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西藏地区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信贷风险管理与对策

作者

马斌贝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西藏自治区分行 西藏拉萨市 850000

引言

随着“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的提出和深入推进,中国能源结构转型步伐加快,清洁能源产业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西藏自治区作为“世界屋脊”和“亚洲水塔”,清洁能源资源禀赋极为突出。据勘探,西藏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达 1.7 亿千瓦,约占全国总量的 29% ;太阳能资源居全国首位,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超过 3000 小时,年辐射量超过 6000 兆焦耳/平方米;风能资源也相当丰富,具备建设大型风电基地的潜力;地热能资源分布广泛。因此,西藏被国家确定为重要的“西电东送”接续能源基地和清洁能源基地。

1、西藏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与融资需求

1.1、产业发展现状

西藏清洁能源开发以水电和太阳能为主,风能、地热能为辅。藏中电网(覆盖拉萨、山南、日喀则、林芝等地)是主力供电区域,一系列大型水电站和光伏电站已并网发电。特别是光伏产业,依托丰富的日照资源,实现了快速发展,建成了多个大型光伏电站园区。此外,为解决偏远农牧区的用电问题,分布式光伏和风光互补项目也得到了推广。然而,产业发展仍面临瓶颈:1) 并网与消纳矛盾:西藏本地电力需求市场有限,季节性用电特征明显,而大规模电力外送又面临超远距离、超高海拔输电的技术挑战和巨额成本,存在“弃水”、“弃光”风险。2) 建设运营成本高昂:设备材料运输难、施工窗口期短(高寒地区有效施工期仅半年左右)、人工成本高、设备在极端环境下性能衰减和维护成本高等,导致项目单位造价普遍高于平原地区。3) 生态环境约束强:项目开发必须遵循“生态优先”原则,环保审批严格,生态恢复成本高。

1.2、巨大的融资需求

清洁能源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一个大型水电站或光伏基地投资动辄数十亿甚至上百亿元。仅靠政府投资和企业自有资金远远不够,银行贷款、绿色债券、产业基金等债务性融资成为主渠道。未来,随着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等超级工程的推进,以及分布式能源的普及,融资需求将持续扩大,对金融体系的依赖度将进一步加深。

2、西藏清洁能源产业信贷风险的主要类型

2.1、政策与市场风险

政策变动风险: 清洁能源产业高度依赖国家补贴政策、电价政策、税收优惠和产业发展规划。虽然国家政策长期向好,但补贴退坡、电价机制调整(如从“标杆电价”转向“平价上网”或“竞价上网”)等变化,会直接冲击项目预期收益,影响其还贷能力。西藏部分项目可能仍享受特殊扶持政策,但其持续性和稳定性存在不确定性;市场消纳风险: 这是西藏清洁能源发展的核心制约。西藏本地工业基础薄弱,人口稀少,电力负荷需求小,自我消纳能力极其有限。电力外送是必然选择,但主要依赖青藏、川藏、藏中联网等工程,电网输送能力、稳定性和调度协调存在瓶颈。“弃水”、“弃光”现象一旦发生,发电收入将大幅缩水,还贷现金流即刻紧张[1]。

2.2、技术与工程风险

自然与环境风险: 西藏高寒缺氧,昼夜温差大,冬季严寒,对设备(如光伏组件、风机、水轮机)的耐久性、稳定性和效率是严峻考验,设备故障率和维护成本显著高于平原地区。复杂的地质构造(如地震带、冻土、滑坡)增加了电站,特别是水电站和大规模基地建设的工程难度和成本超支风险;技术适配性风险: 适用于内地成熟环境的技术方案和设备,未必能完全适应西藏的特殊环境。如果技术选型不当或设备性能不达标,将导致发电效率低下,甚至项目失败;工程建设风险: 物资运输距离长、成本高,有效施工期短(受气候影响),专业施工队伍组织困难,这些都极易导致项目工期延误和投资超概算,加大建设期贷款的风险[2]。

3、加强西藏清洁能源产业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3.1、强化全流程风险管控

建立专门的清洁能源行业评审团队,或借助第三方专业机构力量,对西藏项目进行“超严格”的尽调。重点评估:技术方案的高原适配性与可靠性、电网接入和消纳方案的落实情况(需取得电网企业的明确支持文件)、项目全生命周期现金流预测(充分考虑高原特殊运营成本、政策变动情景压力测试)、项目业主的综合实力和行业经验;将 ESG(环境、社会、治理)风险纳入核心评估体系,严格审核项目的环评、水土保持、用地(草、林)等批文的合法合规性,关注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社区文化的影响;建立动态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关键指标包括:实际发电量与预测值的偏差、上网电价执行情况、补贴到位情况、设备可用率、运营成本变化等;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探索对远程电站的数字化贷后监控,实时掌握电站运行状态[3]。

3.2、提升内生抗风险能力

强化项目自身质量: 企业应选择经过高原验证的成熟可靠技术和设备,从源头上降低技术风险。加强工程建设管理,严格控制工期和预算。组建专业化、本地化的运营维护团队,提升电站运营效率和安全水平;优化财务结构: 企业应拓宽融资渠道,避免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可考虑引入股权投资基金、发行绿色债券等,降低负债率和财务风险;加强信息披露与沟通:主动、透明地向金融机构披露项目信息和经营状况,建立互信关系,共同应对风险[4]。

3.3、优化外部环境与制度保障

保持西藏清洁能源支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明确中长期发展规划,给市场稳定预期,加快推动跨省区输电通道的规划和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卡脖子”的消纳问题。完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促进西藏绿电跨省跨区交易,同时优化补贴资金发放流程,缩短拖欠周期,或探索更加市场化的替代机制。制定完善的风险化解预案。对于暂时遇到困难但前景良好的项目,可通过贷款重组、展期、调整还款计划等方式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对于确实存在严重问题的项目,要果断采取要求追加担保、提前收回贷款、处置抵押物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另外, 持续跟踪国家政策、行业政策、环保政策的变动,及时评估其对项目的影响。建立风险预警指标和应急预案,一旦发现重大风险隐患(如重大地质灾害征兆、严重环保问题、送出线路建设滞后、电价政策重大调整等),立即启动风险处置程序[5]。

结束语

西藏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关乎国家战略、民族团结和生态安全,其巨大的潜力释放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持。然而,其独特的高风险特征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有效管理与之相伴的信贷风险。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金融机构苦练内功,提升专业化的风险管理能力;需要企业强化自身建设,打造优质项目;更需要政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畅通消纳通道,构建风险分担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小娟,寇雅茹,范晓婷. 西藏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24,(21):26-29.

[2]石孖祎.数字化转型对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24.DOI:10.27060/d.cnki.ghbcu.2024.000146.

[3] 李蕊. 共同富裕视角下西藏清洁能源基地建设路径探讨[J]. 西藏科技,2023,(03):28-34.

[4] 彭婧宇. 碳中和目标下西藏清洁能源电力行业的发展路径[J]. 西藏科技,2022,(07):36-40.

[5]郅海杰.资源环境约束下的西藏能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