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静脉输液护理这些细节要注意

作者

高安英

山西省肿瘤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山西太原 030013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它能够帮助患者及时补充水分、电解质,提供营养支持,或输送药物治疗。在进行静脉输液护理时,细节的把控至关重要,护理人员需要严格遵循相关操作规范,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1. 输液前的准备工作

1.1. 输液方案的制定

静脉输液前,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输液方案。医生会评估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液体类型,如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或电解质溶液等,以补充缺失的水分、维持电解质平衡或提供能量。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肾功能等因素,决定输液速度及总量,避免过多或过少引发不良反应。老年人或肾功能不全者需要控制较慢的输液速度。护理人员要按照医嘱精准执行,确保每次输液量和速率不偏离方案。

1.2. 患者的评估

输液前,护理人员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特别是其血管情况。通过观察患者的皮肤色泽、皮温等,评估是否有外周循环不良、静脉炎或其他血管问题。对于老年患者或长期卧床的病人,血管弹性较差,容易出现静脉曲张或血栓,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尤其重要。需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历史,特别是对药物、输液液体或穿刺器材的过敏反应。评估后,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决定穿刺位置和相关护理措施。

1.3. 必要的消毒措施

静脉输液过程中,消毒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能够有效预防感染的发生。在进行穿刺前,护理人员必须使用无菌技术对手部进行消毒。通过无菌棉球或消毒纸巾彻底擦拭穿刺部位,确保细菌无法通过皮肤进入体内。所有接触到输液液体、血管和药物的器械,包括输液管、针头、导管等,也必须进行无菌处理,避免交叉感染。使用无菌覆盖物封闭穿刺区域,避免外界污染,保证输液全过程的卫生安全。

2. 静脉穿刺技术

2.1. 穿刺部位的选择

在进行静脉穿刺时,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型和静脉状况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通常,肘部前区的静脉(如肘静脉)和前臂的静脉是最常见的选择。肘部前区静脉较为明显,且相对较直,适合较大体积的输液或药物注射。对于儿童或较瘦弱的患者,前臂或手背静脉可能是更理想的选择。对于长期需要静脉输液的患者,护理人员还需避免使用同一部位多次穿刺,以减少静脉损伤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2.2. 穿刺操作的技巧

静脉穿刺时,护士应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规范,确保穿刺过程中的清洁与安全。选择合适规格的针头和导管至关重要,针头过大可能导致静脉损伤,过小则可能无法顺利输液。在穿刺时,护士需要根据静脉的走向进行精准操作,避免穿刺的角度过大或过小,防止穿刺失败或静脉穿破。正确的穿刺角度应通常为 15 到 30 度,这样能够确保导管顺利进入血管,而不会伤害到周围的组织或导致血管破裂。

2.3. 观察穿刺后的反应

穿刺后,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穿刺部位的变化,及时发现任何不良反应。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血肿、局部渗液或静脉炎。血肿可能由于穿刺过深或穿刺部位不当造成,如果出现肿胀或疼痛,应立即采取冷敷措施缓解肿胀,必要时更换穿刺部位。渗液可能是由于穿刺针过浅或导管位置不当引起的,护理人员应调整针头或导管的角度,确保液体能够顺利进入血管。若发现患者出现红肿、发热等感染症状,应尽早报告医生,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

3. 输液过程中的护理

3.1. 输液速度的控制

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时刻监控输液速度,确保液体以适当的速率进入患者体内。过快的输液可能会加重患者的心脏负担,特别是在老年人或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可能导致心力衰竭、肺水肿等严重后果。而输液过慢则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延迟药物或液体的疗效,甚至无法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护理人员应根据医生的医嘱,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必要时使用输液泵进行精确调节。

3.2. 监测输液反应

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的生理反应,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如头晕、恶心、呼吸急促等,应立即暂停输液并及时评估情况。患者的体征变化可能提示输液反应或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这时需与医生沟通,进行适当的干预和调整,确保治疗不受影响且不会带来进一步的风险。

3.3. 定期更换输液器材

为确保输液过程中的卫生安全,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并更换输液器材。输液管道和针头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受到污染或发生堵塞,导致输液不畅,甚至引发感染。护理人员需根据医院规定,一般每 24 小时更换一次输液管路和针头。此举不仅能防止细菌滋生,还能有效减少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每次输液过程都符合无菌操作要求。

4. 静脉输液后的护理

4.1. 穿刺部位的观察

静脉输液完成后,护理人员需要仔细检查穿刺部位的情况。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肿胀、红肿、出血或静脉炎等。肿胀可能表明静脉破裂或液体外渗,红肿和疼痛则可能是局部炎症的表现。出血是另一种需要关注的现象,尤其是穿刺部位未能充分止血时。若发现异常,护理人员应及时采取措施,如更换穿刺部位或使用冷敷缓解肿胀,必要时还应报告医生进行进一步处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4.2. 患者的舒适度

输液结束后,护理人员应特别关注患者的舒适度,询问患者是否感到不适。部分患者可能因长时间输液而感到头晕、乏力或局部不适,这时护士需要及时给予安慰,帮助患者放松。如果症状较为严重,护理人员可以考虑提供舒适的体位或适当的止痛药物来缓解不适。通过关怀和适当的护理,确保患者的情绪稳定和身体舒适,以便更好地完成治疗过程。

4.3. 记录与报告

静脉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详细记录所有护理操作,包括输液的时间、总量、输液速度、使用的药物和液体类型等。还应记录穿刺部位的情况,如是否出现红肿或疼痛等不良反应。若患者出现任何不适,护理人员应详细记录并及时向医生报告,确保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处理。这样的记录不仅有助于后续治疗的跟踪,也为患者的病历档案提供准确的信息,便于团队成员协作。

5. 常见问题与处理

5.1. 输液过快引起的不良反应

输液过快可能会引发多种不良反应,特别是对于心脏病患者或老年人,过快的输液速率可能增加心脏负担,导致水中毒、心衰或肺水肿等严重症状。水中毒的表现包括头痛、恶心、呕吐、呼吸急促等,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医生的输液速率要求,并密切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若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调整输液速率,暂停输液并报告医生处理,确保患者的安全。

5.2. 静脉炎的预防与处理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通常表现为穿刺部位的红肿、疼痛和发热等症状。为了预防静脉炎,护理人员应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避免反复使用同一静脉或频繁穿刺。使用刺激性药物时应慎重,避免药物对静脉壁的损伤。在输液过程中,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并使用无菌技术可以有效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如果患者出现静脉炎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液,进行冷敷处理,并根据医生建议使用抗生素或其他治疗方法。

5.3. 输液时气泡的处理

气泡进入血液循环会导致空气栓塞,这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心脏骤停或呼吸衰竭。护理人员在输液过程中必须仔细检查输液管道,确保没有气泡存在。输液前,需排空管道内的空气,并确保每次更换输液袋时,及时排除新管道中的气泡。如果在输液过程中发现气泡,应立即停止输液,进行气泡排除,确保气体不会进入血液循环。使用带有过滤器的输液装置也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

结语:

静脉输液护理是确保患者安全和治疗效果的关键环节,护理人员需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从准备工作到术后护理都要细致入微。通过精确控制输液速度、定期更换器材、及时处理并发症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风险,保障患者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