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协同机制研究
康永琴
集宁师范学院
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的深度融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塑造大学生价值观和法治素养方面作用突出,但其与专业课程往往缺乏有效衔接,导致价值引领在知识体系中呈现断裂,法治教育与专业学习相互割裂。在课程思政理念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如何通过目标对齐、内容互融、主体协作与资源共享,构建稳定高效的协同机制,使价值塑造、法律意识与专业能力形成有机统一,成为高校亟待破解的现实问题。
一、理论框架与现状诊断
(一)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协同理论强调通过信息共享、结构优化与功能互补提升整体效能,“序参量”可作为牵引协作的核心目标,如价值认同度和法治素养。系统论要求形成输入、过程、输出、反馈的闭环管理,价值共同体理论则强调在共同价值导向下构建稳定合作关系。据此可建立六维协同机制:目标维构建四级目标矩阵并精准对接毕业要求;内容维建设跨学科案例库;主体维组建多元协作共同体;流程维引入 PDCA 循环;资源维整合共享平台;评价维以Rubric 量表构建多元化体系。
(二)现状调查与症结分析
调研显示,高校在《思想道德与法治》与课程思政协同中主要存在三类问题:一是目标与内容脱节,专业课重知识技能、轻价值塑造,思政课缺乏与专业能力的精确映射,跨学科案例库建设不足,法治内容在专业课程大纲中占比不足三成;二是主体协作与流程衔接不足,跨课程联合备课频率低,课堂与实践环节未形成闭环,价值理念难以在真实情境中应用;三是资源与评价分散,存在“资源孤岛”,案例调用周期长,评价方式单一且缺少过程性记录。
二、协同机制的构建:三维对应策略
(一)优化目标与内容对接机制
为解决“目标与内容脱节”的问题,应建立从校级到课堂的多层次目标映射与跨学科内容融合体系。首先,制定《课程思政与思想道德与法治协同建设方案》,将立德树人总目标分解至学院、专业和课程层面,确保每门协同课程在教学大纲中明确价值塑造与法治素养的具体指标,并通过映射表与毕业要求精准对接。例如,土木工程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需在课程目标中加入“能在施工方案制定中遵守《安全生产法》”的达成要求(达成率 ⩾95% )。其次,建设跨学科案例库,与法学院、行业协会及企业合作,收集涵盖知识产权、合同管理、职业伦理、安全生产等领域的案例,不少于 200 个,每个案例配套法律条文、行业标准、伦理争议点及可视化资料。最后,将案例转化为情境化任务嵌入专业课程教学,例如软件工程课程要求学生开发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求的应用并提交合规性报告,建筑课程则要求设计方案附带消防安全合规自检表。
(二)构建主体协作与流程闭环体系
从横向来看,“大思政课”所要解答的是如何形成一种包括学校、社会、家庭、网络在内的合力,共同促进思政育人,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在教学场域上,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坚持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参与实地调研,参加志愿活动,把参与社会活动当作开展思政课的广阔平台,在实践中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化人 [1]。教学流程按照 PDCA 循环实施,课前在统一平台上完成目标对齐与案例选定,课中采用“双师课堂”或“同题异构”模式同步讲授专业与法治内容,课后使用 Rubric 量表综合评价学生的价值认知、法律适用与专业技能,并在两周内完成改进报告提交学院备案,实现从目标设定到结果反馈的全过程闭环。
(三)整合资源与评价的协同平台
针对“资源与评价体系分散”的问题,应建设统一的协同育人中台,并建立全过程评价机制[2]。平台包括资源模块(课件、案例、法律条文、行业标准)、任务管理模块(跨课程任务分配与进度跟踪)、数据分析模块(学生法治素养、价值认同、任务完成度可视化)和实践对接模块(实习申请与外部单位对接),实现资源一键调用,调用周期控制在 1 个工作日内。评价体系设定目标达成度( 20% )、过程质量( 35% )、学习成效( 35% )和影响扩散( 10% )四大维度,并细化到可量化标准,如“跨课程任务按时完成率 ⩾90% ”“案例分析正确率⩾85% ”“学生法治素养测评平均分 ⩾85 分”。评价结果直接与课程改进、教师绩效和学生评优挂钩,确保数据驱动协同机制的持续优化。
三、实施路径与案例验证
(一)实施路径
实施分为试点、扩散和固化三个阶段。试点阶段在信息工程学院建立首个课程群,将《思想道德与法治》与《软件工程》《信息安全技术》《数据伦理》纳入协同体系,一年内实现联合备课覆盖率 100% 、跨课程任务完成率 95% 以上,并使学生法治素养测评平均分提升 10 分以上。扩散阶段在第二年推广至医学、建筑、法学等学院,形成 10 个以上稳定运行的课程群,每个课程群配备跨学科案例库和评价体系,并纳入学院年度质量考核[3]。固化阶段在第三年将协同机制写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将跨学科教学成果计入职称评审和绩效考核,形成制度化的长效运行机制。
(二)案例验证
某信息工程学院在“数据伦理与安全”项目中,学生需设计符合《网络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求的数据管理方案,方案合规率从 68% 提升至93%∘ 。医学院在“临床诊断学”课程中引入医疗纠纷案例,学生在模拟调解中提出的解决方案合规率稳定在 90% 以上,且对“医疗法治在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认同度提升了 17 个百分点。建筑学院在“建筑结构设计”课程中要求学生提交《建筑法》和《消防法》合规性自检表,审核通过率达到 96% ,并有两份方案被合作企业采纳为内部培训案例。
(三)成效评估
实施后,试点学院在育人协同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教师联合备课频率显著提升,由原先的零散交流转变为稳定的跨学科合作机制,课程内容衔接度和案例共享效率大幅提高,资源调用周期明显缩短,跨课程任务的完成质量和应用深度得到增强。整体来看,三维对应的协同机制促进了课程思政与《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在目标、内容与过程上的深度融合,对学生价值塑造、法治意识培育及专业能力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总结: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与专业课程的协同,是实现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统一的重要途径。研究构建的三维协同机制,通过目标内容对接、主体流程闭环及资源评价整合,有效提升了育人效能。实践验证表明,该机制能显著促进学生价值认同、法治素养与专业能力融合,为“大思政课”体系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与操作路径。
参考文献
[1] 邓验 , 王杉杉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3,45(04):154-158.
[2] 张维姗 .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开放教育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策略分析——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 [J]. 新课程教学 ( 电子版 ),2024,(05):93-95.
[3] 李秀华 , 黄启红 , 龚丽萍 . 高职思政课人生观教育教学设计与实践——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 [J]. 大学 ,2024,(15):1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