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国企发展之要,推动实现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
郭伊珞
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青海西宁 810000
摘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语境下,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肩负着驱动经济增长、践行国家战略的关键职责。本文紧扣国企发展的核心任务,深入探究政治监督于国有企业中的重要价值。通过剖析当下国企政治监督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的具体路径,旨在强化国企政治建设,助力国企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国民经济的稳健运行与国家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坚实支撑。
关键词:国有企业;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与政治基础。在新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承担着落实国家战略、推动经济发展、保障民生福祉等重要使命。政治监督作为确保国有企业坚守正确政治方向、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关键手段,对国有企业深化改革、防范风险、提升治理效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当前国企政治监督存在监督内容模糊、监督方式粗放、监督持续性欠缺等问题,难以契合国企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因此,聚焦国企发展的关键要点,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成为新时代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与提升国企治理能力的重要议题。
一、国企发展中政治监督的重要意义
(一)保障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国有企业作为党和国家意志的重要践行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战略地位。政治监督在此过程中发挥着引领性作用,确保国有企业在思想、政治立场及实际行动上与党中央高度一致。借助政治监督,国有企业能够深入剖析新发展阶段的特征,精准把握新发展理念的内涵,高效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将党中央关于国企改革发展的系列决策部署转化为企业内部可执行、可落地的具体行动方案。
(二)防范化解国企重大风险
国有企业凭借庞大的经营规模与广泛的业务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支柱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复杂多样的风险挑战。从多变的市场风险,如市场需求波动、行业竞争加剧;到影响深远的财务风险,包括资金链断裂、债务违约隐患;再到关乎企业风气与合规运营的廉洁风险,各类潜在风险威胁着企业的平稳发展。 (三)提升国企治理效能
政治监督是完善国有企业治理体系的重要助力,能够深度融合党内监督与企业内部监督,形成强大的监督合力。在国企党建工作方面,监督党组织建设是否规范、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是否有效发挥、党员干部是否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引领企业发展方向。对于干部队伍建设,从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到日常管理,进行全流程监督,确保选拔出德才兼备、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干部人才。在权力运行环节,通过构建权力清单、规范权力流程、强化权力制衡,监督权力是否依法依规行使,防止权力滥用。
二、当前国企政治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内容不够具体
在部分国有企业的政治监督实践中,监督内容的界定缺乏明确性与系统性。既未形成一套完整且具可操作性的监督清单,将政治监督的核心要点逐一细化;也缺少详细的操作指南,指导监督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落实监督任务。政治监督工作常停留在宏观层面,泛泛而论政治要求,未能深入企业业务本质,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项目建设、市场拓展等实际业务紧密结合。这使得在监督实践中,监督人员难以将抽象的政治监督要求转化为具体的监督事项,更无法构建科学合理的监督指标体系以量化评估监督工作成效,导致监督工作缺乏精准靶向,难以触及问题核心,削弱了监督工作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二)监督方式不够精准
在监督方式的选择上,部分国企仍过度依赖传统监督手段,如定期听取企业管理层工作汇报、集中查阅企业文件资料等。这些方式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取企业运营信息,但存在明显局限性。在大数据、信息化时代,这些传统方式对海量数据的处理能力不足,难以从复杂数据背后挖掘出深层次问题线索。
同时,监督过程中 “一刀切” 现象较为突出。不同国有企业所处行业各异,业务性质与风险状况各不相同。然而,部分监督工作未能充分考虑这些差异,采用统一的监督标准与流程,缺乏对企业个性化特征的深入分析与针对性策略制定。例如,制造业国企与金融类国企,前者更关注生产环节合规、供应链稳定,后者则侧重于金融风险防控、资金合规运作,但在监督实践中,若采用相同监督方式,必然无法精准捕捉不同企业的关键风险点,严重影响监督效果,造成监督资源浪费。
(三)监督持续性不足
目前,政治监督常态化机制在部分国有企业尚未有效建立,监督工作呈现出不稳定状态。在实际工作中,部分企业开展政治监督多以阶段性专项检查为主,通常在特定时间段、针对特定事项集中开展监督工作。这种方式虽能在短期内对某一领域问题进行集中整治,但缺乏对企业日常运营全过程的持续跟踪与动态监督。企业日常运营是一个连续过程,风险与问题随时可能产生,若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小问题可能演变为大隐患。由于缺乏长效监督机制,一些已整改问题容易反弹,反复出现的问题不仅扰乱企业运营秩序,也严重削弱了政治监督的权威性与有效性,使监督工作陷入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的困境。
三、推动国企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的路径
(一)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
明确监督内容:结合国有企业实际,制定详尽的政治监督清单,将党中央关于国企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党内法规制度、企业章程等要求,细化为具体监督事项。例如,在企业落实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方面,将研发投入比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进展等纳入监督内容。
建立指标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政治监督指标体系,将定性要求转化为定量指标,实现政治监督的可量化、可评估。如针对企业党建工作,设置党组织覆盖率、“三会一课” 落实率等量化指标,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准确衡量政治监督工作成效。
(二)实现政治监督精准化
运用信息化手段: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政治监督信息化平台,整合企业财务、业务、党建等多维度数据,实现对企业运营情况的实时监测与分析。通过数据挖掘与比对,精准发现潜在问题与风险点,提高监督的精准度与时效性。
实施差异化监督:根据国有企业的行业特点、规模大小、风险等级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监督方案。对于高风险领域和关键岗位,加大监督力度与频次;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结合其业务特点设置针对性监督重点,确保监督工作有的放矢。
(三)确保政治监督常态化
完善制度机制:建立健全政治监督长效机制,明确监督主体、监督职责、监督程序和监督考核等内容,将政治监督纳入企业日常管理与考核体系。制定定期监督检查计划,确保政治监督工作持续、稳定开展。
强化日常监督: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关键岗位人员的日常监督,通过谈心谈话、廉政提醒、民主生活会等方式,及时了解干部思想动态与工作情况,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同时,鼓励企业员工和社会公众参与监督,拓宽监督渠道,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
四、结论
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是新时代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明确监督内容、运用信息化手段、完善制度机制等措施,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国企政治监督存在的问题,提升政治监督效能。国有企业应充分认识政治监督的重要意义,不断探索创新监督方式方法,将政治监督贯穿于企业改革发展全过程,为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供坚实政治保障,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参考文献:
[1]孙丽.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国企党员干部监督的思考[J].检察风云,2024,(S1):32-33.
[2]景希萌.构建“四位一体”监督体系推动国企监督提质增效[J].当代矿工,2024,(09):57-58.
[3]夏伟.以强有力的政治监督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社会与公益,2024,(07):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