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血压合并认知功能障碍老年人降压目标值的优化研究:一项前瞻性临床观察

作者

张樱萍 徐静仙

南京江宁沐春园护理院 江苏省南京市 210000

引言

高血压与认知功能障碍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在人群老龄化背景下,其共病发生率逐年升高。现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是血管性认知障碍的重要诱因,同时也可能加速阿尔茨海默病的进程。尽管合理控制血压可降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但在已有认知功能受损的老年人中,血压控制过度可能因脑灌注不足而加剧神经退行性变化。因此,制定适宜的降压目标,兼顾认知保护与心脑血管风险控制,成为高龄患者管理中的关键难题。目前国际各大指南对于此类人群的降压目标尚未形成统一共识,且临床实践中存在降压强度不均、个体化差异大的现实问题。为此,本文拟通过前瞻性临床观察,对不同降压目标对认知结局与安全性影响进行系统评估,为优化老年高血压合并认知障碍患者的血压管理提供依据。

一、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选自 2024 年 1 月至 2025 年 6 月在某大型医养结合机构接受康复和慢病管理的高血压合并认知障碍老年人,共 180 例,纳入标准为年龄 65 岁及以上,明确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并合并轻度至中度认知功能障碍(MMSE 评分12–25 分),排除近期脑卒中、严重神经系统疾病或服用影响认知的药物患者。所有入组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接受标准化评估与干预。

根据拟定的降压目标不同,将患者分为三组:强化组( SBP<130mmHg )、标准组( 130-139mmHg )及宽松组( 140-150mmHg ),各组均为 60 例,采取个体化药物调整方案,优选长效钙通道阻滞剂、ARB 类药物等,同时避免快速降压及波动大的药物。干预期间所有患者均接受健康教育、合理膳食与定期门诊随访。

观察指标包括 MMSE 量表评分变化情况、年内跌倒事件发生频率,同时监测血压波动、药物不良反应及依从性变化。随访周期为 6 个月,资料采集以季度为单位完成,由统一培训的医护人员执行。所有数据经 SPSS 26.0 软件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分析

入组患者基线特征在三组之间分布均衡,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初始血压、合并慢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备可比性。在干预期间,三组均能维持较为稳定的血压水平,强化组平均收缩压为 124±5mmHg ,标准组为 134±4mmHg ,宽松组为 145±5mmHg ,目标达成率超过 90% 。

在认知功能方面,各组随访后 MMSE 评分呈现不同变化趋势。强化组平均评分由 21.6±2.8 下降至 20.4±3.2 ,标准组由 21.7±2.9 轻微下降至 21.5±3.1 ,宽松组则由 21.5±2.6 显著下降至 19.1±3.5, 。标准组认知下降幅度最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表明, 130-139mmHg 的收缩压控制范围可能有助于更好地维持老年患者的认知水平。相较而言,强化组虽达成较严格的降压目标,但可能因脑灌注压力下降而出现头晕、注意力减退等临床表现,提示过度降压或影响认知稳定。宽松组则由于血压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可能加剧脑血管负担,进而导致认知功能加速退化。

跌倒事件发生率在三组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强化组共有 14 人发生跌倒( 23.3% ),宽松组9 人( 15.0% ),标准组则仅为6 人( 10.0% )。统计分析显示,强化组跌倒率显著高于标准组和宽松组( P<0.05 ),尤其是在夜间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中更为突出。标准组在认知维持与跌倒防控方面兼顾效果较好,提示该血压目标更符合高龄认知障碍患者的功能安全需求。

三、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与现实意义

研究结果显示,标准降压组在认知评分和跌倒事件控制方面表现最优,表明将收缩压维持在 130-139mmHg 区间更适合高血压合并认知障碍的老年患者。这一血压范围不仅在数值上处于适度状态,更符合老年个体对脑供血、神经代偿与日常活动能力的实际需求。相比之下,强化组血压控制虽更严格,但MMSE 评分略有下降,跌倒率显著升高,提示过度降压可能影响注意力、空间定向与平衡能力。宽松组虽然跌倒率略低于强化组,但认知退化最为显著,说明持续高血压对脑小血管及白质区仍构成损害。

从实际干预效果看,强化降压并未在认知层面体现明确优势,反而因供血不足引发新问题;宽松控制未能有效延缓认知退化。因此,在制定干预策略时,应避免片面追求血压“越低越好”或“越松越安全”的极端思路。标准组的管理模式强调“以功能稳定为核心、以血压渐进为路径”的逻辑,建议临床在对该类老年人群实施治疗时,以认知监测为依据,结合影像与跌倒史评估,动态调整治疗方案,以达成认知保护与生活安全的双重目标。

四、优化管理策略与研究启示

研究结果提示,应建立以“认知功能维稳”为导向的高龄降压路径。从临床路径上看,“评估—干预—随访”三位一体的干预模式具有较强适应性。入组时结合 MMSE 评分,治疗过程中优选长效、缓释药物以降低血压波动,避免夜间过度下降,并在随访中动态记录认知变化与跌倒风险。同时强调照护团队与家庭支持系统的参与,如药物提醒、血压记录与跌倒预警提示,有助于提升依从性和长期管理效果。

尽管本研究样本有限,周期相对集中,但其基于明确分组与连续观测所获得的数据,具备一定指导价值。未来仍需在更大样本、多中心基础上持续探索不同认知阶段、基础疾病组合下的个体化降压策略,尤其关注血压波动性、昼夜节律对神经系统微环境的长期影响。为构建适应高龄共病状态的智慧慢病管理体系,本研究为后续标准制定与干预策略优化提供了现实基础。

结论

对于高血压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患者,单一的强化或宽松降压策略都存在一定局限。将血压控制在 130-139mmHg 范围内更有利于认知功能的维持、跌倒风险的降低,是更具临床适应性与安全性的管理选择。建议在实际治疗中根据认知评估、影像特征及生活功能动态调整血压目标,推动以认知保护为核心的个体化治疗转型,提升患者整体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继光,刘力生.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0 年修订版[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2021, 49(1): 10–46.

[2] 谢红付 , 王佩红 . 老年高血压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J]. 实用老年医学 , 2021, 35(6): 659–661.

[3] 刘婷婷 , 朱丽 . 不同降压水平对老年高血压伴认知障碍患者影响的研究[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 2022, 20(3): 47–50.

[4] 赵春燕 , 刘欣 . 高血压与老年痴呆的关系及其防控策略 [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 2020, 40(11): 897–900.

[5] 梁东辉 , 胡海源 . 脑白质高信号与老年高血压认知障碍的关系研究 [J].中华神经科杂志 , 2020, 53(9): 751–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