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区劳动工具运用中培养幼儿劳动能力的实践研究
李红
苏州市吴中区长桥中心幼儿园
教育家陶行知倡导“教学做合一”理念,我们的劳动教育应与幼儿生活紧密结合,通过亲身实践培养其劳动素养。《指南》中也明确指出,应“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我园的种植区是孩子日常观察探索的最爱,为幼儿提供了接触自然、参与劳动的真实情境。在种植过程中幼儿通过使用各种劳动工具,参与完整的种植过程,既有劳动技能的学习,还能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中培养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一、 种植活动对幼儿劳动能力培养的价值。
种植活动作为我园生活课程的重要场所,具有多元教育价值。从劳动教育的视角看,种植活动为幼儿提供了真实的劳动实践机会,使幼儿能够亲身体验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帮助孩子形成完整的劳动认知。顺应孩子接触大自然的天性,符合幼儿园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根据《指南》的目标要求,结合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种植活动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不同的劳动技能和品质,循序渐进的目标设定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使劳动教育更具实效性。种植活动中的需要的各类劳动工具,对幼儿动作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工具操作要求手眼协调、双手配合以及精细动作控制,如使用小铲子挖坑、用耙子松土等动作,都能有效促进幼儿手部小肌肉群和大肌肉动作的发展,同时劳动工具的正确使用也是幼儿学习生活技能的重要途径。
二、 种植劳动工具的有效选择与运用。
1.习得日常种植工具的方法与便捷。
多样的种植工具是幼儿开展种植劳动的得力助手,教师需要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根据具体种植内容来提供适合幼儿的劳动工具,如小锄头、小铲子、安全剪刀、洒水壶等。这些工具的大小、重量和使用方式都需适应幼儿的手部力量和协调性,确保他们能够安全、有效地使用。种植工具的认识和使用需要遵循循序渐进,首先,教师可以在种植活动开展前,利用集中时间引导幼儿了解各种工具的用途,便于幼儿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其次,教师许示范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如何握持铲子、如何用力锄地,安全预防等,让幼儿通过观察学习操作技能。最后,在幼儿尝试使用工具时,教师需要做好个别指导,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工具使用方法。
2.感受自制劳动工具的创意与价值。
自制劳动工具是孩子在劳动过程中自发产生的需求,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一方面,自制工具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幼儿需要收集材料、设计构思并动手制作,这一过程能有效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自制劳动工具都是源于日常生活的材料(如树枝、瓶子、绳子等),更加贴近幼儿园生活和经验。在制作工具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幼儿的参与性,不去追求成品的完美。例如孩子们自主选择材料:用树枝做栅栏、用竹竿搭架子、用瓶子做洒水壶……这种充分的参与,使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成就感,从而更愿意使用这些自制工具进行劳动。自制工具还可以针对特定的种植需求进行创新。例如怎样为爬藤植物搭建一个稳定的架子,用什么材料合适?组成怎样的结构?幼儿在实践中多次尝试,调整,经历失败与成功,无形中培养了幼儿分析问题、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种植活动中幼儿劳动能力的培养方法。
1 播种环节:激发劳动兴趣与工具探索
播种是种植活动的起始,也是激发幼儿劳动兴趣的关键所在,教师可以通过趣味性的活动进程,让幼儿对种植产生浓厚兴趣。例如,师幼互动玩“我问你答”的游戏,让孩子们了解锄地松土的步骤、认识一些农具的名称及作用,用“点兵点将”的方式让幼儿亲手翻土、播种,洒下种子,种上嫩苗。在播种时幼儿需要学习使用种植工具,如铲子、锄头等,教师应引导幼儿探索工具的使用方法,避免机械示范模仿。例如"铲子可以帮助我们挖出一个个小坑,让每颗种子都能找自己的家"。通过这种形象化的描述,幼儿能够理解工具的功能,从而更愿意尝试使用。
为了拓展幼儿的播种经验,还可以尝试块茎类种植(如土豆、山药)和扦插类种植(如多肉植物、吊兰)等,这些各不相同的播种方式既有趣又神奇,能为幼儿提供多元的学习机会,使幼儿了解植物种植的不同方式,拓宽孩子的认知视野。而这些不同播种方式所需的工具和技巧也有所不同,为幼
