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锉削”在技师学院钳工教学中的探索与研究
周振宇
蚌埠技师学院安徽省蚌埠市233000
摘 要:中职教育是我国完整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社会输出优质实践型、复合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具有重要意义。钳工专业作为中职教育的基础性内容,为实现更高质量的教学目标,充分满足当前社会、行业和岗位的人才需求,需要中职院校能够在钳工专业教学中,积极做好改革,不断向着一体化教学的方向迈进。但从目前情况来看,部分中职院校的一体化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常见如理论与实践部分的不相符,这一方面导致学生所学习的理论内容存在滞后性,不能够真正契合当前行业发展情况;另一方面是在完成理论学习后,实训操作时间少,缺乏技术理解,不利于形成专业能力。基于此,本文针对“锉削”在中职钳工教学中的探索与研究进行重点分析。
关键词:“锉削”;中职钳工教学;探索与研究
钳工专业是中职教育中的核心教育专业之一,本身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钳工技能在制造业中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应用,机械加工、设备维护以及产品装配等领域都迫切需要拥有较高钳工技能的人才。而随着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智能制造的兴起,对钳工技能人才的技能日益迫切,这也对中职实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虽然包括一定的实践操作环节,但难以与现代技术发展进行有效结合,无法满足现代工业对高素质钳工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中职院校和教师积极引入“锉削”与钳工教学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尝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以解决传统钳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结合“锉削”在中职钳工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重点研究,为中职实训教学提供更多有效的策略和路径。
一、“锉削”在中职钳工教学中的意义
钳工专业作为中职教育的基础性课程,也是面向社会、行业和岗位输出优质钳工专业人才的关键。通过开展钳工专业一体化改革,更有利于促进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结合,并对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同时,钳工专业也是我国工业体系建设中,最原始、最古老的技术工种,在中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伴随我国机械工业的持续性发展,越来越多先进技术应用其中,也对工业建设质量、标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能够建设出更优质的人才队伍。因此,如果中职院校仍然延续传统的钳工专业教学模式,则很难满足当前的人才需求。在一体化课程改革后,便能够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的连接桥梁,从而提高教学指导的有效性,使学生在完成学习后,更加匹配今后岗位。
二、中职钳工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实训操作时间少
钳工技术课程是一门侧重实践操作的课程,专业性、技术性强,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多加实践练习,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操作中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然而,从实际情况看,中职钳工教学中存在实践操作时间少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期间侧重理论知识教学,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比重偏差较大,学生虽然掌握了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实践练习,会影响其最终的学习效果。不仅如此,钳工技术在当前的发展比较迅速,并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新工艺,学生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实践,但由于缺乏实践操作,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技术水平的提升,甚至会给其未来职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1]。
(二)教学方法落后
随着钳工技术的持续发展,相关的钳工技术教学难度也在提升,需要教师在教学期间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能够与课程相结合,进而帮助提高教学效率。不过从实际情况看,许多教师在钳工技术课程中仍然在应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灌输式”教学为主。由于该教学方法的滞后性,学生无法深入掌握所学知识,并且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较低,无法真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立足当前实际情况看,钳工技术发展迅速,给教学方法的优化创新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需要教师及教学管理部门提高重视度,深度优化教学方法。
三、“锉削”在中职钳工教学中的探索策略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升参与兴趣
从前文分析可见,中职钳工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较多,教学效率低、教学质量差,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水平提升。随着社会的发展,钳工行业对人才素质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地教学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当前,信息技术的出现以及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给中职钳工课程教学的优化创新提供了方向。对此,需基于学生的实际问题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例如,很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导致学习积极性低,对此教师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钳工教学课堂上,教师可通过互联网寻找关于锉削的教学资源,将教材中“死板”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以便于吸引学生注意力,随后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学习课程内容。其次,很多中职学校由于缺乏资金、场地限制而导致实操课程不足,无法带领学生深入学习实操技术,因此可能使其教学工作脱离现实。目前,在信息技术应用时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如通过多媒体视频资源向学生展示锉削技术的实操步骤、过程,学生可反复观看,教师还可结合锉削课程内容具体讲解,同时还可在有限的实操课程中尽快带领学生练习。
(二)设计小组活动,科学开展训练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钳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和形式多为个人学习,并未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对钳工专业技术进行检验,且学生以单人练习的方式来学习钳工知识,也没有办法在实践中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导致学生的钳工专业能力提升十分受限。基于此,教师应创新学生在锉削实训课中的学习方式,将小组合作学习替代单人练习模式,可引导学生在合作完成实训任务的过程中,实现思想上的交流,有助于学生之间分享经验,大幅提升了钳工实训的教学效果。并且,合作活动的开展也能够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乐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训练积极性,为学生在钳工教学活动中实现深度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保证合作学习的教学质量,教师应采用分层教学模式,针对性地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布置难度合适的钳工实训任务,逐步提升学生的钳工专业技术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钳工专业是现代中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性内容,也是面向社会输出优质实践型人才的重要保障。为能够提高中职院校钳工专业教学成效,需重点做好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向着一体化教学的方向迈进。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中职钳工专业一体化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常见如不合理的课程设置,理论实践脱节等。因此,还需把握好时代情况和育人目标,进一步优化锉削与钳工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方案与内容,达到更加理想的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蔡义桃.一体化教学下中职钳工实训教学实践与探究[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1,(07):133-134.
[2]国宇,丁颂,邵帅.中职学校钳工实训课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构建[J].内燃机与配件,2020,(15):253-255.
[3]章银照.提高中职钳工实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湖北农机化,2020,(12):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