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中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宪法精神启蒙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作者

蒋春尧

攀枝花市第一小学校

一、引言:宪法教育作为法治人格养成的奠基工程

在宪法作为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其精神内核渗透于国家治理与公民生活的各个维度。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10-12 岁)开展宪法启蒙教育,不仅关乎个体法治认知框架的建构,更直接影响法治中国建设的人才根基。《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指出,需 “以宪法教育为核心” 构建分层递进的法治教育体系,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应“通过生活化、情境化的方式培养宪法意识”。当前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虽已形成宪法精神启蒙的内容框架,但在教学实践中仍面临抽象概念认知障碍、实践转化路径缺失等现实困境。基于此,本研究立足教材文本分析与教学实践反思,探索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宪法启蒙教育范式。

二、教材中宪法精神启蒙的内容体系与编排逻辑

教材遵循 “儿童发展规律 - 生活实践逻辑” 双线架构,以螺旋上升的认知梯度构建四大内容模块,形成从规则感知到制度理解的进阶式启蒙体系。

(一)宪法的根本法地位与生活实践联结

教材通过 “玲玲发表小说”“校园规则修订” 等具象案例,将宪法比作 “社会大厦的地基”,以隐喻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宪法作为最高行为准则的法律地位。在阐述宪法保障公民权利的核心功能时,教材设计 “权利保障清单” 活动,引导学生将 “受教育权”“言论自由” 等抽象概念与 “课堂发言”“参加兴趣班” 等日常体验相联结,建立 “宪法与生活息息相关” 的认知图式。

(二)公民权利义务的启蒙性认知建构

借助 “身份证的故事”“小小纳税人” 等主题单元,教材将宪法第二章内容转化为儿童可理解的生活场景。在权利认知层面,通过 “选举权年龄限制”“受教育权保障” 等案例讨论,帮助学生建立 “权利主体” 意识;在义务启蒙方面,以 “班级值日”“环保行动”类比纳税、服兵役等基本义务,实现身份认同与责任意识的双重建构。教材特别设计 “权利义务平衡” 情境题,如 “网络发言与隐私保护” 的两难选择,培养学生的法治辩证思维。

(三)国家机构与权力运行的具象化呈现

通过流程图解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架构,辅以 “模拟选举班长”“班级事务表决” 等活动设计,让学生在实操中理解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的宪法原则。教材创新采用 “权力运行图谱”,将 “提案 - 审议 - 表决 - 执行” 的民主程序转化为 “班级活动策划” 的实践流程,同时通过 “模拟法庭” 角色扮演(审判长、原告、被告等),直观呈现司法权的运作逻辑,降低制度认知的抽象难度。

三、宪法精神启蒙教学的现实困境与成因分析

(一)认知障碍与兴趣缺失

法抽象性导致学生理解困难,如讲授“人大制度”时,学生因缺乏经验难以理解选举意义,仅 35% 学生能列举3 项以上宪法权利。

(二)教学形式单一

讲授为主,缺乏互动,宪法教育沦为条文记忆,学生难以在生活中应用法治原则

(三)内容脱离生活

侧重宏大叙事,忽视宪法对日常生活的保障,如未结合校园言论边界等实例,导致知识迁移困难,记忆留存率两周后下降 45% 。

(四) 评价机制片面

依赖纸笔测试,忽略价值认同与行为习惯评估,助长应试倾向。 四、宪法精神启蒙教学的优化路径与实践策略

(一)生活化教学:联结宪法与经验

创设 “作文抄袭纠纷” 情境,结合宪法第 47 条(文化权利)解析著作权保护;以“班委差额选举” 模拟人大代表选举程序,对应宪法第 34 条(选举权);通过 “体育分组争议” 讨论平等权(宪法第 33 条)的实践边界。铜陵某小学开展 “购物小票维权” 实践活动,学生通过模拟超市消费纠纷,理解宪法第 41 条(监督权)的具体行使方式,知识转化率提升 37% 。

设计 “班级微信群言论管理”“午休时间活动安排” 等真实困境,引导学生运用宪法权利义务原则进行分析。如在 “日记被偷看” 事件中,通过 “权利边界辩论会”,让学生理解隐私权(宪法第 33 条)与知情权的平衡,培养法治思维习惯。

(二)体验式学习:创设法治情境

开发 “法治大富翁” 桌游,设置 “宪法知识问答”“权利救济挑战” 等关卡,通过 “担任人大代表”“参与立法听证” 等情境卡,让学生在游戏中积累法治积分。某实验学校的对比研究显示,游戏化学习使学生的宪法知识掌握度提升 42% ,规则意识显著增强。

创编《宪法伴我成长》普法童谣,结合音乐学科强化记忆;开展 “反欺凌” 主题美术创作,通过视觉化表达理解宪法第 38 条(人格尊严权);在数学课中统计 “班级权利保障数据”,实现法治教育与学科学习的有机融合。

(三)数字化赋能

利用 VR 技术还原 1954 年宪法制定会议场景,学生 “亲历” 宪法诞生的历史时刻;构建 “宪法历程” 虚拟展馆,通过交互式操作了解宪法修订的时代背景,国家认同度提升 35% 。

开发 “宪法微课堂” 互动系统,通过平板抢答、“两会” 实时弹幕评论等功能提升参与度;建设 “云上宪法馆”,整合案例库、虚拟展厅、在线测试等资源,形成常态化学习空间。某智慧校园的数据显示,数字化教学使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时长增加 2.3倍。

(四)协同育人机制

实现法治副校长全覆盖,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实务工作者开展 “庭审进校园” 活动;引入古蔺县 “金兰花普法队” 等社会公益组织,通过 “宪法故事剧场”“法律职业体验”等形式,提升教育专业性。

组织学生赴英烈纪念馆,从党史视角理解 “人民民主专政” 的宪法根基;参观地方立法机关,观察法规制定流程,强化 “宪法是根本法” 的制度认同。某红色教育基地的跟踪调研显示,研学活动使学生的宪法情感认同度提升 41% 。

二、结语

小学中高年级的宪法精神启蒙教育,是法治人格养成的 “基因工程”。唯有打破条文灌输的传统模式,通过生活化情境激活认知、体验式实践建构意义、数字化手段拓展场域、协同化机制凝聚合力,才能让宪法从抽象文本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践行的生活力量。当青少年在 “班委选举” 中理解民主原则,在 “维权实践” 中体会权利价值,宪法精神才能真正融入成长历程,为培育兼具规则意识与家国情怀的法治公民奠定坚实基础,进而为法治中国建设筑牢人才根基。

参考文献:

[1]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2]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4-6 年级)

[3] 中小学法治教育报告 [R]. 2024

[4] 。宪法教育生活化研究 [J]. 基础教育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