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训练法对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氛围与学习动力的促进作用
杨涛
陕西省神木市第五中学 719399
引言
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日趋深入,体育学科从“技能训练”向“综合素养提升”转型。在“双减”政策与“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参与度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相较传统授课,小组合作训练法因以学生为中心、参与度高,正成为改革突破口。通过分组协作完成任务,教师不仅能分散教学重心,还能激发学生主动性、增强互动,改善课堂氛围与学习状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体育课堂上的应用,是体育强国战略下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是双减政策需要,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在初中体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中,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淡化教师的主导性,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体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来。**研究表明,良好的团队协作环境有助于缓解紧张、增强自我效能与责任意识。
一、小组合作训练法对课堂氛围营造的影响机制
课堂氛围作为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心理基础,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态度与情绪状态。传统模式中,学生常处于“被动执行”状态,容易导致紧张、疏离与消极心理。而在小组合作训练中,学生不再是简单接收指令的对象,而是任务中的主体。通过明确的分组任务与目标设定,每个学生都有角色分工与表达机会,从而增强其存在感与参与感。同时,小组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交织形成动态关系网络,使原本较为单一的教学空间转化为多层次、多结构的互动场域,从而营造出更加积极、宽松与活跃的课堂氛围。
这种氛围的转变不仅表现在表层的活跃程度上,更反映在深层次的师生、生生关系改善中。教师在小组合作训练中更像是引导者和观察者,其角色的柔性化使课堂管理更为人性与灵活,学生则在小组内部体验到被尊重、被接纳的归属感。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体育课堂上的应用,是体育强国战略下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是双减政策需要,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通过以任务为载体的合作结构设计,学生不仅提升了自我调控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遵守规则、互助协作与正向激励的行为模式,为体育课堂注入了更强的情感纽带与人文温度。
二、小组合作训练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路径
体育课堂中的学习动力通常源于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对自我能力的认知以及与他人的互动反馈。小组合作训练法以“参与驱动”为核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单一激励方式。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的努力与进步不仅被教师观察到,更能被组员即时认可与反馈,这种来自“平行评价”的激励形式比权威评价更具亲和力与持续性,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因。同时,通过分组目标的设定与达成,学生在不断追求“集体荣誉”与“个人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了学习目标与情感目标的同步达成。
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参与”转变的关键时期。小组合作训练法所营造的“同伴认同—角色参与—责任驱动”链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转化为课堂投入与学习持续性的行为表现。在初中体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中,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淡化教师的主导性,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体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来。这种以学生为核心的组织方式,不仅激活了学习动机,更使学生在体育情境中形成了自我效能感和成就体验,为其持续参与体育活动打下心理基础。
三、小组合作训练的教学组织要点与实践难点
尽管小组合作训练法在教学效果上表现出诸多优势,但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诸如组织复杂、管理难度加大、评价体系不完善等现实挑战。首先,小组划分与任务分配必须精准合理,既要体现异质性分组原则,保障小组内资源互补,又要兼顾个体性差异,避免部分学生被边缘化。同时,教师需提前设计好小组合作流程、反馈机制与应急方案,确保课堂节奏不被打乱。此外,合作训练的实效性还需依托科学的评价体系,不能仅以“完成与否”为依据,更应注重学生在过程中展现出的参与度、合作态度与成长表现。
另一方面,小组合作训练的成功实施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与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教师需具备灵活调控课堂结构、激发小组内互动以及精准捕捉学生状态的综合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策略,将教学目标与学生需求有效衔接。为克服实践难点,学校层面应为教师提供制度保障与教研支持,如制定合作训练课程指导手册、建设任务资源库与视频案例库,提升一线教师的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从而推动小组合作训练法在更广范围内落地生根。
四、优化路径与教学评价机制的构建方向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优化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组织模式已成为必然趋势。小组合作训练法作为一种符合教育现代化方向的策略,其未来发展应在教学资源开发、课程结构重构与多元评价体系建设三个方面系统推进。在教学资源方面,应构建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项目的分层合作任务库,并通过视频微课、图文指引等形式,提升教师与学生的操作便利性。在课程结构上,可将小组合作训练嵌入教学单元设计中,与“技能教学—合作任务—展示评价”三环节融合,实现教学内容的系统布局与递进。
在教学评价机制上,应逐步建立“过程评价 + 合作评价+成长评价”的综合体系。过程评价注重学生参与度与责任感的体现,合作评价突出组内协作质量与集体完成效果,成长评价则关注学生体育素养、合作态度与自主意识等关键指标的提升。这种多维度、动态化的评价方式,不仅使课堂反馈更加科学准确,也增强了学生对体育学习价值的认同感。未来的体育教学应充分利用小组合作训练的组织潜力与心理优势,重构以“参与体验”为核心的教学文化,为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结论
小组合作训练法以其开放性、协同性和实践性特征,突破了传统体育教学的单一模式,在改善初中体育课堂氛围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方面展现出明显成效。通过优化小组结构设计、强化任务驱动、构建多元评价机制,教师不仅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合作能力养成。在当前“减负提质”教育导向下,小组合作训练法为构建积极、健康、参与感强的体育课堂提供了有效路径。未来应持续在实践中丰富教学策略、完善支持体系,推动体育教学实现从技能传授向素养培育的深度转型。
参考文献
[1]刘艳.初中体育课太极扇教学运用合作学习的实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
[2]李伟鹏.多元化教学法在体育学院排球普修课中的实验研究[D].广州体育学院,2018.
[3]肖喜.分层合作教学法在初中啦啦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广州体育学院,2023.
[4]李晒晒.小组竞赛积分法在宁夏大学体适能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宁夏大学,2022.
本文系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4 年度课题《小组合作训练法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批准号:SGH24Y2004)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