不同进程,设计了过程性评价量表、成果性评价量表、反思性评价量表,其中过程性量表中主要就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艺术表现力以及数学逻辑思维进行评价。依据量表评价结果,我们对项目的进程、幼儿的表现提出进一步发展要求。此外,量表还结合教师评价、同伴互评和幼儿自评,形成多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旨在通过多元化的反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四、STEAM 教育理念下科学区游戏实践的收获与思考

(一)根据幼儿兴趣,精选与幼儿生活相联系的游戏主题

STEAM 教育理念强调植根于生活化学习,而科学区游戏的设计也需要紧扣儿童的兴趣、经历及发展需求,这样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培养其综合能力。如“玩转小陀螺”的项目活动,则是一个基于教师对幼儿的观察,选择幼儿生活中感兴趣且可行性高的主题。在探索初期大部分班级幼儿都想尝试组装一个甚至多个自己的陀螺并在老师和同伴之间展示,说明制作陀螺既引发了幼儿的共鸣,又让学习变得更有意义。在游戏中,幼儿能够直观感受陀螺的形状和对称性,深度探究陀螺旋转的原理,积极的参与陀螺的设计和动手制作,实现了多领域能力的发展。

(二)教师角色转型,给予幼儿持续、稳定、适宜的支持

在 STEAM 教育理念下,教师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游戏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也是幼儿在游戏探索中的观察者、合作者、支持者。如材料库的演变,从一开始只有幼儿收集到丰富低结构材料,到教师添置主题性明显的陀螺玩具,再到增加操作性简单的拼插玩具,最后将大部分拼插玩具替换成可设计性强的低结构材料,都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观察幼儿的能力发展而灵活变化的结果。除了材料库的演变,游戏支架的提供、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小组内的分工与合作都需要教师在游戏中细致的观察、严谨的思考、适时的加入。只有教师时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关注游戏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给予幼儿持续、稳定、适宜的支持,游戏在幼儿成长中才能发挥的积极作用,真正促进

幼儿全面发展。

(三)注重多元评价,引导幼儿反思性学习

多元评价突破单一结果导向,通过多主体、多维度、多形式的观察和反馈,关注幼儿在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合作与沟通等能力的发展,让教师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每个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与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游戏设计策略,为他们的个性化成长提供有力支撑 [4]。在游戏初期,通过交流讨论、观察记录的方式,教师发现幼儿喜欢玩陀螺,也能感知陀螺旋转的时间有长有短,但不说明原因,缺少探究性思维,不会进行反思性学习。教师则邀请幼儿将不同的陀螺放在一起玩,利用计时器帮助幼儿准确记录陀螺旋转的时长,从材质、重心、陀螺面的大小,接触面的大小四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金属材质的陀螺重心较低,旋转的时间更长,陀螺面的大小和旋转的时间不相关,接触面越小,陀螺旋转的时间越长。通过研究结果,教师鼓励幼儿再次从材质、重心、接触面大小三方面分析自己的陀螺,并优化自己的陀螺,形成“行动- 反思 - 调整 - 再行动”的闭环,持续优化活动进程,诱发幼儿的深度学习。通过多元评价驱动的反思性学习,幼儿不仅能“知其然”,更开始“知其所以然”,这种能力将成为未来面对复杂问题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龚春萍.STEAM 理念下幼儿园科学区游戏创设的策略探究[A].幼儿教育 , 2025(05)-0028-03.

[2] 李欣 , 吴航 .STEAM 教育理念下幼儿园建构游戏的实施策 略[J]. 幼儿教育 ,2018(33):18-20.

[3] 张妍 . 巧用开放性材料, 助力游戏深度开展[J]. 东方娃娃 - 保育和教育,2024(08)

[4] 叶静 . 大班主题式区域游戏开展对策—以“神秘的神舟飞船”为例 [J]. 天津教育 ,2024(06)

(下接177 页)

界”板块,他们写的关于自己养的宠物或者在动物园观察到的动物的文章,能够吸引同样对动物感兴趣的同学阅读和交流。这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作品被重视,还能激发他们继续写作的热情。

2. 一对一交流:教师利用课后时间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写作思路和想法,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比如,对于一个喜欢科幻故事的学生,教师在交流中可以引导他“你上次写的科幻故事很有意思,里面关于未来城市的设定很新颖。下次能不能再详细描述一下未来城市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呢?”通过这样的交流,教师能够挖掘学生的潜力,帮助他们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

五、培养个性化思维习惯

在作文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习惯,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想法,展现独特视角。

1. 引导“说真话、写真情”:教师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表达真实感受,避免虚假和套路化的表达。例如,在写“我的一次失败经历”时,学生可能会觉得难为情,但教师要引导他们正视失败,如“虽然那次考试我没考好,心情很低落,但我明白了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以后我会更加努力”,这样真实的表达更能打动读者。

2. 尊重独特视角:面对同一写作主题,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和视角。比如在写“秋天”时,有的学生可能从景色变化的角度写“秋天的树叶变成了金黄色,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飞舞”;有的学生可能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写“秋天到了,天气变凉,我总会想起和小伙伴们在秋天一起放风筝的快乐时光”。教师对这些不同的视角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敢于展现自己独特的思考。

总之,小学三年级起步作文的个性化指导策略,需要教师从把握个体差异、结合兴趣点、差异化反馈、搭建表达平台以及培养思维习惯等多方面入手,因材施教,激发每个学生的写作潜能,让他们在写作的道路上迈出坚实而自信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探讨小学语文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卓鸿雁《读与写》2021 年第 003 期)

[2]《浅析小学三年级语文作文起步教学研究》(毛娅萍《新教师》2020 年第 010 期)

[3]《让孩子不再惧怕习作—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习作教学为例浅谈学生作文起步》 (彭少姬《好日子》2021 年第01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