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公路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与优化策略

作者

屈旭东

承德博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067600

引言:随着我国交通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与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公路工程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载体,其建设质量与综合效益的协同提升已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传统公路工程成本管理多聚焦于施工阶段,存在“重短期投入、轻长期效益”“重建设成本、轻运维消耗”的碎片化倾向,导致全生命周期成本居高不下、资源浪费与重复投资频发。尤其在运营维护阶段,因前期设计缺陷、材料劣化及管理滞后引发的成本超支与性能衰减问题日益凸显,制约了公路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1. 公路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基础

LCCM 体系以”全周期覆盖、全要素集成、全价值增值”为核心理念,构建了覆盖公路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及拆除回收的全流程成本管控框架。该体系包含三个关键维度:时间维度强调全周期连续性管控,避免阶段割裂;成本维度整合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建立全面核算体系;价值维度通过功能 -成本匹配实现效益最大化。

研究提出三大支撑理论协同作用机制:价值工程理论通过功能分析优化方案选择,如在路面设计中评估不同结构的全寿命价值;精益建造理论聚焦施工过程优化,利用 BIM 等技术消除资源浪费;风险管理理论识别各阶段风险源,建立预警机制降低意外成本。实证研究表明,该体系可显著提升项目综合效益:决策阶段方案优化率达 20% ,设计阶段成本节约 15%-18% ,施工阶段效率提升 10%-12% ,运营维护成本年均降低 12%-15%. 。研究为破解传统成本管理碎片化问题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对推动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 公路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公路工程成本管理仍以传统分段式模式为主,存在严重的阶段割裂和价值脱节问题。在决策阶段,普遍缺乏全生命周期视角,成本测算过度集中于建设期投入,对运营维护和环境修复等长期成本考虑不足,导致项目陷入 " 低价中标 - 高成本运维 " 的恶性循环。设计阶段虽引入限额设计理念,但技术经济协同性不足,设计单位常因成本约束不足而过度追求技术参数冗余,如路面结构层厚度超配等问题频发,造成建设成本隐性增加和运维阶段资源浪费。

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手段单一,供应链协同效率低下,材料采购和机械调配仍依赖经验决策,缺乏基于大数据的精准预测。分包模式导致的责任界面模糊,进一步推高了质量返工、工期延误等隐性成本。运营维护阶段的成本失控问题尤为突出,传统 " 事后维修 " 模式难以适应交通负荷增长需求,导致维修频次和费用呈指数级增长。智能化运维技术应用滞后,多数项目仍依赖人工巡检,缺乏统一的运维数据平台。

拆除回收阶段的成本管理体系几乎空白,建筑垃圾填埋等粗放处置方式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修复成本转嫁。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现行考核体系以建设期成本为单一指标,缺乏全周期成本动态考核;BIM、物联网等数字化工具普及不足,全生命周期成本数据库建设滞后。

3. 公路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成本管理策略

在前期决策阶段,构建 " 功能 - 成本 - 风险 " 三维评估模型,采用 AHP-熵权法进行多目标决策分析。通过交通流量预测和区域经济分析,选择技术可行且长期效益最优的方案,并预留弹性设计空间应对未来需求变化。

设计阶段推行 " 限额设计 + 价值工程 " 双轨模式,运用 BIM 技术实现参数化成本联动。具体措施包括:通过有限元分析优化路面结构层厚组合,采用标准化桥梁构件降低施工复杂度,并将再生材料占比等绿色指标纳入考核体系。施工阶段建立 " 供应链协同 + 精益建造 " 管控网络。基于大数据构建供应商评价系统,采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材料溯源。创新性地引入钢材 " 期货套保 + 浮动定价 " 机制,有效控制材料成本风险。同时推广装配式建造和智能监测技术,通过数字孪生平台实时纠偏施工质量。

运营维护阶段建立预防性养护体系,基于路面性能衰变模型制定差异化养护策略。搭建 " 云 - 边 - 端 " 一体化运维平台,利用物联网和 AI 技术预测病害发展,实现养护资源精准配置。拆除回收阶段践行循环经济理念,对混凝土、沥青等废弃物实施分级再生利用。创新性地将废旧沥青铣刨料掺入新拌混合料,对金属构件进行熔炼再造,并通过生态修复技术提升临时占地的生态服务价值。

4. 公路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化策略

技术层面创新性地构建了 " 数字孪生 + 智能决策 " 平台。基于 BIM+GIS 技术建立全要素数字模型,集成 12 类动态数据,通过 AI 算法模拟不同技术方案的成本演化路径。例如在路面结构比选时,系统可自动生成多种方案的 30 年成本曲线。同时应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成本数据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

管理层面推行 " 全流程集成 + 利益共享 " 机制。一方面推广 EPC+O 模式,赋予总承包方全周期管控权限。实证显示,某山区高速项目通过优化设计减少土石方量 18% ,降低建设成本 12% 。另一方面建立 " 成本节约分成 " 机制,将运维阶段节省费用的 30% 反哺运维单位,激发降本积极性。

研究还强化了风险防控与资源再利用。运用蒙特卡洛模拟量化评估 15 类风险,通过保险对冲等方式平滑成本波动。在拆除回收阶段,构建 " 政府引导+ 企业参与 " 的循环经济模式,建立建筑垃圾再生资源产业园,实现废旧材料规模化利用,并通过碳交易将减碳效益变现。

实践表明,该优化体系能显著提升公路工程综合效益:决策阶段方案经济性提升 20% 以上;设计阶段冗余成本降低 15%-18% ;施工阶段工期缩短 10% -12% ;运营阶段年均节约成本 12%-15% ;拆除阶段资源化率达 90% 。研究为交通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结论

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与管理协同,实现了从 " 成本管控 " 向 " 价值创造 " 的转型。研究表明:决策阶段多目标仿真提升方案经济性 20%+ ;设计阶段价值工程与 BIM 技术降低冗余成本 15%-18% ;施工阶段智能建造缩短工期10%-12% ,减少材料损耗 8% ;运营阶段 AI 巡检延长大中修周期 3-5 年,年均节约运维成本 12%-15% ;拆除阶段资源化率达 90% ,环境成本下降 40% 。研究证实,该体系不仅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还通过碳减排、资源循环等路径创造社会价值。未来需完善全周期成本数据库,建立碳核算交易机制,并探索AIoT、数字孪生等技术在动态预测中的应用,为交通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该成果为提升公路工程综合效益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静 . 铁路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路径 [J]. 智慧中国 , 2025, (01): 90-91.

[2] 万欢 , 赖震宇 . 基于 BIM 技术的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模式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 , 2024, 27 (08): 89-91.

[3] 刘红梅 . 公路工程施工项目全经营周期成本管理简析 [J]. 今日财富 ( 中国知识产权 ), 2021, (08): 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