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剪纸艺术助力学生审美能力培养

作者

周春华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城东小学  331600

引言

核心素养框架将“人文底蕴”列为学生必备素养之一,而审美能力是人文底蕴的核心要素,关乎学生对美的感知、理解与创造。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兼具文学性与审美性的文本,涵盖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艺术之美等丰富内容,为审美教育提供了优质载体。然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多停留在文本分析层面,缺乏具象化、实践性的教学形式,难以让学生形成深刻的审美体验。剪纸艺术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的重要代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其造型简洁生动、色彩对比鲜明、寓意吉祥美好,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审美需求高度契合。吉安市吉水县作为庐陵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民间剪纸艺术源远流长,为当地小学开展剪纸艺术融合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

一、剪纸艺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理论依据

(一)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在要求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其中审美能力的培育要求教育活动突破学科壁垒,通过多元载体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剪纸艺术作为视觉艺术与手工艺术的结合体,能够将语文文本中的抽象美转化为具象的艺术形象,帮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化对文本审美内涵的理解,符合核心素养中“审美情趣”与“实践创新”的培养目标[1]。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导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强调“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2]。剪纸艺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正是通过艺术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获得情感体验与审美熏陶,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认知发展理论的实践支撑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其思维具有具象性、实践性特点,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更容易产生兴趣并形成深刻认知。剪纸艺术通过剪刀与纸张的互动形成立体的视觉形象,能够将语文文本中的抽象意境(如诗歌中的自然景色、记叙文里的人物形象)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操作的艺术对象,帮助学生在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转化中提升审美认知能力[3]。

二、部编版教材中剪纸艺术融合的内容挖掘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可与剪纸艺术结合的教学内容,需教师深入挖掘文本的审美要素,找到语言学习与艺术实践的结合点。

(一)自然审美类文本的融合

教材中描写自然景色的课文,如一年级上册《秋天》、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等,展现了四季风光、山川景物的自然之美。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根据文本描述创作剪纸作品:学习《秋天》时,让学生剪出“大雁南飞”“落叶飘飞”的剪纸图案,用对称的造型表现秋天的韵律;学习《黄山奇石》时,鼓励学生用夸张的剪纸手法再现“仙桃石”“猴子观海”的奇特形态,在造型设计中感受文本对自然景观的生动刻画。

(二)人文审美类文本的融合

涉及民俗文化、人物精神的文本,如三年级下册《元日》、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等,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在《元日》教学中,可结合春节贴窗花的民俗,让学生剪出“福字”“灯笼”“生肖”等剪纸作品,在了解剪纸寓意的同时,体会诗歌中“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节日氛围 [4] ;学习《慈母情深》时,引导学生用剪纸表现母亲劳作的场景,通过线条的疏密、造型的取舍传递文本中的母爱之美。

(三)想象审美类文本的融合

童话、寓言等富有想象力的文本,如二年级下册《神笔马良》、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为剪纸创作提供了广阔空间。教学《神笔马良》时,让学生剪出“神笔画出的飞鸟”“奔驰的骏马”,用夸张的造型体现想象力;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鼓励学生通过剪纸表现“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等幻想场景,用色彩对比(如红色表现温暖、白色表现寒冷)强化文本的情感张力,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深化对文本意境的理解[5]。

三、剪纸艺术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融合路径

吉水县城东小学结合地方剪纸资源与部编版教材特点,构建了“感知—模仿—创作—迁移”的教学路径,将剪纸艺术有机融入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以剪纸为载体,强化审美感知

在阅读教学中,利用剪纸的视觉冲击力帮助学生建立对文本美的直观感知。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小公鸡和小鸭子》时,教师先展示民间剪纸中“鸡”“鸭”的传统造型,引导学生观察剪纸中动物的形态特征(如公鸡的冠、鸭子的蹼),再让学生结合文本描述,用彩纸剪出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形象。在剪纸过程中,学生需关注文本中“小公鸡嘴尖尖”“小鸭子扁扁嘴”的细节描写,将语言信息转化为视觉形象,从而深化对文本中动物形象美的感知。

(二)以剪纸为工具,提升审美理解

在理解文本内涵时,通过剪纸的创作过程引导学生探究美的本质。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时,教师先讲解剪纸中“阴阳刻”的技法(阳刻保留形象线条,阴刻去除形象部分),再让学生用阳刻剪出“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用阴刻表现“混沌的天地”。学生在设计剪纸时,会自然思考“如何用线条表现盘古的力量”“如何用留白体现天地的广阔”,这种思考过程实质是对文本中“勇敢”“奉献”等精神美的深度解读,使审美理解从表面的形象感知上升到内涵的精神体悟。

(三)以剪纸为媒介,激发审美创造

在习作与口语交际中,借助剪纸作品拓展学生的审美表达。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看图写话”时,让学生先创作主题剪纸(如“我的家乡”),再根据剪纸内容进行写话练习。学生在剪出“吉水古桥”“庐陵民居”等元素后,会主动运用教材中学到的描写方法(如比喻、拟人)描述剪纸中的景物,如“古桥的倒影像一条弯弯的项链”“民居的飞檐像展翅的鸟儿”。剪纸为学生提供了具象的表达对象,而语言表达又赋予剪纸更深的文化内涵,二者相互促进,让学生在创造美的过程中提升审美表达能力。

(四)以剪纸为纽带,促进审美迁移

在综合性学习中,通过剪纸艺术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的审美能力迁移到生活中。学校结合吉水县“农民剪纸艺术节”,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剪纸展”活动,学生需为自己的剪纸作品配上说明文字(如创作灵感、蕴含的故事)。例如,学生以部编版教材中的《家乡的桥》为蓝本,创作了“吉水龙济桥”剪纸,并写下:“龙济桥的石狮子在剪纸里笑,就像课文里说的,它们守护着家乡的河水,也守护着我们的童年。”这种活动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的美与语文文本中的美是相通的,从而形成持续的审美关注习惯 [6]。

四、结论

剪纸艺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是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途径。通过挖掘部编版教材中的审美要素,构建科学的教学路径,能够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感受剪纸艺术的形式美,在艺术实践中深化对文本的审美理解,最终实现审美能力的全面提升。吉水县城东小学的实践表明,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语文教学形式,更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形成了健康的审美情趣,为其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宁 . 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 [J]. 全球教育展望 ,2016,45(05):63-71.

[3] 吕胜中 . 中国民间剪纸 [M]. 北京 :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4] 李吉林. 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5] 周庆元 . 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6] 王霄冰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校教育 [J]. 西北民族研究 ,2013(02):18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