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教育的家国情怀培养策略探究

作者

程维

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桥山中学,陕西省渭南市,71400

家国情怀是初中历史教育的核心一部分,深刻凸显出历史课程的育人内涵和人文价值。要求学生基于历史的学习,加深对国家和民族的了解、认同以及担当,感悟中华文明发展的连续性和包容性,涵养强大的民族自豪感和内驱力,增强文化自信意识。初中历史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学科,应义无反顾承担起传承民族血脉的重任,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能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信任。但据悉,不少学校在历史教育实践中对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仍有些许不足,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第一,课堂教学侧重于知识点的被动灌输,令鲜活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变得空洞无趣;第二,历史情境创设严重不足,学生达不到情感上的共鸣觉悟;第三,说教性质较为浓重,无法让学生对历史认知进一步升华;第四,与现实联系不紧密,学生无法感同身受、做到以史为鉴。对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亟需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线,重视并探究家国情怀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深掘教材价值,构建家国叙事脉络

1、聚焦关键节点,彰显民族精神脊梁

教材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关键载体。教师应重点解读一些历史事件,如戚继光抗倭、林则徐虎门销烟等,不仅要让学生明白事件的来龙去脉,更要引导他们从历史中获得深刻感悟,从内心发出“不畏强权、勇于担当”的气节。比如,在讲述甲午战争中邓世昌“致远舰”壮烈撞击敌舰队,与敌同归于尽的场景时,引导学生感受在民族存亡危难时刻,个体将生命弃之不顾的决然和悲壮举动,其所体现出来的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精神以及对国忠心、捍卫民族尊严的决心,认清落后必然挨打的历史定律。

2、活化历史人物,树立精神丰碑

要丰富历史课堂趣味性,教师不可一味地说教灌输,应围绕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展开知识点的论述。比如,在讲述爱国诗人屈原时,可节选其著名的《离骚》片段,引导学生体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诗句中所表达的忧国忧民情怀;在讨论钱学森为何冒死回国时,分析其背后的坚定信仰和报国决心,让学生与历史人物形成跨时代的精神对话,感知家国情怀的具体形态及其民族脊梁的人格魅力。

3、揭示文明特质,筑牢认同根基

教师在研读历史教材时,应结合华夏民族起源、秦汉大统一、隋唐开放包容、元明清民族和睦等知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深对民族多元一体形态的认知和了解。比如,通过分析汉唐丝绸之路与宋元海外贸易,凸显中华民族向来友好对外的历史传统及和平特质,理解古人提倡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协和万邦的智慧,进而强化对民族独特价值观的认同感。

二、创设历史情境,激发情感深度共鸣

1、史料实证,触摸历史脉搏

教师应精选第一手历史资源,为学生创设史由证来的学习情境。比如,在学习“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节选东京审判档案、幸存老人复述纪录片,以及日本后人至今否认其罪行的网络言论等,组织学生开展批判、思考、辨别史料真伪。让学生直面历史残酷事实,引导其深刻明白侵略战争的残酷性、国家贫穷落后的苦难和悲哀,从内心生出要守卫国家尊严、维护国家和平、振兴民族发展的决心和使命。

2、场景再现,沉浸历史氛围

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可亲身体验的历史场景。通过高清纪录片、历史题材影视剧,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空间。比如,在纪录片《复活的军团》中展现秦军的风貌,依托《圆明园》电影呈现曾经的辉煌和劫难。当然,教师需严格把关其素材以及背后的教育价值观,注意甄选内容。同时,还可带领学生参观真实的历史遗址或博物馆 VR 虚拟参观的方式,让学生具备身临其境之感。比如,实地参观故宫博物院、线上浏览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等,使之铭记历史的惨痛代价,激发对和平的珍视以及对侵略者的谴责。

3、角色体验,带入历史抉择

教师应结合历史教学内容,设计可让学生深度参与的角色扮演活动。比如,模拟“郑和下西洋”决策朝会,由学生自告奋勇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围绕航海目的、耗费国力、潜在收益与风险展开辩论,在观点碰撞中理解国家战略决策的复杂性,体会古代中国的海洋探索精神与和平外交理念【1】。再如,模拟抗战时期大后方老百姓支援前线的军民同心、无私无畏情景,体会“全民抗战”的磅礴伟力。

三、强化价值引导,实现认知认同升华

1、深度对话,辨析历史价值

教师应寻找一些具有思辨性的历史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与辩论。比如:在“丝绸之路”单元后,可设问:“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主要依靠政府力量还是民间活力?这对今天共建‘一带一路’有何启示?”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背后的动因、影响及当代价值。还有,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学习中,探讨“和亲政策是屈辱还是智慧?”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历史上处理民族关系的策略,理解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纵横比较,深化文化自觉

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教师需面向学生进行适度、明确的指向性教育。比如,将张骞通西域与同时期罗马帝国的扩张方式加以对比,以彰显中华民族素来崇尚文明、主张和平的优良做派;将中国近代仁人志士如孙中山、李大钊、陈天华等探索救亡图存的不同道路与同时期世界其他国家的变革进行参照,理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2】。通过比较,深化对中华文明独特路径、价值理念的认知与自信。

3、联系现实,强化责任担当

教师要主动将历史与现实形成紧密联系。比如,在学习改革开放史时,可组织“寻找身边的变化”活动,通过采访老辈人,收集老照片、老物件等,对比今昔生活的巨大变化,理解国家发展的艰辛历程与辉煌成就,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结合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和事件,诸如航天工程、汶川地震、武汉抗疫中涌现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的关系,将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四、拓展实践场域,践行家国情怀责任

1、行走课堂,感悟乡土中国

教师要善于充分利用本地历史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历史名人故居、地方博物馆、重要历史事件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等。在参观前布置探究任务,如“寻找家乡的抗战故事”、“探寻老街巷的历史变迁”等,要求学生参观后分享所感所想,撰写调查报告。例如,在江南地区可组织“寻访大运河”活动,了解其作为古代经济命脉的作用及现代保护传承的意义,帮助学生深化对民族智慧与家园历史的理解。

2、服务社会,践行公民责任

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历史学习中获得的家国意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具体行动。比如,在清明、端午、中秋这些传统节日里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文化活动,讲述节日历史渊源、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参与本地历史文化遗迹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活动;在抗战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组织主题纪念活动,宣讲历史、倡导和平【3】。以上述这些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体会个人与家国的紧密联系,使其更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爱国奉献精神。

在核心素养引领下,初中历史教育中的家国情怀培养是一项融合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教师超越单一的知识传递者角色,成为家国情怀的唤醒者、历史智慧的启迪者与价值实践的引导者。唯有深掘教材内在价值、创设多元共情情境、强化理性价值引导以及拓展社会实践场域,方能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家国之火,引导他们自觉传承民族精神血脉,勇担时代复兴使命,成长为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与强烈责任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不仅是历史教育的根本价值所在,更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崇高责任。

参考文献:

[1] 黄 振 业 . 核 心 素 养 下 初 中 历 史 家 国 情 怀 的 培 育 [J]. 华 夏 教师 ,2024(31):118-119.

[2] 刘想君 .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J]. 新课程 ,2021(29):4-5.

[3] 王诗卉 . 落实核心素养培育家国情怀 — —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为例 [J].科学咨询 ,2020(7):169.

作者简介:1988 年8 月,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历史教学

课题名称: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家国情怀培养的策略与方法的研究项目号:WNGHKT2024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