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视域的城镇环境治理方案优化策略
张光委 赵世姐
沂源县洁源市容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引言
美丽中国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城镇作为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中区域,其环境状况直接影响美丽中国建设进程。近年来,我国城镇环境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环境污染问题反复、治理效率不高、公众参与度低等。在此背景下,优化城镇环境治理方案,对于改善城镇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美丽中国视域,对城镇环境治理方案优化策略进行探讨。
一、城镇环境治理的现状与问题
(一)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突出
城镇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排放量较大,部分地区处理不及时、不彻底,导致水体污染、大气质量下降、土壤污染等问题。例如,一些中小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违规排放工业废水和废气,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城镇生活垃圾清运和处理能力不足,垃圾堆积现象时有发生,影响城镇美观和居民健康。
(二)环保设施建设滞后
部分城镇环保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设施数量少、规模小、技术落后,无法满足环境治理的需求。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有限,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分类和无害化处理手段;大气污染防治设备陈旧,对污染物的净化效率不高。环保设施的滞后,严重制约了城镇环境治理的效果。
(三)环境治理管理机制不完善
城镇环境治理涉及多个部门,如环保、城管、水利等,各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清晰,协调配合不够,存在多头管理、推诿扯皮现象,导致治理效率低下。此外,环境治理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执法力度不足,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较轻,难以形成有效震慑。同时,环境监测体系不完善,监测数据不准确、不及时,无法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美丽中国视域下城镇环境治理方案优化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城镇环境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生态、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在优化治理方案时,要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污染物的产生、排放、处理等各个环节,以及城镇规划、产业发展、居民生活等各个领域,制定全面、系统的治理措施,实现城镇环境的整体改善。
(二)绿色发展原则
美丽中国强调绿色发展理念,城镇环境治理方案优化应遵循这一原则,推动城镇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在产业发展方面,鼓励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限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在能源利用方面,推广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在城镇建设方面,注重生态保护和修复,建设绿色建筑、绿色交通体系,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三)协同治理原则
城镇环境治理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协同配合。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企业应承担起环境责任,积极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减少污染物排放;公众应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境治理行动。通过构建多方协同治理机制,形成治理合力,提高环境治理效率。
三、美丽中国视域下城镇环境治理方案优化的具体策略
(一)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
环境治理的核心驱动力在于技术突破,需构建 “研发 - 转化 - 应用” 全链条创新体系。政府应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每年按 GDP 的 0.5% 投入环保技术研发,重点支持高效污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关键领域。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例如推动某大学环境学院与水务集团合作研发的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将工业废水 COD 去除率提升至 95% 以上,处理后水质达到地表水 Ⅲ 类标准。在技术推广层面,建立分级示范机制。选取化工、印染等重污染行业开展技术改造试点,通过财政补贴(最高可达设备投资额的 30% )推广磁分离、高级氧化等先进工艺。针对生活污水治理,在县级城镇推广分散式污水处理设备,其占地面积仅为传统工艺的 1/3,运行成本降低 40% 。固体废弃物处理领域需突破分类回收与资源化瓶颈。推广垃圾焚烧发电技术时,同步配套烟气净化系统,确保二噁英排放浓度低于 0.1ngTEQ/m3c 。
(二)完善环境治理制度体系
法治建设需形成闭环管理。修订《环境保护法》实施条例,明确 “按日计罚”的裁量标准,对偷排漏排行为增设行政拘留条款。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基金,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去年全国法院受理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同比增长
。环境标准体系应实现动态升级。分行业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对火电、钢铁等行业实施特别排放限值,要求新建企业执行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标准。建立区域差异化标准体系,长三角地区提前实施 2025 年国家排放标准,PM2.5年均浓度控制目标较全国标准收紧 20% 。监测网络建设需覆盖全域全要素。构建 “天空地” 一体化监测体系,在重点工业园区布设 1000 余个微型空气站,实现 VOCs 等特征污染物实时监测。城镇饮用水源地安装生物毒性在线监测设备,数据每小时上传至省级平台,超标时自动触发预警机制。建立监测数据质量终身追责制,对篡改数据行为追究刑事责任。绩效考核机制要强化刚性约束。将环境治理指标纳入地方政府高质量发展考核,权重不低于 15% 。
(三)提升公众参与度
环境教育需贯穿国民教育体系。中小学每学期开设不少于 4 课时的环保课程,编写地方特色教材,如长江流域城市侧重水资源保护教育。社区每月开展 “环保开放日” 活动,组织居民参观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年参与人次突破 500万。公众监督机制应畅通多元渠道。整合 12369 环保举报热线与 12345 政务服务热线,建立 “接诉即办” 机制,举报核查反馈时限压缩至 72 小时。在生态环境部官网设立 “环境违法曝光台”,定期公布超标企业名单及整改情况,去年受理公众举报 42 万件,办结率 98% 。志愿服务体系需规范化发展。建立环保志愿者注册制度,目前全国注册环保志愿者已达 1200 万人。开展 “河小青”“林长助理” 等品牌活动,组织志愿者参与河道清淤、古树保护等行动,年服务时长超 3000 万小时。信息公开要实现全流程透明。每月发布 168 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每季度公布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
结束语
在美丽中国建设的进程中,城镇环境治理方案的优化至关重要。通过分析当前城镇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遵循系统性、绿色发展、协同治理等原则,从技术创新、制度完善、公众参与等方面采取有效策略,能够显著提升城镇环境治理水平。这不仅有利于改善城镇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更能为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未来,我们需持续关注城镇环境治理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优化治理方案,推动城镇环境治理工作迈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梁宏宇 , 敖伊敏 , 庞小平 . 城镇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探讨 [J]. 中华建设 , 2019(20):2.
[2] 胡梅 . 简析城镇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 [J]. 大科技 , 2018,000(027):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