儿提供了更丰富的工具使用经验。
2 管理环节:习得劳动方法,体验过程得失。
植物生长是一个变化的奇妙过程,期间需要经历除草、浇水、施肥、护果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幼儿不仅需要掌握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还需要学会观察植物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劳动方法。
除草活动能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辨别力。孩子们用小手把青草从地里找出来,用手把上面的泥土给甩掉,这一过程需要幼儿仔细观察比较杂草和蔬菜,防止拔错。当遇到困难时,孩子也会自主尝试解决,如地里有大砖块,孩子们尝试用手撬不动后,主动到工具存放处找来了小铲刀、小耙子,一点一点把砖块周围的泥土弄松,最终取出了砖块,体现了幼儿面对困难时的坚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浇水施肥活动使幼儿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需求,学习科学照料的方法。例如,孩子们自主选择合适的工具为植物适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又不能发生水淹;学习思考植物发黄枯萎时是否需要施肥,查找肥料的种类,自制堆肥……。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劳动技能,还渗透了科学探究的要素,使幼儿在实践中理解植物生长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果实是种植活动中的最让孩子牵肠挂肚的,当植物从开花到结果后,时常会经历风吹雨打、虫吃鸟食的惊险,不由激起了幼儿保护果实的强烈愿望。老师组织孩子们一起想办法,有的说做个稻草人吓跑鸟儿,有的建议套个袋子遮住果子,还有的想到要喷药水杀死害虫……于是老师作为支持者鼓励孩子行动起来,在尝试中感受着得与失。台风过后甘蔗东倒西歪,孩子们感到心疼,在保安伯伯的指导下学习使用竹竿和绳子扶正甘蔗。这一过程让幼儿体验到劳动的不易和保护劳动成果的责任感,同时也学习了应对自然变化的策略。
3 收获环节:习得劳动方法,尝试克服困难。
植物经过漫长的播种、浇水、除草与守护,终于慢慢成熟,静待收获。收获是幼儿在种植区劳动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既有满满成就感,也有美美的喜悦感。采摘收获同样少不了工具的帮忙:收割镰刀,网洞筛子,捶打棒槌……幼儿尝试探索使用适宜的工具进行采收,不仅是对劳动成果的检阅,更是一次深刻感受工具方便,体验成功快乐的综合实践活动。
在收获中,教师根据农作物特点提供多样化的工具,引导幼儿探索使用方法,感受其带来的便捷。例如对于果实较高的植物,如黄瓜、丝瓜,幼儿会学习使用安全小剪刀,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准果柄,小心剪下;对于埋在土中的根茎类蔬菜,如土豆、红薯幼儿会选择使用小铲子或小耙子,先挖松周围的泥土,再轻轻将其拔出,过程充满了探索与惊喜。采摘绿叶蔬菜时,幼儿的小手就是最灵巧的“工具”……通过亲身体验,幼儿直观地比较出工具使用与徒手尝试的不同。当他们尝试不用剪刀直接用手掐断豆角时,会发现既费力又容易损伤植物;而当他们使用剪刀时,则能轻松、完整地采摘。这种鲜明的对比让幼儿真切地体会到工具能够帮助人们更快捷、更有效地完成工作,从而萌发对工具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以及正确使用工具的愿望。
收获也充满了情感的满足与快乐。当幼儿手捧亲手种植、照料并收获的果实时,脸上洋溢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当他们小心翼翼地清洗果实,兴奋地与同伴、老师分享劳动成果:“看,我拔的萝卜最大!”“我挖的土豆最多!”这种快乐源于劳动后有收获的成就感,也源于使用工具成功完成任务的成功感。种植区的收获环节巧妙地将工具运用、科学探究与情感体验融为一体,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工具的便捷,在分享喜悦中升华对劳动的热爱,这些正是劳动教育最生动、最有效的体现。
综上所述,种植区活动为幼儿劳动教育提供了天然的平台,幼儿通过使用各种工具参与完整的种植过程,不仅发展了劳动技能,更培养了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幼儿在"做中学"、"玩中学",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种植区劳动教育正是践行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让幼儿在泥土的芬芳中感受劳动的魅力,在工具的运用中发展劳动的能力,在收获的喜悦中体会劳动的价值,这将是他们童年最宝贵的经历。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 冯晓霞.《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2]方明(编). 陶行知名篇精选[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