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技术辅助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研究

作者

马爱群

潍坊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省潍坊市  261061

引言​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教育也不例外。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在吸引力、互动性等方面存在不足,比如单向灌输式的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兴趣,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需求。借助信息技术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对增强教育活力、提升育人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信息技术辅助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价值

1.1 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信息技术能显著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当代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对数字化、多媒体化的内容更易接受。传统思政教育多依赖课本和板书,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信息技术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视频、动画、互动游戏等形式,如通过纪录片展现革命历史场景,用动漫解读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体验中感受思政教育的魅力。

1.2 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育人实效

信息技术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育人实效。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教师可以收集学生在在线平台的学习数据,如浏览时长、讨论内容、测试结果等,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困惑点和认知误区。基于这些数据,教师能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学生的疑问进行精准解答,实现 “因材施教”。例如,若数据显示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关注较少,教师可增加相关案例讲解;若发现部分学生对理想信念存在迷茫,可开展针对性的专题讨论。

1.3 拓展思政教育的覆盖面与时空维度

信息技术能有效拓展思政教育的覆盖面与时空维度。传统思政教育局限于课堂时间和校园空间,教育的辐射范围有限。而信息技术搭建的线上教育平台,如思政慕课、微信公众号、学习 APP 等,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无论是在宿舍、图书馆还是校外,都能获取思政教育资源。此外,线上平台还能覆盖到因特殊原因无法到校的学生,确保思政教育不脱节。同时,通过云端存储,教育资源可以长期保存和反复利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节奏回顾学习内容,使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在校期间延续到毕业后,形成全方位、全天候的教育格局。

二、信息技术辅助下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创新

2.1 整合多元资源,丰富思政教学内容体系

信息技术为整合多元资源、丰富思政教学内容体系提供了可能。传统思政教学内容多来源于教材,较为单一和固定。而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整合来自全国各地的优质教育资源,如名校的思政公开课、专家讲座、红色教育基地的线上展馆等,将其融入本地教学内容中。同时,还能收集社会热点事件、先进人物事迹、国际形势分析等实时信息,补充到教学中,使思政内容更具时代性和丰富性。例如,将脱贫攻坚中的典型案例、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等纳入教学,让学生了解国家发展的最新动态,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构建一个涵盖理论知识、实践案例、实时资讯的多元化教学内容体系。

2.2 结合时代热点,动态更新思政教育内容

结合时代热点、动态更新思政教育内容是信息技术辅助下的重要创新方向。社会在不断发展,思政教育内容也需与时俱进。信息技术能快速捕捉时代热点,并将其转化为思政教育的鲜活素材。例如,在重大灾害发生时,可及时收集各地救援、捐款捐物的感人事迹,融入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的教学中;在举办重大国际活动时,可结合活动展现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合作精神,讲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3 立足学生需求,重构思政教学目标导向

立足学生需求、重构思政教学目标导向是思政教育内容创新的核心。信息技术能帮助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成长需求,从而调整教学目标。传统思政教学目标有时过于强调理论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实践能力培养。而通过在线调查、互动问答等方式,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职业规划、人际交往、价值选择等方面的困惑,将思政教学目标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例如,针对学生关注的就业问题,将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融入教学;结合学生的社会实践需求,增加团队协作、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内容,使思政教学目标更贴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三、信息技术辅助下高校思政教育方法的创新

3.1 运用互动式教学工具,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运用互动式教学工具是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有效方法。传统思政课堂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低。而信息技术提供的互动式教学工具,如在线投票、实时答题、小组协作平台等,能改变这种状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投屏发起选择题投票,让学生用手机快速作答,即时显示结果,引发学生对不同观点的讨论;布置小组作业时,利用在线协作文档,让学生共同编辑、实时修改,提高团队合作效率。

3.2 依托大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化教育指导

依托大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化教育指导是思政教育方法的重要创新。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认知水平、兴趣爱好都不同,对思政教育的需求也存在差异。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多维度分析,如分析学生在不同知识点的停留时间、错题类型、线上提问内容等,勾勒出学生的学习画像。基于画像,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如为理论基础薄弱的学生推送入门级的讲解视频,为感兴趣的学生提供拓展阅读材料。

3.3 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教学体验

借助虚拟现实(VR)技术打造沉浸式教学体验,是思政教育方法的前沿创新。VR 技术能创造逼真的虚拟环境,让学生 “身临其境” 地参与到特定场景中,获得直观的感受和体验。例如,通过 VR 设备让学生 “走进” 革命圣地,如延安、西柏坡,感受革命时期的艰苦环境和奋斗精神;模拟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的场景,让学生在虚拟操作中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甚至可以“参与”重要的历史事件,如模拟改革开放初期的市场场景,体会时代变迁。

