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化治理背景下小学管理制度的创新路径研究
许佳佳
攀枝花市凤凰小学 617000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区化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逐渐兴起。学区化治理旨在通过整合学区内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的提升。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其管理制度的创新对于适应学区化治理的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小学管理制度在学区化治理背景下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组织架构不合理、资源共享不充分、师资流动不畅等,亟待创新和改进。
1、学区化治理对小学管理制度的影响
1.1 组织架构调整
学区化治理要求打破传统的学校管理界限,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组织架构。在学区化治理模式下,小学不再是孤立的管理单元,而是与学区内其他学校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这就要求小学管理制度在组织架构上进行调整,明确学区管理机构与学校之间的职责和权限,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以实现学区内教育资源的统筹配置和协同发展。
1.2 资源共享需求
学区化治理的核心目标是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小学管理制度需要围绕资源共享进行创新,建立资源共享的机制和平台,促进学区内教学设施、师资队伍、课程资源等的共享。通过资源共享,可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缩小校际差距,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公平的教育服务。
1.3 师资流动促进
师资流动是学区化治理的重要举措之一。小学管理制度需要为师资流动提供制度保障,建立教师交流轮岗机制,鼓励教师在学区内不同学校之间进行交流和任教。师资流动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专业成长,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也有助于解决学校之间师资不均衡的问题。
2、小学管理制度创新的实践案例分析
2.1 高坪区学区制治理实践
高坪区作为四川省首批示范性义务教育学区制治理试点县,在学区化治理背景下进行了小学管理制度的创新。高坪区建立了“区级—学区—学校”三级管理网络,实行“优质学校+潜力学校”和“总校+分校/校区”的学区运行模式,强化“资源配置、师资调配、教育管理、教学研究、学校招生、质量评价”六个统一。在师资流动方面,推行“三类三轮三圈”竞聘机制,打破体制机制内的束缚,实施区域教师队伍“全域流动”,有效缓解了学校“结构性缺编、缺员”等问题。在教学管理协同方面,积极开展学区联合教研,共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了学区内教学质量的提升。
2.2 丹棱县学区制治理探索
丹棱县在学区化治理中,采用“1+N”办学模式合理划分学区,推动教育资源集约节约。优化学区治理体系,建立“年级+学科”双层管理模式,实行学区领导分工包保年级学科督导机制。在师资配置方面,推动交流轮岗,建立学区师资互派互助柔性机制,探索学区教师走教献课、挂职等路径,促进了城乡、校际师资均衡配置。同时,实施名师带动,组建大雅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推行新上岗教师到领航中心校见习培养,实现了中心校与成员校教师上下兼容、双向互动。
3、学区化治理背景下小学管理制度的创新路径
3.1 组织架构创新
3.1.1 建立学区管理委员会
学区管理委员会应由学区内各小学校长、教育行政部门代表、家长代表等组成,负责制定和修订小学大学区管理制度、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统筹协调学区内教育教学资
源的配置与共享,研究解决学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通过学区管理委员会的建立,可以实现学区内教育管理的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
3.1.2 明确学校职责
各小学应积极参与学区管理委员会的各项工作,执行学区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安排。按照学区的统一规划,合理配置本校资源,积极与其他学校开展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同时,负责本校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区内的各项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2 资源共享机制创新
3.2.1 教学设施设备共享
建立学区内教学设施设备共享平台,各校将本校可共享的设施设备信息录入平台,供其他学校查询和预约使用。对于一些大型设备或特殊设备,可通过学区协调,实现跨校调配使用。同时,各校的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等教学设施设备在课余时间向学区内其他学校学生开放,制定详细的开放计划和管理制度,明确开放时间、使用范围、安全要求等,并安排专人负责管理。
3.2.2 师资队伍共享
建立学区内教师交流机制,定期组织教师开展交流活动,包括支教、走教、师徒结对、联合教研等。支教教师到相对薄弱学校进行为期一定年限的支教,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并参与受援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研活动;走教教师对于短缺学科教师,由学区统筹安排,在各校之间进行走教;师徒结对组织学区内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对子,通过一对一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联合教研定期开展学区联合教研活动,各校教师围绕共同的教学问题进行研讨,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此外,建立学区内教师培训资源共享机制,各校的优质培训课程、培训资料等向学区内其他学校教师开放,同时邀请专家学者为学区内教师开展联合培训。
3.3 师资流动机制创新
3.3.1 完善教师交流轮岗制度
制定详细的教师交流轮岗计划,明确交流轮岗的范围、时间、方式等。鼓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支教,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待遇保障。同时,建立教师交流轮岗的考核评价机制,对交流轮岗教师的表现进行考核评价,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挂钩。
3.3.2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组建学科教研团队、名师工作室等专业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之间的专业交流与合作。通过共同开展教学研究、课程开发等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和学习机会,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培训课程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结语
在学区化治理背景下,小学管理制度的创新是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组织架构创新、资源共享机制创新、师资流动机制创新和教学管理协同创新等路径,可以打破传统小学管理制度的局限,实现学区内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然而,小学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家长等各方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小学学校管理中的“三度”管理研究[J].齐鑫.中国校外教育,2022(23)
[2]浅谈小学学校管理的困境及其突破[J].白廷俊.学周刊,2021(26)
[3]加强小学学校管理的相关措施探讨[J].张岳祥.中国校外教育,20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