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原野》中人物创造的极端性分析

作者

梁佳芮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引言:曹禺作为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一座丰碑,其剧作《雷雨》、《日出》、《北京人》等早已成为中国戏剧文学的经典。而完成于 1937 年的《原野》与曹禺其他更侧重于社会写实或家庭伦理的作品不同,《原野》将视野投向更为辽阔、原始的场景,并大胆运用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手法,构建了一个充满野性张力与心理挣扎的悲剧世界。深入剖析《原野》中人物创造的极端性特征,有助于我们更精准地把握《原野》独特的艺术价值,更能深刻理解曹禺如何通过这种极端化的美学表达,揭示人性的复杂与残酷,思考个人与时代、存在与命运的永恒命题,进而彰显其悲剧艺术的深刻内涵与独特贡献。

《原野》是曹禺创作的一部深刻揭示人性复杂与残酷的戏剧作品,通过极端的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展现了人性的丰富与复杂,以及善与恶的激烈交战。而从阅读感受来说,《原野》中人物的创造具有明显的极端性,这种极端性不仅体现在人物的情感表达上,也体现在他们的行为选择和命运走向上。

仇虎、金子和焦母这三个主要人物,都处于人性的极致状态。仇虎的复仇及其精神痛苦,金子的叛逆与泼野,以及焦母的阴险与狠毒,都是人性极端状态的体现。这种极端性的表现,不仅仅是为了戏剧效果,更是作者对人性深层次探索的需要。曹禺通过这些极端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人心深处善与恶的激烈交战,以及在特定环境下人性的扭曲与压抑。《原野》以复仇为主题,不仅描绘了复仇的外在行为,更深入地探讨了复仇者内心的罪恶感和对自我价值的怀疑,从而揭示了人性中的善与恶、罪与罚的冲突。此外剧中塑造的一系列极端人物形象,如焦母的“恶母”形象,反映了社会环境对个体的扭曲影响,同时也揭示了人性在极端压力下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人物之间的极爱和极恨,展现了人际关系中的强烈情感波动。这种情感的极端化不仅增加了戏剧的张力,也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性的复杂性和残酷性。跳出来看,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个人复仇行为的描写,更是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的深刻批判。曹禺通过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展示了封建伦理和传统文化观念对人性的扭曲,使得个人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和文化的悲剧。

悲剧环境“原野”也反映了《原野》的极端性。从宗法制社会的角度来看,《原野》描绘了家族复仇和恋爱悲剧的故事,这些都是在传统宗法制文明与现代人道主义文明交融时期的背景下展开的。这种背景不仅展示了个体在家族和社会压力下的挣扎,也反映了个人与传统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曹禺通过《原野》探讨了复仇行为与复仇者的人性困境。在剧中,仇虎的复仇绝境不仅是个人悲剧的高潮,也象征着更广泛的社会和阶级问题。这一点从剧作提供给革命现实主义的阶级救赎契机可以看出,作者试图通过这种极端的情境揭示更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人性的复杂性。此外,悲剧环境“原野”也可以被理解为人类与自然界的斗争及其后果。如同其他文献所述,人类历史上不断试图征服自然,而现代工业文明则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这种对抗最终导致了资源使用上的困境,如囚徒困境等问题。虽然这一点并非直接来自《原野》,但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用以理解《原野》中人物行为的深层原因。因此,《原野》中的悲剧环境“原野”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一种象征。

《原野》中人物的极端性还体现在他们的命运选择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例如,焦母的命运因果关系是倒错的,她一步步迫害仇虎、金子,又一步步走向疯狂的极点。这种命运的倒错,不仅揭示了个体在社会和历史背景下的无奈,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性深层次的思考和批判。从社会背景来看,《原野》反映了当时农民反抗地主豪绅的社会矛盾,但由于缺乏正确的道路,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一点揭示了人物命运选择与其所处的社会结构和阶级斗争之间的紧密联系。从历史背景来看,《原野》的创作和接受过程受到了时代变迁的影响。作品在解放前因抗日战争而未能公演,但在 80 年代重新被关注并拍摄成影片,这一现象说明了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观众的吸引力及其意义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作品本身,也反映了社会文学观念的变迁以及时代巨变对文学经典建构的影响。

《原野》中人物的极端性是作品深刻揭示人性复杂与残酷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仇虎、金子和焦母等人物极端情感和行为的描绘,以及对他们命运选择的展现,曹禺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充满极端性的悲剧世界,从而深刻探讨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深刻地反映了他对悲剧艺术的理解和独到见解。他利用象征手法和西方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段,增强了剧作的戏剧性和哲学深度。例如,仇虎复仇前后的心路历程,不仅仅是个人的变化,更是对整个社会环境和人性阴暗面的揭示。这种深层次的探讨,使得《原野》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复仇的戏剧,而是对人生困境和神秘宇宙的哲学思考。并且曹禺在塑造人物时,注重人物的内在矛盾和外在冲突,这些极端性的人物形象成为了他表达悲剧观念的重要载体。如蘩漪和仇虎这两个角色,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畸形的结果,反映了社会环境对个体的扭曲影响。曹禺通过这些极端性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他对于悲剧艺术的深刻理解,即悲剧人物应具备极端的热情、全力以赴的行动、高尚的理想以及雄风般的气魄。

参考文献:

[1] 胡读书 . 极端的爱与极端的恨——试论《原野》的人物创造 [J]. 名作欣赏 ,2014,No.473(21):139-140+150.. 胡读书 .[2014-07-01]

[2] 为了极致的戏剧效果——论《原野》的逆向性构思 . 陈国恩 .[2020-04-

[3] 论《原野》的人物性格及其关系构成 . 吴戈 .[1987-03-02]

[4] 迟琳玉 and 姜凯霖 . “由《原野》浅谈文学创作中的人性发掘 .” (2016)..

迟琳玉 ; 姜凯霖 .[2016]

[5] 刘 婷 .《 诗 学 》 悲 剧 理 论 视 域 下 的《 原 野 》[J]. 美 与 时 代

( 下 ),2019,No.810(08):106-108.. 刘婷 .[2019-08-25]

[6] 全艳萍 . 伦理选择下的人性冲突——《原野》主题试论 [J]. 语文月

刊 ,2002,No.(10):5-6.. 全艳萍 .[2002-10-01]

[7] 王会霞. “爱恨交织下人性的扭曲——《呼啸山庄》与《原野》之比较.”

(2005).. 王会霞 .[2005]

[8] 李宗辉 . 高度悲剧效果的诞生 [D]. 湖南师范大学 ,2006.. 李宗辉 .[2006-

04-01]

[9] 刘涛 .“分析《原野》中仇虎形象的典型意义 .”(2003).. 刘涛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