四、信息技术辅助下高校思政教育载体的创新

4.1 搭建线上教育平台,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

搭建线上教育平台、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思政教育载体创新的重要举措。线上教育平台如思政学习网站、移动 APP、直播课堂等,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阵地。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线上学习与线下课堂相结合,线上部分由学生自主观看教学视频、完成练习题、参与讨论,线下部分则由教师进行答疑解惑、组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这种模式既能发挥线上教育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又能保留线下课堂的互动性和引导性。例如,学生先在线上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关章节,然后在课堂上与教师深入探讨疑难问题,参与小组辩论,使学习更深入、更高效,充分发挥线上线下各自的优势。

4.2 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优化教育呈现形式

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优化教育呈现形式能让思政教育更生动形象。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动画、短视频、podcasts、infographics 等,它们能将复杂的思政理论简化、具象化。例如,用动画演示“社会发展规律”,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直观的画面;制作短视频讲述“最美奋斗者”的故事,用真实的人物和事迹打动学生;通过信息图对比不同时期的国家发展数据,展现祖国的进步。这些资源打破了文字和语言的局限,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使学习过程更轻松、更有趣,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思政知识,提升教育效果。

4.3 创设虚拟实践场景,拓展思政教育阵地

创设虚拟实践场景是拓展思政教育阵地的有效方式。思政教育不仅需要理论学习,还需要实践体验,但受限于时间、场地、经费等因素,学生的实践机会往往有限。信息技术可以创设虚拟实践场景,如虚拟社区服务、虚拟企业实习、虚拟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实践锻炼。例如,在虚拟社区中,学生可以“参与”社区治理,处理邻里矛盾、组织公益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在虚拟企业中,“体验”职场规则,学习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这些虚拟实践场景能弥补现实实践的不足,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思政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拓展教育阵地。

五、信息技术辅助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保障措施

5.1 强化信息技术设施建设与技术支撑

强化信息技术设施建设与技术支撑是思政教育创新的基础。完善的硬件设施和稳定的技术支持是信息技术辅助思政教育的前提。高校应加大对信息技术设施的投入,如建设高速稳定的校园网络、配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室、购置 VR 设备、搭建安全可靠的线上教育平台等,确保师生能顺畅地使用各类信息技术工具。同时,还需要组建专业的技术团队,负责平台的维护、更新、故障排除等工作,及时解决技术问题,如处理线上平台的卡顿、修复漏洞等。

5.2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与融合能力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与融合能力是思政教育创新的关键。教师是思政教育的实施者,其信息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创新效果。部分高校教师尤其是年长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不够熟练,难以将其与思政教学有效融合。因此,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如开展多媒体课件制作、在线平台操作、大数据分析、VR 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同时,要引导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学会根据教学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将技术与思政内容、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而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

5.3 完善思政教育创新的制度与评价机制

完善思政教育创新的制度与评价机制能为思政教育创新提供保障。制度层面,高校应制定鼓励思政教育创新的政策,如将信息技术应用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设立创新项目资助基金、为教师提供时间和资源支持等,激发教师的创新积极性。同时,要建立规范的线上教育管理办法,如明确线上教学的质量标准、学生参与要求、知识产权保护等,确保思政教育创新有序进行。评价机制方面,应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理论成绩,还应考察学生的参与度、实践能力、思想觉悟提升等方面。

六、结论​

信息技术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价值体现在增强吸引力、提升实效、拓展覆盖面;内容上可整合资源、结合热点更新、立足需求重构目标;方法上能运用互动工具、实现个性指导、打造沉浸式体验;载体上可搭建线上平台、开发多媒体资源、创设虚拟场景;保障措施包括强化技术支撑、提升教师能力、完善制度评价。这些创新路径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政教育适应时代发展,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需求,提升教育质量,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郑晓艳, 任凤琴.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 林区教学,2025,(08):11-

[2] 冯雨婷 , 潘金娥 . 网络短视频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问题与优化路径研究 [J]. 融媒时代 ,2025,(07):38-40.

[3] 姑再努尔·卡德尔. 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与挑战[N]. 安徽科技报,2025-08-01(009).

[4] 柳 海 燕 . 新 时 代 高 校 思 政 教 育“ 双 转 化 ” 模 式 创 新 路 径 探 赜 [J]. 成 才 之路 ,2025,(18):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