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议论文单元学习的方法
饶海纳
江苏省南京市南京交通技师学院 210049
《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的议论文单元旨在通过经典文本研读,系统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审美能力及思辨水平。引导学生剖析论证逻辑、锤炼批判思维,深化“文以载道”的育人理念。
下面,我以基础模块上册第七单元的几篇议论文为例做简要分析。
本单元隶属于课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专题,以四篇经典议论文为载体(《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师说》),引导学生剖析论证逻辑、锤炼思维能力,深化“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这四篇文章均针对时事而作,见解精辟独到,主张切中肯綮,其传递的精神、表达的观点、倡导的理念,揭示的艺术规律,都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授课前,首先依据课标,结合学情,制定学习目标。
课前目标:通过预习任务,学生初步了解文本创作的时代背景、社会弊病和作者的思想立场,熟读课文内容,完成课前测验,并预判学习的重难点,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为实现高效课堂做好准备。
课中目标:梳理论证逻辑 + 培养批判思维 + 提高表达能力
在文本逻辑与教学逻辑的架构下,教师引领学生通过文本解读与教学活动,实现逻辑显性化、思维批判化和表达的职业化。
课后目标: 坚定文化自信 + 体悟职业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从文本思想中提炼文化基因与职业认知,弘扬职业发展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新理念,推动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和职业实践,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授课中,根据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力求在体现语文学科的思想性、科学性、基础性、职业性、时代性,或将语文知识与职业场景融合,或在教学中挖掘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语文学科的结合的途径,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提升思辨能力,发展理性立言的逻辑意识和表达交流能力。
首先梳理议论文的脉络。脉络是行文的内在逻辑,体现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其论证结构包含立论框架与论证方法两部分:立论框架常见递进式(如《反对党八股》分八条罪状逐层批判)、并列式(如《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从建筑、绘画、音乐多领域论证艺术规律)或对比式(如《师说》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照);论证方法则涵盖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等等,如《拿来主义》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学生把握文脉的意义在于:其一,构建严密逻辑。如《反对党八股》以"毒害—根源—对策 " 形成闭环论证,若颠倒顺序则削弱说服力;其二,增强论证张力。《师说》通过先批 " 耻学于师 " 的流弊,再立 " 从师问道 " 的准则,在批判与建构的张力中深化主旨;其三,推动思维跃迁。梁思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从艺术实例提炼哲学规律,鲁迅《拿来主义》借 " 闭关—送去—送来—拿来 " 的因果链条揭示文化逻辑,均由现象到本质的推演引导思维升华。经典文本印证:清晰的论证脉络是思想的骨骼,而精巧的论证方法则是凝聚碎片化论据的磁极,二者共同支撑起立论的高度与深度。
议论文作为针砭时弊的思想载体,其创作往往与时代症候紧密相连。《反对党八股》(1942)诞生于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批判教条主义文风,主张革命话语要贴近群众需求;《拿来主义》(1934)针对民国西化浪潮,鲁迅以“大宅子”隐喻文化遗产,强调辩证取舍的立场;《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1980 年代初)在改革开放初期,梁思成通过建筑艺术规律,警示工业化进程中人文精神的坚守;《师说》(唐代)则直面士大夫耻于求学的流弊,韩愈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重构师道价值体系。
这些课文共同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症结的敏锐洞察与思想突围的勇气。在信息爆炸的当代,学生通过学习此类课文提高辨真能力。一是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如《拿来主义》教导“占有—挑选—创新”的认知路径,对应当下需在海量信息中筛选真相;二是破除思维定式。《反对党八股》揭示形式主义危害,启示学生警惕短视频时代“新八股”对思考力的侵蚀;三是建构价值判断力。《师说》中“圣人无常师”的理念,鼓励突破算法茧房,在多元观点中形成独立认知;《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则启发在标准化教育中保持个性创造力。学生通过思考感悟四篇文章的核心之道,联系自身专业的特殊性,在文化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新时代要求下,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正向价值观。
整个授课过程以情境教育、发现教学、合作学习为基本策略,以学生为主体,在不脱离语文本源的基础上,教学活动依据课文内容和职业实践而生发;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知识和基础课程目标紧密结合、相得益彰,让学生体会到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学以致用的乐趣,激发学生兴趣,立足课堂,兼顾专业和职业;教学理念寻求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深度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合理使用信息化技术,寻找课与课的关联,对单元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寻找人文教育和职业实践的源和流,打造有思想、有温度、有效果的课堂。
课后,对授课过程有效性地探究,将学生学习情况用学业评价表量化分析,发挥团队合力,最终完成本单元教学目标:通过运用科学方法和理性思维把握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逻辑和方法,学会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观察和缜密分析,培养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
2020 年颁发的新课标明确指出: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教育是理想主义者应该从事的职业,语文教育更是。我们的教学不仅体现在一节课,一个单元乃至一个学习周期,而应该贯穿于学生现在和未来的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让那些与人类之真善美有关的价值,成为一种信仰,也成为社会的集体力量。
参考文献
[1] 端木国雨 .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课堂改革与探索——以统编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为例 [J]. 职业教育研究 , 2024, (08):73-80.
[2] 程颖 . 中职语文大单元主题教学策略探究——以高教社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为例 [J]. 成才 , 2024, (07): 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