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究以培养学生锻炼意识为重心的高校体育

作者

陈辉

桂林理工大学

引言

高校教育体系中,体育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当下部分高校学生锻炼意识薄弱,缺乏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这不仅影响其身体素质,也不利于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探究以培养学生锻炼意识为重心的高校体育,成为提升高校体育教育质量、助力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课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 高校体育培养学生锻炼意识的重要性

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培养学生锻炼意识于体育教育而言意义重大。高校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塑造良好的锻炼意识,能为学生一生的健康筑牢根基。具备强烈锻炼意识的学生,会主动将体育活动融入日常生活,形成规律的运动习惯,这有助于增强体质、提升免疫力,有效抵御各类疾病的侵袭,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与生活。从心理层面看,体育锻炼是释放压力、调节情绪的优质途径。在面对学业挑战、人际交往等压力时,锻炼意识强的学生能借助运动舒缓紧张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心理韧性,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锻炼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也大有裨益。体育活动往往具有社交属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学会团队协作与沟通,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在集体项目中培养的责任感、荣誉感等品质,会迁移到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助力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高校体育培养学生锻炼意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使命。

2 以培养学生锻炼意识为重心的高校体育面临的困难

2.1 学生自身认知与习惯层面

高校学生来自不同地域和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差异导致他们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和习惯大相径庭。部分学生从小缺乏运动基础,对体育锻炼存在抵触情绪,将更多精力投入专业学习或娱乐活动,难以主动培养锻炼意识。长期形成的久坐不动、沉迷电子设备等不良生活习惯,使他们在面对体育锻炼时缺乏动力和毅力。即便高校开设了丰富的体育课程,这些学生也往往敷衍了事,难以真正投入到锻炼中。一些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认识不足,只看重眼前的学业成绩或娱乐享受,忽视了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导致他们在主观上缺乏培养锻炼意识的内在驱动力。

2.2 高校体育教育资源层面

高校体育教育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一定局限,制约了学生锻炼意识的培养。在师资方面,部分高校体育教师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一些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相对陈旧,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在场地设施方面,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体育场地和器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一些热门体育项目的场地经常爆满,学生难以获得充足的锻炼机会。部分体育器材老化、损坏,影响了学生的锻炼体验。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也存在不合理之处,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不利于学生锻炼意识的培养。

2.3 社会环境与家庭影响层面

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对高校学生锻炼意识的培养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激烈的竞争压力使得人们更加注重物质追求和学业成绩,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这种社会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使他们对体育锻炼缺乏足够的重视。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一些家长自身缺乏锻炼意识,没有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更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的身体素质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这种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学生在进入高校后,难以形成自觉锻炼的意识,增加了高校体育培养学生锻炼意识的难度。

3 以培养学生锻炼意识为重心的高校体育优化提升路径

3.1 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锻炼兴趣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较为单一,难以充分激发学生锻炼兴趣。高校可引入多元化教学模式,如项目化教学、分层教学等。以项目化教学为例,将篮球、足球、瑜伽等不同体育项目设计成独立项目,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项目参与。这就好比在自助餐厅选菜,学生能选到自己喜欢的“菜品”,从而提高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分层教学则是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等因素进行分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对于身体素质较好、运动技能较高的学生,可提供更具挑战性的训练内容,如篮球比赛战术配合、长跑速度提升训练等;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则从基础动作和简单技能学起,如篮球的运球、传球基本动作,长跑的呼吸节奏调整等。这种因材施教的方式能让每个学生都在适合自己的难度下锻炼,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进而培养锻炼意识。

3.2 丰富体育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多样需求

高校应丰富体育课程资源,除了传统的田径、球类等课程,还可开设一些新兴体育课程,如攀岩、射箭、街舞等。新兴体育项目往往具有时尚、刺激、趣味性强等特点,能吸引更多学生参与。以攀岩为例,它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学生的勇气和毅力,这种独特的体验是传统体育项目难以给予的。高校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线上体育课程资源。制作体育教学视频,包括运动技能讲解、锻炼方法示范等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求随时观看学习。还可以搭建线上体育交流平台,让学生分享锻炼心得、交流运动经验,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促进学生锻炼意识的培养。

3.3 加强家校社协同合作,营造良好锻炼氛围

高校体育若要切实培养学生锻炼意识,加强家校社协同合作、营造良好锻炼氛围至关重要。高校应主动搭建起与家庭、社会沟通的桥梁,通过多种途径向家庭传递体育锻炼对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关键意义,促使家长转变观念,重视孩子身体素质的提升。可定期组织家长参与体育主题讲座与交流活动,分享科学的锻炼方法和教育理念,引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以身作则,与孩子共同参与体育锻炼,如开展亲子户外徒步、家庭羽毛球赛等,为孩子营造积极的家庭锻炼环境。高校要积极拓展与社会资源的合作渠道,与社区、体育机构、企业等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联合社区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和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锻炼成果的平台;与体育机构合作开展专业培训,提升学生运动技能;借助企业资源建设体育场馆、提供运动器材等。通过家校社的紧密配合与协同发力,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体育锻炼支持网络,让学生在浓厚的锻炼氛围中受到感染和激励,逐渐将体育锻炼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进而有效培养锻炼意识。

结束语

以培养学生锻炼意识为重心的高校体育改革,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通过创新教学模式、营造良好氛围等多方面的努力,看到了学生在锻炼意识上的积极转变。未来,高校体育应持续深化改革,不断探索更有效的途径,让体育锻炼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学生的终身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龚新芳. 浅析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 当代体育科 技,2021,11(26):99-101.

[2] 卢博. 探究以培养学生锻炼意识为重心的高校体育教改[J]. 当代体育科技,2021,11(03):76-78.

[3]王永伟.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05):99-100.

[4] 冯 向 宇 . 论 高 校 体 育 教 育 与 学 生 体 育 意 识 的 培 养 [J]. 当 代 体 育 科技,2019,9(32):145+147.

[5] 何湦. 探究以培养学生锻炼意识为重心的高校体育教改[J]. 当代体育科技,2017,7(08):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