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路径
陈霞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成都 610500
一、引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其中中华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本土资源,为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在逻辑,也为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指明了方向。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既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当前,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科学把握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破解转化过程中的现实难题,成为学界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理论逻辑
(一)理论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在思维范式、价值追求等方面存在诸多相通之处。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高度契合,二者都追求社会公平与共享;“天人合一”的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形成呼应,体现了整体性辩证思维。这种理论层面的契合,为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内在逻辑基础 。马克思主义以具体的、历史的观点把握人的社会性本质,而中华传统文化反对将人视为孤立个体,强调“家国天下”的文明秩序构建,二者在人文关怀与社会理想层面的交汇,为二者的融合创造了广阔空间。
(二)转化的必要性
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理论,需要通过与本土文化的结合,增强其民族性与亲和力;而传统文化也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剥离其历史局限性,焕发新的生命力。二者的结合不仅能够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也能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科学指导,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从现代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既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又要彰显民族文化特色。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与价值支撑,帮助化解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人与自然对立、个人主义盛行等问题,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
三、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的现实困境
(一)文化认知存在偏差
当前,部分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极端化倾向: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忽视其在民族精神塑造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盲目崇古的心态导致对传统文化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未能理性甄别其中的精华与糟粕。例如,对“民本”思想的解读,若忽视其封建时代为君主专制服务的局限性,就难以提炼其现代价值。同时,对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关系理解不深,使得二者在实践中难以有效结合,影响转化效果。
(二)转化机制不完善
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缺乏系统性的制度保障。在资源整合方面,政府、高校、企业等主体之间协同不足,导致资源分散、重复建设;资金投入渠道单一,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不高;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健全,既懂马克思主义理论又熟悉传统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匮乏。此外,转化成果的评价与激励机制缺失,难以激发创新活力,制约了传统文化资源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效率 。
(三)创新能力不足
在转化实践中,创新意识与技术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许多文化项目仍停留在传统展示层面,对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手段运用不足,缺乏互动性与体验性。例如,部分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仅满足于展品的线上展示,未能通过虚拟现实等技术构建沉浸式文化场景。同时,文化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难以满足当代人尤其是年轻群体的文化需求。
四、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的实现路径
(一)深化理论融合,夯实思想基础
1. 科学把握传统文化内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梳理传统文化的生成逻辑与价值取向。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在历史上维护社会秩序、道德教化等方面的实践价值,同时辩证分析其阶级局限性。例如,对传统文化中“忠恕”“仁爱”等思想,既要肯定其人文价值,也要结合现代社会需求赋予其新的内涵 。
2. 提炼优秀文化因子:超越历史语境,抽象提炼传统文化中的普遍性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聚焦“关系”思维、中庸之道等文化特质,把握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创新性等特性,构建传统文化优秀因子库。通过理论阐释,将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衔接,为转化提供理论支撑。
(二)创新实践模式,提升转化效能
1. 推动文旅融合与产业升级: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产业,打造特色文化 IP。例如,“山东手造”项目通过整合传统手工艺资源,开发文创产品,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同时,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沉浸式文旅项目,如“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通过场景还原与互动体验,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
2. 运用科技赋能文化创新:借助数字技术、虚拟现实等手段,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建设数字博物馆、开发传统文化主题游戏等,增强文化传播的趣味性与感染力。如《黑神话:悟空》游戏对传统神话故事与古建文化的创新演绎,不仅获得市场认可,还提升了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三)优化传播体系,扩大文化影响
1. 创新传播形式:利用短视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打造传统文化传播矩阵。通过“汉服热”“传统美食制作”等话题,吸引年轻群体参与文化传播。同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内容的个性化推送,提升传播精准度 。
2.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立足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视野与传统文化的尚和精神,构建“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翻译推广优秀文化成果,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推动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四)完善保障机制,构建长效发展
1. 健全政策支持体系:政府出台专项政策,设立传统文化转化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激励文化创新。同时,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统筹资源配置,形成转化工作合力 。
2.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高校优化相关专业设置,培养兼具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与传统文化功底的复合型人才。开展在职人员培训,提升文化工作者的创新能力。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投身传统文化转化事业。
五、结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通过深化理论融合、创新实践模式、优化传播体系与完善保障机制,能够有效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相互赋能。在新时代背景下,持续推进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不仅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也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未来,需进一步探索二者融合的新路径、新方法,在守正创新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韩震.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成逻辑. 《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40(5), 56-65.
[2] 陈立. 文化产业视角下传统文化资源的转化与开发[J]. 社会科学战线,2022(12):98 - 105.
[3]黄楚新, 王丹若.数字媒介赋能传统文化传播的机制创新——基于12 个省级文化云平台的调研. 《现代传播》,2024, 46(2), 11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