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作者

徐天岳

长春工程学院 吉林长春 130012

引言:

水利工程是支撑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民生保障。近年来我国大中型水利工程数量和规模持续扩大,但建设过程中生态保护认识不足及措施滞后,导致生态流量减少、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环境问题,影响可持续发展。尽管国内外已有学者探讨相关生态影响与补偿机制,但缺乏基于本土实践的系统论证。本文聚焦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突出问题,深入分析主要环境风险及成因,并提出系统性保护对策,为水利工程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1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 生态流量缺失的问题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生态流量缺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分配不合理 [1]。生态流量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稳定运转的最低水量,对维持水生态环境的健康至关重要。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由于大量水资源被调取用于灌溉、生活和工业等用途,导致了河流水量减少,生态流量无法得到保障。

生态流量缺失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多个方面。生态流量的减少会导致水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降低,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过低的生态流量会影响水质稳定性,加剧河流水质恶化的风险。生态流量缺失还会导致湿地退化、土壤侵蚀加剧等问题,影响整个流域生态系统的平衡。

为解决生态流量缺失问题,需要在水利工程规划和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生态需求,合理分配水资源,确保生态流量得到保障 [2]。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降低生态流量的损失,如设立生态补水措施、建立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机制等。只有通过这些综合的保护与治理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生态流量缺失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1.2 水质污染与生物栖息地破坏

水质污染与生物栖息地破坏是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常见且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水利工程的不断扩展,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泥沙和其他污染物排入水体,导致水质恶化。这种水质污染不仅影响了水体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也对水生生物的生存带来了巨大压力。特别是在河道、湖泊以及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污染物的积累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现象,进而使水草过度生长,消耗水中的氧气,从而产生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

生物栖息地破坏与水质污染密切相关。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需要填海造陆、疏浚河道,这些活动直接导致了自然栖息环境的破坏[3]。湿地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对于调节水质、提供栖息地以及过滤污染物发挥着重要作用。水利工程的开发行为常常使湿地面积缩小或生态功能退化,严重影响生物的栖息与繁衍。

具体而言,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噪声、震动及物理干扰也减少了动植物的栖息机会。对生物栖息地的破坏不仅影响了水生生物的多样性,还可能导致某些物种的濒危,甚至灭绝。地表流动水体的变化使得生物迁徙和繁殖受到限制,限制了种群交换和基因流动,进一步加剧了生物多样性的损失。

基于上述问题,加强水质监测与保护、采取有效的生态修复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管理,才能在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2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与效果

2.1 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应用

生态补偿机制是为弥补因水利工程建设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从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水利工程通常会对水体、土壤及周围生物栖息地产生影响,这要求相关部门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以减轻负面影响,实现生态经济协同发展[4]。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受影响生态环境的价值评估。这一过程涉及对生态服务功能、生态恢复及保护措施所需费用的科学评估,通过市场导向或政府主导的方式来进行补偿额度的设置。笔者提出在补偿过程中可采用补偿与惩罚并行的机制,以激励相关企业和开发者采取主动的环境保护措施,达成最小化生态损失的目标。

在应用层面,生态补偿机制需强化跨部门的协调与合作。水利工程建设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如水务、环保及土地管理等,生态补偿的实施需要这些部门共同协作,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地。有效的补偿方案还应当包括对受影响农民的补偿,提升其对生态保护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相应案例表明,生态补偿不仅能促进生态环境的修复,还能提升地方经济的可持续性。例如,通过对生态恢复项目的资金支持,有效推动了当地的绿色农业发展,改善了水质,恢复了生物多样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性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对补偿资金的透明管理,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避免流失。

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应用,对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生态稳定与经济健康发展的双赢局面。

2.2 工程设计优化与环境监管的加强

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对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优化工程设计不仅可以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还可以提升工程的环境适应性。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生态流量的需求,确保水流能够满足下游生态系统的生存需求。例如,合理设置泄洪结构和生态通道,有助于维持水体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在设计中采用生态工程技术,如人工湿地、生态岸线和绿化工程,可以有效改善水质,提供生物栖息地,减少水土流失。这类设计措施不仅增强了工程的可持续性,也为生态恢复提供了必要的生存空间。通过引入生态设计理念,水利工程在满足经济和社会需求的,也能有效降低环境风险。

环境监管是确保水利工程设计优化效果的重要环节。加强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进行实时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环境监测不仅包括水质和生态流量的监测,还应涵盖生物多样性的监测,以评估生态保护措施的有效性。

强化公众参与也是环境监管的重要方式。通过透明的信息发布和公众咨询,能够提高社会对水利工程环保措施的关注度和支持度,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氛围。这种参与不仅提升了项目的社会认同感,还有助于集思广益,从而优化设计和监管策略。

通过工程设计的科学优化与全面的环境监管,可以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有效地降低生态环境风险,促进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结束语:

本文深入探讨了水利工程建设中遇到的生态环保问题,并针对生态流量缺失、水质污染和生物栖息地破坏这些核心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优化工程设计和加强环境监管等具体保护措施。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验证了这些措施的可行性与挑战,为水利工程的环境保护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策略和建议。尽管如此,当前研究在面对极端气候与地质复杂性交互影响的情况下的应对策略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未来研究应关注这些方面的挑战,以推动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岳松 . 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J].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2,(22):0033-0035.

[2] 梁家晔 . 水利工程 w 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探究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3,(03):0039-0041.

[3] 彭红 . 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持续发展 [J]. 前卫 ,2020,(07):0175-0177.

[4] 占志超罗妍 . 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3,(04):0056-0058.

[5] 胡德鹏. 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建设[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