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的早期识别与综合治疗研究
陈玉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 浙江省精神心理卫生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心身障碍科 325800
引言:双相情感障碍作为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以其独特的临床表现和高复发率,对个人健康、家庭和谐以及社会功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对双相情感障碍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早期识别与综合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复发风险的重要性。然而,当前在双相情感障碍的早期识别方面仍存在诸多挑战,如诊断标准的模糊性、共病干扰以及公众认知不足等。
1. 双相情感障碍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从定义上来看,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情感性精神病,病发时躁狂和抑郁两种情绪状态会交替出现。在发病全程中,有时以躁狂型为主,有时以抑郁型为主。躁狂型的特征是兴奋的、激动的、乐观的、情感高涨的,而抑郁型则表现为忧郁的、悲观的、沉静的、情感低落的。这两种状态的反复交替出现,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在躁狂发作时,患者可能表现出情感高涨、言语活动增多、精力充沛等症状,他们可能感到自己无所不能,自我评价过高,甚至出现冲动行为,如挥霍无度、不计后果的冒险等。而在抑郁发作时,患者则可能陷入长时间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对什么事情都没兴趣的状态,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悲观厌世、自杀念头等严重症状。此外,患者的情感状态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转变,从情感躁狂转向情感抑郁。
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年龄广泛,首次发病可见于任何年龄。同时,该疾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有双相情感障碍家族史的人要比正常人群患病率高。此外,不良的生活事件和环境应激事件,如失业、失恋、家庭关系不好等,也可能诱发情感障碍的发作。
2. 双相情感障碍的早期识别
双相情感障碍的早期识别是改善疾病预后、减轻患者及社会负担的关键步骤。这一过程主要依赖于对患者情绪状态、行为模式及生活质量的细致观察与评估。双相情感障碍的早期症状可能并不典型,常表现为情绪波动、精力水平变化以及睡眠模式的紊乱。在躁狂发作初期,患者可能展现出超乎寻常的活力、自信及乐观情绪,言语增多,思维奔逸,甚至可能做出冲动决定,如过度消费、无计划地旅行或参与高风险活动。同时,他们可能睡眠时间减少,却仍感到精力充沛。相反,在抑郁发作的前兆阶段,患者可能逐渐失去兴趣与乐趣,情绪变得低落,精力减退,社交活动减少,并可能出现睡眠障碍,如早醒或难以入睡。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经历从躁狂到抑郁的快速转换,这种情绪的剧烈波动是双相情感障碍早期识别的关键线索。
早期识别的挑战在于,这些症状往往被误解为正常的情绪波动或压力反应,特别是在青少年和年轻成人中,他们的情绪波动可能被视为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因此,提高公众、教育工作者及初级保健医生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认识至关重要。此外,利用标准化的心理评估工具,如心境障碍问卷(MDQ)、双相筛查量表(BISQ)等,可以帮助识别具有双相情感障碍风险的人群。同时,对患者的家族病史进行详细询问也是早期识别的重要环节,因为双相情感障碍具有显著的家族聚集性。
3. 双相情感障碍的综合治疗策略
双相情感障碍的综合治疗策略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多层次的综合性体系,旨在通过药物、心理、物理等多种治疗手段,达到控制症状、预防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药物治疗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的基础,主要包括情感稳定剂、抗精神病药物及抗抑郁药物等。情感稳定剂如碳酸锂、丙戊酸钠等,能有效减少躁狂与抑郁发作的频率和强度,调节大脑内神经递质的水平。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喹硫平等,在躁狂发作时能快速缓解兴奋、冲动等症状。对于伴有严重抑郁发作且有自杀风险的患者,可谨慎联合使用抗抑郁药物,但需密切监测,防止转躁现象。
心理治疗在双相情感障碍的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教育、家庭治疗等,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增强治疗的依从性和信心。同时,改善家庭内部的互动模式和情感氛围,为患者提供有力的情感支持,减少家庭冲突等压力源对患者情绪的不良刺激。
物理治疗也是双相情感障碍综合治疗的一部分,主要包括睡眠限制训练、光疗、电惊厥疗法、磁刺激疗法等。这些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管理症状,如调整睡眠模式、调节生物钟节律、缓解症状等。
综合治疗策略还强调患者的自我管理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患者需规律作息,确保足够的睡眠;避免摄入酒精、咖啡等刺激性物质;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瑜伽等;保持饮食营养均衡,增加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 D 等食物摄入。同时,患者需注重自我情绪觉察,培养兴趣爱好,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以舒缓情绪,为内心世界构建宁静港湾。
4.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挑战与未来方向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包括疾病的复杂性、高复发率、治疗依从性差以及共病问题。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表现多样,且躁狂与抑郁状态可交替出现,使得诊断和治疗变得复杂。此外,即便经过有效治疗,患者仍面临较高的复发风险,这要求长期、持续的管理与监测。治疗依从性差也是一个重要挑战,部分患者因对疾病认知不足、药物副作用或经济负担等原因,难以坚持治疗计划。同时,双相情感障碍常与焦虑、物质滥用、睡眠障碍等共病共存,进一步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面对这些挑战,双相情感障碍的未来治疗方向聚焦于精准医疗、个性化治疗策略的发展,以及跨学科合作模式的推广。精准医疗通过基因组学、神经影像学等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旨在识别不同患者的特定病理机制,从而提供更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个性化治疗策略则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病程、共病等,量身定制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此外,跨学科合作模式的推广,包括精神科、心理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等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将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系统的治疗服务,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全面恢复。
结论
双相情感障碍作为一种复杂的慢性精神疾病,其治疗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综合应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及患者自我管理等多种手段,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早期识别对于疾病的及时干预至关重要,而跨学科合作、精准医疗及个性化治疗策略的发展,为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郭彤, 谢小萌, 沙莎, 等.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和家属对双相情感障碍前驱症状识别能力的比较研究 [J].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 2022, 22 (09): 623-628.
[2] 董至诚 . 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早期识别模型研究 [D].东南大学 , 2022.
[3] 黎泽天 . 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和抑郁症气味识别能力缺损的对比研究[D]. 南方医科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