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初中物理问题链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王菊敏
陕西省神木市第五中学 719399
引言
物理学科天然具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分析能力与科学素养的独特价值。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注重引导学生形成理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传统教学模式中,物理课堂往往重传授、轻引导,学生的思维常被锁定于知识点的表面重复而难以深入理解。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成为物理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问题链教学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教学设计理念,强调以问题为载体构建知识逻辑,通过一环扣一环的提问与反馈,引导学生从事实走向规律、从现象走向模型,具有显著的思维引导功能。本文立足课堂实践,结合创新思维培养需求,构建适合初中物理教学的问题链模式,旨在探索一条将学科知识与学生认知发展有效融合的教学路径。
一、创新思维视域下的问题链教学理念分析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仅体现在“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上,更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迁移知识、创造性建构模型和批判性分析现象。问题链教学以问题为主线,依据学生的认知节奏层层展开,使学习过程成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迁移”的闭环,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系统锻炼。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能够在思维碰撞中不断提出假设、修正观点、深化理解,从而拓展思维广度与深度。教学设计不再是简单地“教知识”,而是通过科学的问题排列,促进学生在探究中形成对知识系统的自觉建构。
基于对中学物理教学的理解,笔者观察到聚合思维在实际教学中占据更为突出的地位。即使面对需要创造性建模或发散分析的情境,学生仍倾向于寻找标准解法并进行收敛式推演。这一思维倾向在应试压力下尤为明显,限制了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问题链的设计应避免“一问一答式”线性推进,而应以多路径、多层次的思维触发为核心。例如,在“光的反射”教学中,不仅提出“光线入射后如何反射”这种规律性问题,也可嵌入“如何设计一个完全反射的装置”这样的任务型问题,促使学生跨越知识边界,尝试发散与聚合的双向思维整合。
二、初中物理问题链构建的结构逻辑与核心特征
问题链的设计应遵循“认知发展—思维激活—能力迁移”的结构逻辑,逐步引导学生完成从经验观察到科学建构的认知跨越。首层问题聚焦现象呈现,激发学生兴趣与已有经验的唤醒;中层问题围绕规律探索与建模推理,引导学生在操作与验证中形成系统认知;高层问题则转向问题迁移与延展,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于新情境,深化理解并提升迁移能力。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结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在螺旋式上升中得到系统训练。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提出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科学思维是核心素养的的组成部分之一。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准备。在问题链构建中,教师应特别关注“思维过渡”的设计——即从一个问题跳转到下一个问题的认知逻辑是否顺畅,是否真正体现“学生该想什么、该问什么、该做什么”的引导价值。例如,在“浮力”教学中,从“为什么物体能浮在水面上”出发,逐步引出“浮力从哪来”“如何计算浮力”“浮力影响因素有哪些”“怎样设计沉浮控制装置”等问题串联,引导学生不断深化理解,并最终能提出新问题,形成自主探究能力。
三、问题链教学在实际课堂中的实施策略
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实施问题链教学模式需要做到教学目标明确、问题逻辑严密、反馈机制动态。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点掌握,还应聚焦思维能力、探究习惯和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具体提升。每一个问题都应服务于某一认知目标的达成,问题设计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已有知识背景,避免脱离学生实际的“难题堆砌”或“低阶重复”。此外,课堂反馈机制应以学生思维路径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多样答案与错误表达,将“错误”作为思维再构的契机,使课堂成为一个包容的思维训练场,真正实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发散是创造力的核心。”但是,创造力与中学物理课堂是什么关系?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继承而非推动物理学的进化。这一现实并不妨碍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问题链设计正是帮助学生从继承走向再创造的有效工具。在“电路设计”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设计一条节能的生活电路”为主题提出多个备选设计方案,比较分析其优缺点,并探讨如何改进电能利用率,提升能源效率和安全性。这样的教学任务,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物理知识运用能力,更激活了他们基于生活的创新思维动能,推动其形成从课堂走向实际的思维迁移能力。
四、问题链教学的困境与应对建议
尽管问题链教学具有较强的教学优势,但在初中物理课堂的实际推行中仍面临诸多现实困难。一方面,教师普遍缺乏系统的问题链设计经验,容易将其误解为“问得多”或“问题零散”,而非“结构清晰、层层推进”的思维导引工具。另一方面,受限于课堂时间与教学任务的紧张安排,教师往往倾向于采用效率更高的讲授式方法,导致问题链教学难以形成系统性的长期实践。此外,当前课堂评价体系仍以知识考核为主,对学生在问题探究中的过程性表现关注不足,无法为问题链教学提供正向驱动。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在教研层面强化对问题链教学理念的培训,通过观摩课例、集体备课与设计竞赛等形式,提升教师的问题意识与思维结构设计能力。在教学安排上,应适当整合单元内容,将相邻知识点以项目式课题整合为一体,在较大教学模块中进行问题链设计与推进,以获得更完整的教学效果。在课堂评价方面,应建立“问题理解—思维表达—问题解决”全过程性评价机制,将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思维品质、提问能力与创新表达纳入考查范畴,构建以思维发展为核心的物理课堂新生态。
结论
在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教育转型背景中,初中物理教学必须摆脱知识灌输的传统模式,走向能力发展与思维提升的全新路径。问题链教学模式以其问题驱动、结构递进的特点,有效契合了创新思维培养的内在需求。通过科学的问题链设计与动态的课堂引导,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物理知识,还能在持续提问与探索中激活多元思维方式,提升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未来,需在课程整合、教师发展与评价机制上持续优化支持,推动问题链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中落地生根,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与思维能力的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刘烨芳.问题链教学模式对中职学生英语阅读成绩和思维品质的影响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4.
[2]王之夏.高中物理生活化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D].西南大学,2024.
[3]王之夏.高中物理生活化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D].西南大学,2024.
[4]江国校.发散-聚合教学模式在中学物理问题解决中的探究与实践[D].广州大学,2024.
本文系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4 年度课题《基于创新思维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研究》(批准号:SGH24Y2026)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