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美术课堂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多元评价体系构建

作者

尤伟宏

黑龙江省同江市第五小学 黑龙江佳木斯 156400

引言

当下美术教育评价大多局限于技能考核,忽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动态发展进程。依照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这项研究给出以过程性,差异性和发展性为准则的评价体系架构,借助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想要化解传统评价里标准单薄,回馈迟缓之类的难题,给美术课堂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赋予理论支撑和操作范例。

1 多元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1.1 建构主义理论对评价的启示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积极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这个观点给小学美术评价带来了重要方向。在美术课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成果,而是通过自己探索,动手操作慢慢形成的,所以评价不能只看最后的作品好不好,还要看重学生在创作过程里的思考轨迹,比如他们怎么理解主题,怎样试用材料,主意怎么改变等等。拿学生做“我的家乡”主题画来说,如果用建构主义导向的评价,就会把学生从看到家乡建筑开始,到选水墨或者剪纸这种形式的决定过程,还有遇到造型难题时怎么用联想解决这些事情记录下来,这样的过程性记录能更全面地表现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2 多元智能理论与美术创造性思维的联系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包括空间智能、语言智能、人际智能等,这与美术创造性思维的多元性非常契合。学生在美术创作中,其创造性可以表现在不同的方面,有的学生擅长用色彩表达情感(空间智能),有的学生擅长用故事讲述作品(语言智能),有的学生擅长用合作创作碰撞出创意(人际智能)。在“环保主题”创作中,有约 20% 的学生选择用废旧材料拼贴(动觉智能),有约 30% 的学生选择用漫画故事讲述(语言 - 空间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我们,要认可这些差异,不能用一个标准(“画得像不像”)去衡量创造性,而要通过识别不同智能维度的表现,发现每个学生的创意点,让评价更包容。

2 小学美术创造性思维评价维度的设计

2.1 原创性:独特构思与符号化表达

原创性是创造性思维的灵魂,它主要表现在构思的独创性和符号化表达的个性化上,评价时要留意学生能否冲破模仿的惯性,用独特的眼光去解读主题,用独有的符号去传递意义。就拿“四季”这个主题来说, 85% 的学生一开始都会选择画花草树木这些常见的元素,那些原创性比较高的学生可能会用“妈妈围巾的厚薄”来表示冬天,或者用“书包里零食的改变”来代表四季,这种构思打破了常规的联想。

2.2 材料运用与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体现灵活性

灵活性体现学生适应变化、扩展思路的能力,材料和表现手法的多种选择被包含其中,观察学生能否根据主题需求灵活转换材料,或者用不同手法表现同一创意。创作“动物世界”的时候,灵活的学生或许会先用铅笔勾画轮廓,接着用水彩晕染,最后用毛线粘贴增添质感,而不是拘泥于一种工具。据数据表明,可以熟练运用 3 种以上材料的学生,在创意丰富度方面的得分比只用 1种材料的学生高出 30% ,表现手法的多种尝试同样重要,就像“节日”这一主题,有的学生用剪纸的镂空效果表现热闹,有的用油画棒的厚重色彩传递温暖,这样的多角度尝试正是灵活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2.3 延展性:跨学科迁移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延展性是指学生能否把美术创意应用到其他地方,用艺术思维解决问题,这是创造思维的深度,评价时可以看学生能不能联系语文、科学等学科知识充实作品,或者遇到创作难题时,想出新的解决办法。比如做“校园安全”主题创作, 35% 的学生会联系数学里的“距离”,用线的长短来表现危险区和安全区,当颜料不够时, 60% 的学生会想到用树叶、花瓣等自然材料代替,这样的跨学科联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延展性。

3 评价体系的实施路径与保障

3.1 动态档案袋评价法的应用

动态档案袋评价法是系统搜集学生的创作草稿、成品、反思笔记等材料,全程记录创造性思维发展轨迹的一种方法,档案袋里可放最初的创意草图(标明修改原因)、不同阶段的作品照片、课堂上的创意发言记录等。某学生“海洋”主题档案袋中有用蓝色蜡笔涂抹的初稿,也有加入锡纸表现波光的改进版。还有一张写着“想到用亮片表现鱼鳞片”的便签,教师定期分析档案袋,就能清楚看到学生原创性、灵活性的提升。

3.2 师生共评机制的建立

师生共评机制让学生加入评价进程,通过讨论,投票等手段一起断定创意价值,既加强评价的民主化,又培育学生的批判意识。实际操作时,可先由学生介绍自身作品的创意闪光点,之后由师生联合就原创性,灵活性等展开打分,最后集体商讨“哪些创意值得模仿”,比如,“我的梦想”作品展评期间,学生提议用破碎的镜片来表现梦想的不完善。通过师生共评以后,这个创意被认定为很有原创性,这种情形使得 65% 的学生在以后的创作中愿意去试验新的想法,教师在共评时要引领学生看重创意的独特之处而不是技巧,不能把评价标准偏向于“画得好”。

3.3 家校协同反馈系统的构建

家校协同反馈系统凭借家庭与学校的信息互通,形成评价合力,使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持续性得以强化。学校会定时向家长发送学生的作品以及课堂上的创意表现,“这周孩子拿黏土和树枝做了个‘森林’,试着用长短不同的树枝来表现远近”。同时邀请家长记录孩子在家里的创意举动,比如用积木搭建出特别的造型。家长的反馈可以补充学校评价的盲点,例如有位家长说“孩子拿蔬菜印章在购物袋上画画”,这个信息让教师意识到学生在生活中有创意迁移的能力。

4 结语

本研究形成的多元评价体系,凭借理论梳理和维度划分,给小学美术课堂创造性思维培育给予了一套系统化的解决办法,往后要继续验证不同校际环境下的评价工具有效程度。还要探究智能化技术在此领域的应用可能性,希望这个体系可以促使美术教育朝着从重视成果到重视思维成长的更深层改变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毛丽丽. 创造性思维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培养的策略探究[J]. 华人时刊( 校长 ),2023,(04):74-75.

[2] 蔡彦娥 . 基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小学美术课堂创新教学策略研究 [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 .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六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二). 渭南市高新区第三小学 ;,2023:65-67.

[3] 巢 越 . 小 学 美 术 教 学 中 创 造 性 思 维 培 养 的 实 施 策 略 [J]. 新 课程 ,2022,(33):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