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非遗旅游景区的沉浸式体验设计研究

作者

吴思会  余雄 郭紫微 房益佳 黄子璇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0

一、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困境与赋能

在全球化与城镇化进程中,鲁南傩戏的存续面临多重挑战。随着农耕社会结构瓦解,其赖以依存的祭祀仪式被现代娱乐方式取代,年轻一代对其文化功能认知模糊,神圣性与仪式感大幅消解。传承体系因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濒临断层,核心传承人不足 20 人且平均年龄超 65 岁,陷入 “人走艺绝” 困境。传统节庆演出的时空限制与内容晦涩性,使其难以吸引年轻受众,逐渐沦为 “活化石”。

沉浸式体验为破解困境提供创新路径:通过解构傩戏面具、仪式等文化符号,运用叙事学理论将驱邪祈福主题转化为互动剧情,引导游客在角色扮演中主动探索文化内核;借助 VR/AR 技术高精度还原祭祀场景、投射虚拟角色,配合 3D 建模的数字化面具服饰,以多感官刺激强化文化记忆;营造 “傩戏文化村落” 实体场景与夜间光影秀,通过光影艺术与环境音效增强情感共鸣;延伸文创产业链,将傩戏元素融入剧本杀、数字藏品等业态,形成 “体验 + 消费” 的可持续经济闭环。

二、傩戏文化的旅游开发价值

傩戏文化作为地域文明的活态载体,其傩舞程式、祭祀唱词记录着当地民众的信仰与祈福文化,面具雕刻的图腾符号展现先民审美与创造力,成为游客触摸地域文明脉络的窗口,满足文化寻根需求。艺术层面,其唱腔融合民歌号子特色、傩舞模仿原始生活场景、面具造型夸张色彩浓烈,为旅游演艺与文创设计提供丰富灵感。

经济价值层面,傩戏文化可形成完整产业链:核心产业的主题演出与体验项目直接吸引消费,周边产业的文创产品、主题民宿等延伸消费链条。以枣庄薛城区傩儒文化景区为例,引入沉浸式体验后年游客量增长 30% ,文创销售额破千万,带动周边行业形成良性经济循环。社会价值方面,旅游开发为居民创造就业机会,增强文化自信与经济收益,促使社区自发修缮表演场地、整理传统剧目,同时促进游客与居民互动,提升地区文化影响力,实现非遗保护与社区发展双赢。

傩戏的符号系统蕴藏强大叙事潜能:鲁南傩戏的 “开山面具” 以狰狞造型诉说驱邪传说,“土地面具” 以慈眉善目传递祈福愿景,成为串联神话与世俗生活的叙事载体;服饰刺绣纹样暗藏氏族图腾,鼓铃等道具的节奏奏响祭祀的神圣节拍;从请神到送神的仪式流程,以程式化表演构建叙事空间,传递敬畏自然、崇尚正义的价值观。这些符号经转化可成为沉浸式剧本杀线索、主题展览脉络或互动体验核心元素,引导游客主动参与文化传承。市场需求的分层适配是开发关键,年轻群体偏好科技化体验,中老年青睐传统演出,亲子家庭适合手工互动,精准把握需求可提升产品吸引力。

三、技术与文化的适配性:数字化转译与场景构建

技术与文化的适配性是沉浸式体验落地的核心。文化基因的数字化转译以尊重原生文化为前提,运用 3D 扫描、动作捕捉等技术对傩戏面具、服饰、表演程式进行高精度存档,建立文化基因库,再通过游戏引擎转化为可交互虚拟元素,实现文化符号从静态观赏到动态交互的转变。

场景叙事的三维架构融合物理空间、数字空间与心理空间:物理空间复原 “傩戏文化村落”,采用传统建筑材料营造真实氛围;数字空间通过投影、LED 屏、全息成像叠加虚拟元素,如祭祀广场投射虚拟神灵与演员实景互动;心理空间以低沉鼓点、神秘音效及艾草香气等手段,增强游客沉浸感与敬畏情感。

技术赋能分为层级设计:基础层实现线上虚拟展厅等数字化展示,提升层开发 VR 剧情体验、AR 寻宝等互动项目,创新层探索区块链数字藏品、元宇宙虚拟世界,拓展跨时空文化传播。

四、鲁南傩戏景区实证分析:以枣庄薛城区傩儒文化景区为例

枣庄薛城区傩儒文化景区整合傩戏与儒家文化资源,打造沉浸式非遗旅游目的地。景区复原传统傩戏表演场地,定期举办原生态演出,保留文化本真性;引入 VR “傩戏时空穿越” 项目,游客佩戴设备可 “参与” 古代祭祀筹备,通过 AR 扫描面具雕塑触发动态剧情、解锁文化知识。“傩戏工坊体验区” 提供面具绘制、傩舞学习等手工体验,夜间 “傩戏光影之夜”利用水幕投影与激光技术演绎经典神话,配合实景表演营造沉浸式氛围。文创开发涵盖面具盲盒、数字藏品、主题茶饮等,实证数据显示,沉浸式项目使景区游客满意度提升至 85% ,重游率达 40% ,有效推动文化传播与经济带动。

五、挑战与对策:平衡、成本与人才的三重攻坚

沉浸式体验设计在非遗旅游场景中需平衡传统与创新,核心是兼容文化本真性与技术创新性。解决这一问题需构建文化专家与技术团队的协同机制,项目初始邀请非遗传承人、民俗学者等组成文化顾问组,解析傩戏核心文化要素形成《文化转译标准》,为技术开发划定边界与创新路径。如开发傩戏沉浸式剧本杀时,传承人把控“驱傩逐疫”叙事逻辑,技术团队搭建多线交互系统,让游客触发不同文化结局,实现文化内核与体验形式统一。

技术应用的高成本可通过多元融资与技术优化缓解。景区可申报专项资金,联合企业以“文化 IP 授权 + 技术入股”模式分摊成本,发行“非遗体验基金”吸引资本。技术上以模块化建模复用傩戏元素资产,开发轻量化手机AR 应用,基于图像识别触发交互剧情,压缩技术成本 70% 以上。

针对人才断层,构建“高校教育—工坊实践—景区实战”培养链。高校开设交叉学科专业,邀请传承人与工程师授课;非遗工坊通过“跟师制”传授核心技艺;景区设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项目全流程实践。建立激励机制,给予学生专项奖励与就业优先权,设立创作基金吸引年轻人,储备复合型人才。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以鲁南傩戏为切入点,构建 “文化叙事 — 文化解码 — 科技转译 - 体验重构” 的沉浸式体验设计框架,验证了该模式在非遗旅游开发中的有效性。沉浸式体验通过激活文化符号、融合技术创新、营造多元场景、构建文创生态,实现了傩戏文化从静态展示到动态参与的转化,提升了体验深度并推动生产性保护。枣庄景区实践表明,该模式在文化传播、经济带动与社会认同方面具有显著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丽。沉浸式课程设计 [J]. 教育技术前沿,2025 (3): 45-56.

[2] 中国傩戏网。傩戏论文,傩文化文献资料 [EB/OL]. [2023-09-03]. https://www.zgnuoxi.com/wenxian/list_2.html.

[3] 张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J]. 文化遗产研究,2025 (2): 78-90.

[4] 王强,刘悦。文化遗产的沉浸式体验设计 —— 以敦煌莫高窟数字化项目为例 [J]. 数字文化研究,2024 (5): 67-79.

[5] 陈宇。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 精选 7 篇 )[J]. 文化传承与创新,2023 (4):34-46.

(基金项目:2024 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30253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