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强化过程评价,探索高中教学评实践

作者

李嘉欣

肇庆市第一中学

基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背景,高中正进行如火如荼的教学评价改革,然而目前仍有应试压力,如何结合高中学段的实际学情,平衡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成为教学评实践的关键要素。笔者尝试以《觉醒年代,新生之光》语文 + 历史项目化学习为例,强化过程评价,探索更合适高中学段的教学评实践。下面将从“评什么”“如何评”和“谁来评”三个方面梳理实践与思考。

一、评什么

基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背景,把教学评改革创新作为课堂改革的动力,让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简单的“唯分数论”和“唯考试论”,而是转向核心素养视域。具体来说,主要围绕以下两个层面来进行评价:

(一)强化过程评价,关注学生“成长”。

在学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中,学生离作品的时代背景有一定距离,如果只关注“结果评价”,很容易会扼杀学生欣赏和学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积极性。因此,在设计教学评价中,插入过程性的“教学评”手段,设计系列教学活动、评价方式和反馈机制,以确保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比如,在任务一“走近作品”中,针对学生“了解现当代作家作品概貌”这一教学目标,设计评价内容如下:

1. 课堂互动

(1)提问与回答:教师随机提问学生关于某部作品的体裁特征、题材内容、情感特点的问题,观察学生的回答是否准确、全面。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每组负责一部作品,讨论并总结该作品的体裁特征、题材内容、情感特点,然后派代表向全班汇报。

2. 作业与练习

(1)作品概述:要求学生撰写作品概述,包括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和语言风格分析。

(2)对比阅读:选取两部风格迥异的作品,要求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两部作品在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和语言风格上的差异。

3. 测试与考试

(1)选择题与填空题:设置关于作品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和创作风格的选择题和填空题,检验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2)简答题与论述题:设置简答题和论述题,要求学生详细阐述某部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和创作风格,以及它们对作品主题和情节的影响。

而评价的标准也以“准确性”、“全面性”、“深度性”和“创新性”四个维度替代单一的分数成绩:

1. 准确性:学生的回答、作业和报告是否准确反映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和创作风格。

2. 全面性:学生是否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和创作风格。

3. 深度性:学生是否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和创作风格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是否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4. 创新性:学生是否展现出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是否以新颖的方式展示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

这种关注于过程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从知识到能力,从能力到素养的转化。

(二)关注成果驱动,忽视学生“成绩”。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深度学习模式,这个模式的关键在于“成果”驱动,而非“分数”驱动。基于既定学习目标,教师提前设计公开成果,形式可以多样,但是必须有一个实在的抓手,如一篇论文、一次汇报、一本文集、一个展览,也可以是一场演出、一场辩论等等。

笔者提前给学生设计一个公开成果:为庆祝祖国生日及纪念五四青年节,学校将以“觉醒年代,新生之光”为主题,为中国现当代时期的革命青年人物撰写人物通讯。同学们将作为本次人物通讯集的“主编”,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编辑任务。这就是非“成绩”的成果驱动,相较于“测试”而言,学生对完成这个有趣的成果会有更多的主动性。当然,完成任务并非易事,在过程中已包含五个学习任务,这五个学习任务均需学生开展深度思考和创新性的解答,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觉接收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如何评

所谓过程评价,就是在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学习任务而设计对学生学习过程及阶段性学习结果的评价。主要采用两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分别为:

(一)表现性评价

在任务二“好样的,青年!”中,要求学生深入阅读文学作品,梳理革命青年的人生轨迹,详细剖析文学作品中的革命青年形象,填写阅读小卡片。此项任务指向的是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跨学科的探究与探讨,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历史、地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对作品内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和讨论,促进学生的跨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在任务五“推广交流”中,组织学生为人物通讯集设计推广方案,通过多种媒介和手段进行作品的推广和传播。此任务要求学生设计推广方案,通过多种媒介和手段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成果,向同学们推广自己小组的人物通讯集。这一任务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语文、艺术、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进行交流和分享,互相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做法。

上述任务都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成果,开展交流和分享,互相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做法。这就涉及到表现性评价,可采用以下三种评价方法:

1. 同伴评价:鼓励学生相互评价,促进相互学习和反思。

2.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和点评

3. 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评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

(二)量表性评价

量表性评价的适用度比较广,可以运用在各类学习任务中,而且能够将评价内容数字化,便于师生的统计和分析。在任务四“我是总编”中,学生通过小组分享人物通讯,同伴评分,推选出得分最高的 10 篇人物通讯,并按照一定逻辑分章节整理人物通讯,搭配章节名,撰写序言,形成一本完整的《觉醒年代,新生之光》中国现当代革命青年人物通讯集。这个任务使用量表性评价对同学的人物通讯作品进行同伴互评,通过评分量表对人物通讯作品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

三、谁来评

过程评价区别于结果评价的另一个要点,就是评价者的多样性,每一位参与项目化学习的人都可以成为评价者。老师、学生、参与或欣赏的人都可以对项目化学习的过程或成果进行评价。在项目化学习中,就实行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老师评价等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

在任务一“走近作品”中,通过生生互评、老师评价,对学生阅读后整理的以革命青年人物为中心的内容概况表或思维导图进行进一步完善。在任务二“好样的,青年!”中,因为学生对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心理比较难理解和把握,特别开展专题学习《渗透文本,显形人心——人物形象分析之心理专题》,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学生自评和老师评价,引导学生找到分析人物心理的切入角度,掌握分析方法。在任务三“为他写文”中,学生通过不断地自我评价,为与自己有思想共鸣的革命青年写好人物通讯。在任务四“我是总编”中,学生对同学的人物通讯作品进行同伴互评,通过评分量表对人物通讯作品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在任务五“推广交流”中,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老师评价等多种评价形式选出得分最高的中国现当代革命青年人物通讯集,印刷成册。

强化过程评价,对学生来说,更能增强学习兴趣,培养解决问题、探索实践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教师而言,教学评改革对日常教学提供有效借鉴,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中共中央、国务院 .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EB/OL].https://mp.weixin.qq.com/s/7X0TlSLjTux_Zon9XdV42w,20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